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家赔偿法比较研究沈开举,王景花国家赔偿法与民法、刑法以及其他诸多法律门类相比,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法律门类,它是民主与法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无论在大陆法系国家,还是在英美法系国家,由于国家赔偿法在保障人权和监督制约国家权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已引起世界...  相似文献   

2.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国家赔偿责任的理论基石,是从法律价值上判断国家在何种情况下承担赔偿责任的根本标准和依据。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体现了国家对国家侵权行为的法律态度,明确了国家承担责任的正当性理由和根据。法国是世界上国家赔偿制度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国家赔偿法即将修改之际,我们主张通过法律移植的手段充分借鉴其先进理论,从而建立起对不同的国家职权行为以及不同领域适用不同的归责标准的一个多元化的归责体系。  相似文献   

3.
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国家赔偿法),国家赔偿法的颁布,表明在我国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设立了国家赔偿制度,也是我国继《行政诉讼法》以来第二部“民告官”的法律,又是一部集实体法规范和程序法规范于一身的法律文件,标志着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日趋健全和完善。  一、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现状分析  国家赔偿法的颁布,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客观需要。第一,它使国家赔偿制度系统化、规范化。过去,关于国家赔偿的法律散见于《民法通则》、…  相似文献   

4.
国家赔偿法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是以宪政的产生与发展为基础,国家赔偿法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民主、法治社会后才逐步产生的,国家赔偿法与民主、宪政有着必然的紧密的联系。国家赔偿法发扬了宪政精神、体现了宪政价值,具体来说就是国家赔偿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治和权力制约等宪政价值。  相似文献   

5.
国家赔偿法中引入惩罚性赔偿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家赔偿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对受害人赔偿不充分的问题,学者提出的对策之一是将惩罚性赔偿引入国家赔偿法之中,同时也可以监督和促进公权力主体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一些国家的实践证明,在知识产权、产品质量责任等领域,惩罚性赔偿对惩罚和预防不法行为发挥着切实的作用。但是,国家赔偿责任无法满足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惩罚性赔偿的功能也无法在国家赔偿责任中实现,所以惩罚性赔偿不宜引入国家赔偿制度中。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家赔偿经历了由早期适用民法的过错归责原则到适用违法归责原则的发展过程。但是实践表明,现行违法归责原则本身存在着缺陷,表现为:国家赔偿制度中适用违法归责原则不能充分体现国家赔偿的“人权保障”价值、违法归责原则无法解决国家赔偿法与部门法之间的对接冲突,以及因过于严格限制受害人获得赔偿的范围而导致国家赔偿形同虚设等等。因此,有必要从现实出发改革我国国家赔偿领域中的违法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7.
<正> 研讨国家赔偿责任的重要法律问题,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赔偿法,这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摆在法学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崭新的研究课题和迫切的任务。我国目前虽有关于国家赔偿责任的原则性立法规定,但尚未制定出一部全面系统的国家赔偿法。近几年来,我国法学界(主要是行政法、民法学界)对国家赔偿法的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对制定我国的国家赔偿法是十分有益的。现将我国法学界在讨论国家赔偿法中所涉及的重要问题所提出的主要学术观点加以综合归纳,以期有利于对这方面问题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1995年实施的国家赔偿法在近十年的司法实践中,暴露出较多的缺陷和不足,文章以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为切入点,阐述国家赔偿法的立法宗旨与为人民服务内涵的融合,进而提出在我国的国家赔偿法中应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完善国家赔偿法。  相似文献   

9.
199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颁布,标志以宪法规定为依据,以《国家赔偿法》为核心,以其他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为辅助的中国国家赔偿法律制度正式确立。2010年针对实施中的问题对《国家赔偿法》进行了大幅修改。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取消了1994年《国家赔偿法》单独前置的确认程序,将司法赔偿的确认权与决定权合为一体,一并交由法院赔偿委员会处理;引进诉讼理论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和民事侵权赔偿的精神损害赔偿;明确支付赔偿金的具体时限;增加赔偿决定的质证和监督程序。将中国国家赔偿法律制度向前推进一步,为丰富和发展二战后蓬勃兴起的世界国家赔偿法律制度做出了贡献。但与此同时,也留下不少遗憾,对程序合法、结果错误的刑事拘留仅在超期羁押时才予以赔偿的限定即为一例。自修改后的2010年《国家赔偿法》施行以来,预计的国家赔偿案件大幅上升的现象未曾出现,个中缘由亦值得思考。建议立法上将刑事赔偿改为司法赔偿、被动赔偿改为主动赔偿,并严格限定刑拘不陪范围、增加惩罚性赔偿、增加落实追偿规定、直接领取赔偿费用。条件合适时,将目前设立在审判机关的国家赔偿机构和人员成建制划归中央、省、市三级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  相似文献   

10.
在侵权行为法中,精神损害赔偿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国家赔偿法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法,应该包含精神损害赔偿的内容,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项内容还没有在我国国家赔偿法中得以充分体现,导致公民权利在遭受损害的情况下难以得到全面救济。本文先介绍了我国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又阐释了我国国家赔偿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了我国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归责原则作为侵权行为类型化的根据,具有统领侵权行为法其他规范的作用。国家公权力侵权行为,虽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但仍属侵权行为法总的归责原则之统辖范围。因此,“违法责任归责原则”的提法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有必要回归到“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正确表述上来。这种回归不仅仅是法律术语规范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引导我们把国家赔偿法的研究重心放在公权行为的违法特性方面。  相似文献   

12.
韩国根据1948年的宪法,早在1951年就已制定出国家赔偿法,并经1967年的全面修改和6次的部分修改,最终确立了现行制度。韩国国家赔偿法确立了公务员的职务违法行为引起的国家或地方自治团体的赔偿责任制度,并通过广泛地学术讨论与较完善的判例制度,将这一规定加以具体化,确立了赔偿责任成立要件理论、赔偿责任承担者、赔偿标准、请求赔偿程序等理论及制度,并形成了其特色。这些理论及制度,对于完善我国国家赔偿法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环境侵权责任制度无法实现环境公平正义。要使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得以真正实现,必须构建综合救济途径。在制度建设上,主要是完善侵权责任法中的环境侵权排除危害责任制度与商业保险法中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社会保险法环境社会保障制度及行政法中的环境侵权行政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进程上,侵权法从起源到发展历经了从同态复仇到损害赔偿、过错归责到多元归责、绝对责任到相对责任再到绝对责任的演变。近代以后,欧洲大陆的成文法典确立了侵权法的地位,而英美国家的侵权法则在判例法的基础上枝繁叶茂。总体而言,侵权法始终发挥着填补损害和威慑行为的功能,只是在不同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功能有所差别。当代侵权法是以救济受害人为中心建构起来的,并彰显填补损害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关于用人单位侵权责任的制度安排经历了从“单一”到“分拆”再到“统一”的历史演进过程。《侵权责任法》第34条第1款“统一式”的立法进路打破了所有制形式的限制,也顺应了国际发展潮流。然而,简单划一的“用人单位-工作人员”主体模型呈现出复杂的责任样态,既不能在法律逻辑上周延自洽,又不符合民商法发展的现实需求,故应当将法人侵权责任从用人单位侵权责任中分立出去,借鉴公司法中的先进制度,建构起新型的法人侵权责任。法人对其工作人员的职务侵权行为承担责任并非基于传统的雇佣关系,而是两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与代表关系。在代理关系中,科层制的组织关系替代了雇佣关系和控制关系,成为了新的职务联结标准;在代表关系中,代表人的行为被视为公司行为,公司为此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6.
国际空难事故,由于涉及到国家之间的法律冲突,空难赔偿就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国际条约中所确立的航空保险以及航空侵权的相关制度,为国际空难的赔偿问题确立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侵权责任法律制度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不断走向成熟。我国《侵权责任法》吸纳国外先进法律文化成果、总结中国本土法治经验和司法实践,贯彻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彰显中国元素,呈现许多亮点。  相似文献   

18.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单一的无过错责任原则.这一观点不符合侵权法的内在要求和环境侵权的司法实践.从侵权法的理论和世界各国的立法、判例和学说来看,在环境侵权领域应是同时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该文从传统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理论入手,立足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分析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归责原则,并对我国的相应归责原则立法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责任社会化不是解决生态损害救济唯一路径,对于生态损害,强化环境法的预防功能固然重要,但侵权责任法的二次规范作用不可或缺。违法性不能成为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侵权责任法》继续沿用《民法通则》环境侵权违法性标准是错误的。对于环境共同侵权行为人,原则上应负连带责任;如果行为人能够证明自己的行为对损害的作用程度较轻的话,可以按照该程度承担分割责任。  相似文献   

20.
环境责任保险自产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优势从环境损害风险社会分担机制中脱颖而出。作为侵权责任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拥有坚实法理基础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对传统民事侵权法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使其在无过错责任原则、因果关系推定原则、不完全赔偿原则等方面积极做出调整,藉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侵权问题。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对环境侵权实行经济与法律的综合控制,弥补了现有法律制度在环境权益保障方面的不足,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