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边城》中 ,沈从文所要表现的“人生形式”是由翠翠这个艺术形象透视的。作者通过翠翠生命自在自为状态在现实生存环境中的种种遭际 ,多层次、多方面地揭示了其透彻心骨的孤独 ,反映了现代文明对理想人生、纯真美好人性的阻滞 ,寄寓着作者的孤独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忧思  相似文献   

2.
日本近代作家志贺直哉的文学创作中涉及父子关系题材的作品众多.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志贺用文本中的“渎父”、“弑父”情节表达了对专制父权的不满,同时又怀着对家族亲情的眷恋和对新型父亲形象的向往进行了“寻父”的探索.其“审父”意识的表露同时兼具东西方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边城》是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享誉中外的名作。作品以湘西边境的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 ,描写了一个驾船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 ,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以致酿成悲剧的故事。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 ,既对边城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致、风土习俗作了诗情画意的描绘 ,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淳朴的人情美 ,其淳朴的人情美主要是通过“边城”社会各式各样的人物及其相互间的人际交往呈现出来的。《边城》情节发展的主线是翠翠与傩送爱情的演变。翠翠对傩送的爱有一个从朦胧感受到明确体验…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政治形态小说”背叛经典现实主义的模式 ,以“从容”的精神跨度观照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现实 ,是在“中心化”价值体系逐渐消解这一大背景下较为独特的文化景观。它普遍潜隐着对政治现代化演进中“被腐蚀”的心理焦虑 ,亦是作家这一特殊知识群落超越“父法”有限默许范畴的一种集体“政治无意识”。它抛却理想化的承诺与转变 ,叙述的情感基本呈平隐凝滞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伊豆的舞女》和《边城》分别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中国作家沈从文展现纯美爱情的经典之作,而薰子和翠翠则分别是这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两位少女不仅在形象上具有较多的共通性,而且都有着悲剧内涵以及对爱情的追求。本文拟对两位少女的形象做以比较,从而展现薰子和翠翠所赋予作品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6.
90年代文学处于一个“喧哗的状态”,文学现象层出不穷 ,文坛上如同起了“沙尘暴”,沸沸扬扬。在这种情况下 ,对其进行整体的把握是相当不明智的。于是 ,我在九十年代的文学地图上截取了一个“丘陵地带”——作家的写作姿态 ,作为我观察和论述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翠翠形象的本原在中国,但其文学形态与美学价值却是由域外文学镜像所触发的。屠格涅夫情景杂糅的乡土抒情方式与人物构造法,不仅直接启示了沈从文的小说创作路径,而且经由日、中现代作家的改造而与沈从文的生命经验相融合。翠翠是作者在漫长生命历程中"深刻悲悯浸润流注"的结晶,她的脱颖而出标志着现代中国一种具有深厚美学意味的人格形态的发生。翠翠从一种人格形态的萌芽到最终确立,从一个偶然的邂逅到一种核心意象乃至于乡土情结的完形,实际上呈现了沈从文人格的自我建构历程。正是在张兆和与翠翠的影像重叠中,沈从文找到了一条发展、调适其审美趣味与生命理想的可能路径,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其自身对于城市文明的游移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曹文轩成长小说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文轩作为第四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在成长小说的创作中表达着对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怀,本文从扶助少年精神生命的成长、凸现“异境”中生命的升腾和“追随永恒”的悲悯情怀来阐释其作品内在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乡土小说作家沈从文和马尔克斯·哈代,通过其代表作品《边城》和《德伯家的苔丝》中女性的描写,展示了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女性在对待自我、男性、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同价值观.小说中翠翠和苔丝形象的塑造,承载着两位作家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池莉作为“为人生”的作家,其作品“新写实”意味浓厚,注意反映人的生存状态的本色的真实。她以凝重的写实风格和直面现实的精神,通过对市井生活的世俗风情画卷描绘,表现了生存的艰难与生命的卑微。  相似文献   

11.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此为西晋“文章中兴”时期的一个重要作家群体。张载、张协、张亢 ,此即“三张”。然其父之名 ,史传有“张牧”、“张收”之异说。其实 ,不少文献可以显示 ,“三张”之父乃张牧。确证此说 ,有助于了解张载之生平仕历 ,有助于读解张载、张协之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2.
法国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的小说《窥视者》是继《橡皮》之后又一部标榜反传统的“新小说”派力作。作家将“窥视”作为人们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并进一步将“窥视”作为荒谬的、冷漠的当代西方世界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状态。因为通过作家的所谓“忠实”的记录 ,当代西方社会满世界的人都在互相窥视 ,多么可怕 !作家也将“窥视”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直接手段 ,作为捕捉人与物的存在的极为巧妙的方法 ,不失为高明之举  相似文献   

13.
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说 ,文学是作家生命的体验和生存状态的展示。源于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所滋生的苦闷情绪 ,是作家创作的元初动因 ;作家创作的风格外象 ,是其生命精神的直观展现 ;“心斋”“坐忘”的静观方式 ,是对生命本体力量的探求  相似文献   

14.
“发愤说”中的“愤”在唐代以前专指作家创作前情感郁结于心的憋闷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既可由愤怒等否定性情感引起,也可由创作主体极度快乐的情绪造成;“发愤”则是指作家通过文学创作来解除郁积在内心的憋闷情绪。“发愤说”很好地解释了作家进入正式创作前创作动力之所由的问题。“发愤说”滥觞于先秦的屈原,历经汉代的《淮南子》;司马迁、王逸的发展,降及有唐,孔颖达、韩愈等对其进行了新的诠释,使之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引证了关于“小说”研究的最新成果;由“小说”深入到“当代中国纪实小说”的现状剖析与特点的展示;凸现武汉作家如方方、陈应松、邓一光的共性特点:在纪实小说的“代沟”、“审父”主题里,表现“代的延续”和“缅怀父辈”的庄严话题。  相似文献   

16.
“弑父”主题在西方文学中源远流长。本文从叙述学、心理学、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在父系文化的不同历史阶段、在不同性别的作家笔下,“弑父”主题的不同表现。指出西方父系文化中“父”与“子”、“弑父”与“崇父”、民主与专制相互斗争又并存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29年在《自己的一间屋》中首次把“双性同体”作为艺术家理想的创作状态提出。从其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可以看出,这一诗学思想是其在回顾历史、审视现实中男女两性生活处境的差异以及比较男女两性写作的差异时提出来的,它的形成与女性写作传统的追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它既是对女性作家也是对男性作家而言的,既是对创作个体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的。  相似文献   

18.
蓝薇薇 《金陵瞭望》2011,(26):48-49
2010年11月.武昌“红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派人来宁,自家中迎走曾外祖父蓝天蔚将军的一只皮箱。此箱是“文革”后将军唯一能给家人留下的遗物。在“红楼”人的引导下.为真实再现将军生平,我开始走上为曾外祖父编辑年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教育溯源     
师 “师”,最早出现于甲骨文,·称为“父师”。《礼·文王世子》说,“父师司成”。“父师司成”,其意即为父师使其成才。显而易见,早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师”就是教育人的专业人员了。 老师 “老师”一词,原先只是用来形容知识渊博的老年学者,如《史记》中“荀卿最为老师”。以“老师”称呼教师,初见于金代元好问《遗  相似文献   

20.
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在回答如何做到“孝”时提出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论断。有人由此认为,孔子提倡的“愚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开拓创新精神、阻碍了子女的发展。本文试图诠释《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思想,消除人们对其中“孝”的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