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梨园行在我国民间的财神信仰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这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看其如何"代"财神向俗民"送"财;二是作为财神信仰的信士之一,梨园行自己如何招财。梨园行的送财习俗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在舞台上搬演《跳财神》为广大俗民求财;上演例戏《天官赐福》等为广大俗民赐财;在演出时的一些仪式中为广大俗民招财;在"开财门""跳加官"等仪式中为俗民送财。而若细加考察,这一习俗的起意、形成及其实施,均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咯论梨园行的招财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在财神信仰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这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看其如何“代”财神向俗民“送”财,一是作为财神信仰的信士之一,梨园行是如何招财的。梨园行的招财习俗较之其它俗民来说,更有行业性特点,方式也更为多样。其招财方式主要有:供财神为自己行业的保护神,迎财神、迎喜神等。  相似文献   

3.
揭阳榕城行彩桥习俗与当地密集的水网与桥梁不无关系,整个活动过程中,桥梁旁边的神庙(神明)起着组织作用,是该活动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明清时期以妇女为行桥活动的主体,现在演变为具有全民性的狂欢活动。民众通过行彩桥这一民俗活动,表达祈求平安、生子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4.
略论宋代的请戏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研究它的请戏习俗有助于了解当时戏剧繁盛的文化空间,这对探究当前”戏曲危机”的原因以及探讨戏剧如何走出困境也有着重要意义。宋代的清戏习俗主要有庙会演出,节庆演出,寿庆演出,祀祖演出和宴会演出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元杂剧的鬼魂戏和元代的祭祀习俗.认为元杂剧的鬼魂戏主要分为祭奠神明剧、祭奠亡人剧、祭奠冤魂剧三种.元代鬼魂戏反映了元人的祭祀习俗,并体现了元人的偶象崇拜、鬼魂崇拜及儒、道、佛的思想在元人祭祀礼仪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元宵节诞生后便不断演进和发展,其鲜明的特色是从最初的祭祀活动向大众娱乐转变。虽然元宵节庆活动具有情感宣泄、社会整合的功能,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城乡居民参与节庆活动已然开始出现蜕化。然而豫东南农村地区的元宵节庆活动却在送灯习俗的传承中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宗族活动维系的共同体生活作为一种社会支持网络转变为在外务工的相互提携。豫东南送灯习俗通过把村落地域和流出的村民捆绑在一起,跨越并弥合了人情味浓郁的社会共同体与政治经济共同体之间的鸿沟,这种形式的农村村落个体间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的公共空间的建构和共同体生活的维系铸就了宗族共同体重塑与再造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中历来就有“重生”“贵生”的思想,由此在民间形成了庞杂的生育神信仰.古印度的观音信仰中本来就有“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的内涵,传入中国以后,迅速与中国文化中的生育文化交融、叠合,观音送子的功能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观音信仰的主要功能之一,并形成了专职的形象——送子观音.随着送子观音信仰的不断传播,在各地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送子观音信仰习俗.  相似文献   

8.
妇女缠足作为一种陋俗,使一代代妇女为之致残,其时间之久、地域之广、遗害之大、移风易俗之难,使之成为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特殊历史现象.缠足始于五代,盛行于元代,但古代壮族劳动妇女皆不缠足,崇尚跣足.农庚尧的<村女赤脚行>把壮族妇女天足之美描写得淋漓尽致.拥有天足的壮族妇女不仅是家庭劳动力的半壁江山,而且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腊日至伏日期间的湖北岁时习俗极富驱疫、保健的内涵,彰显着鲜明的辟病观念,其核心是尽可能地避免、减少瘟疫的发生。通过辟瘟饮食、送瘟活动、瘟神信仰三个方面,既能发现历史的层累、习俗的传承与发扬,亦能看到湖北与其他区域之间的互动,体现出多元复合型的文化特征。明中叶以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辟瘟与送瘟”习俗不仅反映了一种岁时辟病观念,还是湖北民众扩大社会活动空间的方式,如以女性为主体的“游百病”,内容与形式愈加丰富的龙舟会、乡傩活动,多元化的地方瘟神信仰等。而与此同时,文化嬗变及社会空间扩张引发的寻衅斗殴、靡费钱财、伤风败俗等问题,也反成为官府加强地方管控、乡绅施展教化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过程中 ,逐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 ,使蒙古族民间风俗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对佛像的供奉礼拜、向喇嘛求助 ,佛教的丧葬礼俗、宗教节日活动以及建寺庙造佛像等宗教活动 ,已成为蒙古族风俗习惯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中国古典戏剧中存在着大量的悲剧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用西方人的悲剧定义来界定中国悲剧是不合适的。中国特色的悲剧 ,主要体现在“大团圆”的结局上。这种结局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12.
高行健的戏剧创作、戏剧理论和表导演艺术观念均深受中国传统戏曲影响。高行健对传统戏曲在当代的存与变的独特思考和话剧学习戏曲的大胆试验,彰显出对传统戏曲的宏大复归理想和革新精神,并体现在其全能的戏剧追求中。中国传统戏曲给予高行健戏剧以丰富滋养,自身也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鲜活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戏曲选本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戏曲选本是中国文学选本的重要部分,但对其进行的整体研究较少.戏曲选本的内涵和外延、文献保存和研究状况以及其研究价值都具有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孟称舜选编的《古今名剧合选》是一部元明杂剧选集,集选本与评点为一体,集中体现了孟称舜的戏曲观。在该选集的序言及评点中,孟称舜的戏曲当行论和风格论尤值得重视。其当行论表达了戏曲创作如何达到“当行”的见解,涉及戏曲人物形象塑造、戏曲语言等方面。风格论方面,他明确提出戏曲的两种风格——婉丽和雄爽,否定风格优劣论,否定“北主劲切,南主柔远”,主张风格应以作品分而不应以地域分,主张作家风格具有多样性,在具体评点中,对作家具体作品风格和整体创作风格的评价较为中肯。孟称舜的戏曲理论,在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戏曲史学的开拓者 ,他的戏曲观念影响很大。但是 ,由于王国维本人受西方戏剧观念和传统学术研究观念的制约 ,他的戏曲观念仍存在着缺陷 ,主要表现在研究中国古代戏曲上过于强调戏曲的文学性而忽略戏曲的其他因素 ,尤其是戏曲的表演。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以后的戏曲史学研究 ,使戏曲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戏曲概念、起源问题仍然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 ,我们今天在建立科学的民族戏曲史学时 ,必须重新审视王国维的戏曲观念。  相似文献   

16.
黄人(摩西,1866-1913)是南社的著名诗人,近代颇多创新成就的学者,但其研究中国戏曲的拓荒业绩,却知者寥寥。究其原因,则在于他初版于1907年的巨著《中国文学史》因国内只有几家图书馆藏有此书,故鲜为人知。而恰恰在这部由中国学者撰著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中,摩西对中国戏曲的发展作了言简意赅的论述,对重要作家作品作了精辟的品评。在中国戏曲批评史上有其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民俗的角度看,元杂剧的爱情剧与元代节日有着密切关系。元杂剧的爱情剧故事发生的背景多在节日,多写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的故事,多以大团圆作结局,与元代节日自由择偶的习俗有密切的关系,与元代的节日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戏剧的题材思想是多元多层的,其基本的线索和演绎过程是由浅入深,从表及里,由道德、历史的层面逐渐走向人文理性向审美的层面推进,重视人之为人与人的心灵表现。这尤其体现在话剧和戏曲领域  相似文献   

19.
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劳动群众居住分散 ,且多数人无法通过阅读剧本去接触戏曲 ,然而 ,戏曲却在农村广为传播 ,这主要得力于节日。节日是连接戏曲消费和生产的重要纽带 ,是传播戏曲文化的重要媒介。节日为戏曲演出集结大批观众提供了条件 ,节日民俗环境又反过来制约着戏曲艺术生产 ,铸成戏曲独特的艺术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