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形成环境。因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其历史、文化学术性都具有很高的研究、留存价值。  相似文献   

2.
南北朝时期在雕塑艺术方面有划时代的成就 ,北方佛教的巨大造像 ,南方陵墓的雄健石塑 ,都将我国雕塑艺术推向了高峰 ,尤其是南朝陵墓上的石麒麟 ,石辟邪 ,墓中随葬的陶俑 ,都让我们感受到威武和力量以及人的温馨  相似文献   

3.
作为当代南派石雕艺术代表作的鳌园石雕,因为主持人陈嘉庚先生的文化理念与那个特定年代——新中国建国之初十年的文化遇合,成为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中人的艺术代言.鳌园石雕有突出的主题,又有多样的文化投射,它是中国历史的画廊,也是中国革命史的画廊,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画廊,也镌刻着陈嘉庚先生个人深刻的文化印记.建设鳌园是陈嘉庚先生在毕生兴办学校教育的同时,以艺术形式教化民众的宏大构想与具体实践.因此,它的价值才超越了那个年代,并不断扩大着它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水族石雕以其特殊的形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民间实用美术的功能。文章主要从石雕在生活中的应用,石雕的文化内涵及今后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论述水族石雕艺术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6.
关中传统民居的石雕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群类,它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关中特有的自然与文化环境。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打磨,形成了特有的审美文化内涵。在对丰富多彩的历史遗留进行田野调查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以柱础、门枕石和拴马桩三种代表性的石雕艺术形式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时空特点,展现其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南朝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高度“自觉”且“开放”的一个时代,作为一种人、祖先、神灵三位一体相互沟通的中介与桥梁一石雕,它给我们呈现着完全不同于西方雕塑美学的艺术特征和文化神韵内涵。它上承两汉的大气恢宏的石雕风格之特点,下开唐风新脉,形成了古拙、深厚、细腻的古朴风格,超越了汉魏时期的风格形态,它依然遵循看传统哲人的“天人合一”、“合物我”的思维模式和艺术表现特征,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结晶,又是石雕艺术承载着深厚的“本外文化”的使命。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典石雕艺术的光辉之灿烂,同时,还从不同的侧面体现出社会意识形杰中姜千贲什与垆米纳扭会青青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追溯蒙克作品风格的艺术史地位,并对其作品风格中关键的形式要素——曲线的表现加以具体、深入分析,以说明曲线是蒙克作品风格确立的重要的形式要素。最后阐述了导致蒙克选择曲线这种形式要素原由。  相似文献   

9.
艺术离不开自然的感受与表达,对自然的感受与表达必须建立在自然真实的基础之上,艺术要见到自然的真实,艺术只有建立在自然真实的基础之上,才能达到艺术的真实,但艺术的真实又不同于自然的真实,艺术永远不会达到与自然统一,这就是导致艺术的真实与自然真实的一种悖论。艺术能达到的只是对自然真实的一种逻辑解构。  相似文献   

10.
11.
集美鳌园因其精美的石雕作品而闻名于世,其中以游廊石壁上的镂空雕刻作品最为精彩,是闽南石雕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以鳌园游廊石壁青石浮雕为对象,从游廊石壁形式、以非传统题材为雕刻选材、雕刻制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闽南石雕艺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南派石雕特质。  相似文献   

12.
海峡西岸青山秀水,气候温暖,养育了聪慧平和的闽南人,孕育了南派雕刻舒缓柔情、细腻收敛、雅致通透的风骨。惠安土地资源缺乏,各种石材相对丰富,以打石为生的惠安艺人创造了绚丽多姿的石文化,惠安石雕融合了中原传统文化、闽越本土文化、海洋文化、西洋文化等多重文化因子,有着鲜明的移民文化特征。在艺术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题材、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玲珑剔透、纤巧灵动的艺术风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南派石雕艺术的最重要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词的“自然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照词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它是经历了“气象峥嵘,五色绚烂”之后的“自然艺术”。任情率真是她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歌德创作了许多不朽名作,他的文艺理论也同样深刻,而《自然与艺术》是作者对其文艺观最精练的概括。在《自然与艺术》这首诗中,歌德用凝炼的语言,探讨了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不同于很多诗人,歌德不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完全投影,它们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歌德认为,艺术即神化的自然,艺术反映着理想化的自然。本文通过对歌德诗作《自然与艺术》的分析,探讨歌德眼中的自然与艺术。时至今日,他的许多观点依然对我们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汉墓前石雕质朴自然,气魄沉雄博大,与中原传统的造型方式有明显的差异,显现出较少的艺术传承性。该文拟以霍去病墓前石雕为例,从题材、摆放方式、艺术手法等方面论述西域欧亚草原石刻对西汉墓前石雕造型观念的影响,说明西汉在平定匈奴、外通西域的过程中,艺术上不断地吸收欧亚草原文化的营养,形成了独特的石雕风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自然、艺术以及美这三个词语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析,旨在 澄清其含义,有助于正确、恰当地使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足石雕的传承群体为调查对象,运用参与观察、访谈等田野调查方法,并查阅《大足石刻铭文录》《石刻考古录》等文献,在对大足石雕技艺传承现状和传承群体生存现状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大足石雕技艺传承和保护困境进行了反思。本文认为,大足石雕传承群体生存困境,实质是文化与权力的二次建构,以及这种双重建构加之于同一对象的矛盾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自然·自我·自由——艺术的三个象征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象征”的视角 ,将艺术理解为对世界的象征性表达。象征意义的投射有三个维度 :外部世界 ,即“自然” ;内心世界 ,即“自我” ;理想世界 ,即“自由”。从这三个交错的维度观照艺术 ,可以将摹仿论、表现论和形式论融汇于同一参照系 ,而古代艺术、近代艺术和现代艺术在表现主题上的变迁 ,则是象征关系在这个三维框架中的解构与重构。  相似文献   

19.
20.
杜威对“经验”的阐释,直接建构性地影响了伯林特的艺术美学和环境美学思想。杜威通过“一则经验”所恢复的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被伯林特用“审美场”加以明晰,“构成艺术的对象”与“经验发生的情境”相互结合到一个统一的经验序列中,传统的“艺术对象论”消弭,“参与美学”为当代艺术作注解。在艺术突破将人隔开的屏障,而与日常生活经验接轨的同时,也与其所处的环境相融合。在经验的节奏中,杜威将艺术扩展到了自然当中。在经验的交互中,伯林特使人通过身体参与到环境中去,艺术经验演化为环境体验。而在伯林特将环境视为涵盖艺术的范畴而建立环境美学时,自然却是其忽略的领域。从经验出发,重审自然美学的特殊性,则为延展环境的纵深度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