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然与浑然,涉及到美学范畴的自然之美和精—之妙两个重要问题。在理想的诗的天国里,谢榛对天然与浑然是同样重视的,并没有主次、上下、高低、重轻之分。他强调矛盾双方的互补、同一和谐调,主张:(1)发于自然,成于精工;(2)处于天然与浑然之间。这种涂了一层浓重的“中正”油彩的美学思想,既有条件地接受了道家自然观和儒家肯定人工的影响,又被某种程度地“禅学”化了。  相似文献   

2.
"生态美学"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美学观点和主张,譬如"生态中心论"、"美者自美"、对自然的"复魅"等.但是,这些观点和主张不仅带有它自身无法避免的局限性,而且根本就缺乏可操作性.而东方哲学和美学则认为,自然生命与人的生命价值同等,脱离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事实而片面地去谈人或自然的价值是错误的.正是在生命的观念中,人与自然达到了物我不分的亲和之美,从而弥合了主、客体之间的鸿沟,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总之,东方美学思想不仅涵盖而且远远超越了生态美学.  相似文献   

3.
生态美学是产生绿色设计的思想理论基础,绿色设计是生态观念在设计艺术领域的具体体现,服从自然生态逻辑是从事绿色设计的基本前提。生态美学观指导下的绿色设计应遵循所有生命都有美感并各有差异的多元审美原则,具有充分肯定自然美感的天然之美认识观和追求自然原生形态与人造形态和谐统一的生态美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4.
身体是欲望、工具、智慧的综合体.身体美学是对身体感性存在、超越性可能的发现和肯定.身体是个体存在的"小宇宙"与社会存在"大宇宙"的统一.身体美学作为美学的基本问题,它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的焦点,同时也应该成为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的关注点,因为从身体美学的分析中可以发现生态批评的理论根基及其启示意义.身体美学的生态批评内涵体现为:将身体作为思考人的逻辑起点可以发现人的在世存在的多重属性;肉身与精神的和谐可以外化为自然与社会相统一的生态学原则;身体的感性愉悦和自由解放是我们思考天人生态关系的起点与归宿.其意义体现为矫正身体伦理、弥合物我分裂、创造身心和谐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美的三种形态-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中,“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149页),次之是社会美,再次之是艺术美.但在人类的美学观中,社会美学观却是出现得最早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道"互补.儒家推崇"中和"之美,道家向往"自然"之趣.王羲之的书法美学思想是儒道并蓄,因而使他的书法艺术兼具中和、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7.
蒙田的怀疑哲学是其美学思想的基础。蒙田美学思想的内涵:美是相对的;崇尚天然美;追求肉体美与心灵美的完美统一。蒙田的诗学观点表现在三个方面:诗歌应具有天然之美、灵感对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诗歌创作要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统一-关于美学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学基本问题不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或艺术的超越性问题,而是感性的理性,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一点在中国与世界的美学界中存在着普遍的误解.美学按照其本质应该涉及自然、技艺、艺术这样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不是高低层次的关系,而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换的关系,自然既是它的起点,也是它的归宿.从自然到技艺,到艺术,然后再返回自然,这是审美活动的真正本质与根本规律.从这种理解出发,美学应该把对自然美(自然的鉴赏)的研究当作自己的重心.  相似文献   

9.
齐梁美学是我国古典美学发展的重要时期.重视美与感性的自然生命的联系是齐梁美学的特征,也是它对中国古典美学所作的贡献.特别是刘勰美学思想的博大精深,更为后人所瞩目.研究和介绍刘勰美学思想的文章不胜枚举。对与刘勰同时代或稍早的其他美学家的研究却很少.刘昼就是其中被忽视的一位.刘昼(514—565)字孔昭,北朝北齐人,原阜城(今河北交河)人,著有《刘子》十卷.他提出的“物有美恶,施用有宜”,“美不常珍,恶不终废”的理论观点,把美、丑与效用联系起来,指出了美和丑的具体性,相对性。本文拟对刘昼的美学思想作些探讨,以期填补我国古典美学研究的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10.
东方美学中的泛生态意识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方美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其始终贯通着生态意识,处处渗透着对自然生命的崇拜与赞美.其以整体的、和谐的、有机的生态雏度现照天地山川、自然万物,诉求天地人舍一的大美之境.东方荚学也始终和自然形象纠合在一起,无论是集中体现美的艺术领域,还是具体的审美活动,都把妙悟自然,参透大字密钥为其鹄的.东方美学也强调流动之美,其以诗意的幻想体验自然生命的意义,以整体直觉的形式把握人类情感本体,以内省的方式化解生命的扭结,以诗教乐教的途径构筑诗意化生存空间.诸多方面成就了东方美学的泛生态意识特征.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论美涉及三大关系,即,美与真理的关系:美是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美与存在的关系:一切在者之在就是最美者;美与自然的关系:美的本质是同时的迷惑和出神。海氏将美与真理、存在、自然内在地统一起来,是一种本体论美论,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其美论得失的考察,启示我们应将认识论美学与本体论美学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2.
魏晋是我国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真情之美、形神之美、人格之美、智慧之美、自然之美是魏晋美学思想之新境界.它与当时玄学、儒学等社会风气有诸多关联,并对后世文学、书画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西方美学史上,形式主义美学一味强调美与"物"之间的关联,将形式美的根源归结于物的自然属性。康德形式美论将形式之美与人紧密相连,具有区别于传统形式主义美学的"人"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形式之美在于人的本质力的创造以及理想美的归属。就审美思维和审美主体的层面而言,康德形式美论对西方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白诗具有清丽雄奇而又自然奔放的特征,其语言真可谓"清水出荚蓉,天然去雕饰".本文主要探讨《蜀道难》中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句式美和重字方式的声情美与回环美,以及脱俗处理的遣词美等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5.
从美到德性:环境美学的新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环境美学需要自觉引入伦理学,以德性为环境审美之基,化伦理德性为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以善求美,化善为美.环境美德是指面对对象自然时,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同情自然和关爱自然;面对环境自然,人类应当对自然有感激之心、依恋之情和敬畏之意.  相似文献   

16.
对“美”的讴歌是贯穿西方古典美学的一个主旋律,中国古典美学却更多是对美的非议、拒斥和否定。美与其说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不如说是作为反面形象诞生。这种“非美”倾向滥觞于中国美学的开端之处——先秦美学,特别是老庄的美学思想。老庄美学中的非美倾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整合性的思维方式以及道家崇尚自然等观念有关,并对当代美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朱熹伦理美学的主要范畴是"文"和"美"。"文"在朱熹的学说中是个宽泛的概念,有众多的解说,但在朱熹美学中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含义,几乎涵盖了朱熹美学中的所有审美现象。"美"在朱熹的著作中也有不同的解释,但与审美现象也有密切的关系。"文"和"美"共同组成朱熹伦理美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8.
刘禹锡诗风沉着稳练,风调自然,格律精切,意境优美,思想深刻,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其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志趣美、意境美、哲理美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领域中,美学范畴是承载某一美学理论形态诸概念和命题的基本词语。自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其基本命题聚集着自然范畴的核心美学思想和最根本的美学观念。该文从对自然范畴的美学内涵的廓清入手,对古典美学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进行专题性的阐释,并在这一阐释所开启的视域下洞察和揭示自然范畴及其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位置。基于自然一词在中国哲学中的源始含义,古典美学用自然一词经验、思考和表达文艺美的本质和规律,由此生成了一个完整的文艺美学形态。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是美即自然。在该命题看来,美是自然(即道)的一种根本性现身方式,是自然向人的感性观照的敞开。在由这一命题所开启的视界中,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自然范畴显明地标识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特质、民族特色、审美精神和美的本质观。  相似文献   

20.
从纵向、历时性的艺术转换与横向、版画的美学特质两个视角,论述陈天然感应时代脉搏的艺术道路及体现其个性品格的质朴美、诗境美、书法笔意美三大特征.通过其成长环境、文化之根、智能结构、艺术修养等多侧面,分析其特色形成的基因及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