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洋 《学习与探索》2022,(12):191-196
“暗示”这一诗学观念与象征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俄国象征主义诗学的建构中,暗示性作为象征主义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是在象征理论体系发展中产生的。暗示性是象征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法。象征观念的精神性以及文学的象征表现手段正是通过暗示性得以呈现。通感作为暗示的表现形式,表现为非理性和神秘主义的现代性精神诉求,暗示了诗人与自然、宇宙以及理念的感应,构成整体性的象征活动。音乐性深化了象征的暗示性功能,表现了象征主义诗学的形式美学倾向、强化了诗歌语言的音响化诗学张力。  相似文献   

2.
司俊琴 《社科纵横》2006,21(7):164-165
俄国象征主义诗歌大师别雷与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为同时代人,别雷诗歌中的象征意象与鲁迅的散文诗《野草》中的象征意象都体现了时代赋予的孤独与绝望,但是基于东西方不同的民族与不同的文化底蕴,他们诗歌中的意象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独特个性。本文拟对这一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切艺术,甚至最现实主义的艺术,都不可能没有象征和象征主义形象性的构成。普希金的《青铜骑士》一向以丰富的现实主义为人称道,实际上却具有极深的象征和象征主义内涵。在表达自己对一系列重大哲学、历史问题的思考时,诗人借助的是对一个普通人不幸遭遇的直白、平实而又生动具体的抒写,同时把极强的象征意义灌注到作品和形象之中。这种巧妙的构思使一个普通的人间悲剧获取了多种象征意义,上升到深邃的哲理高度,同时也为我们审视其他俄罗斯文学作品提供了视角与思维走向。事实上,俄罗斯文学拥有悠久的象征主义文学传统,在西方象征主义文学流派形成之前,许多俄罗斯文学家已创作出艺术构思独特且具有相当深厚的象征主义意蕴的文学作品。这是我们研究俄罗斯文学时应当注意的  相似文献   

4.
徐源 《社科纵横》2010,25(7):106-110
本文以对艾青诗歌的主体意象群的美学及象征意蕴的研究来梳理、分析艾青诗歌中立足于本民族的"根"而又具有的全人类性视点的现代性特征.本文认为艾青诗歌的现代性特征首先来自于他在面对个体和民族的困厄、苦难境遇时的抗争,对理想和光明的坚执和内心超越性的精神;其次来自于他的诗歌创作对于西方象征主义和印象画派的借鉴.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创新使他的诗歌艺术从个体内心走向对永恒世界的探求,因此具有了世界性的价值.艾青诗歌的现代性特征给当代文学如何走向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建设文化大省,弘扬浙江精神的背景下对艾青诗歌现代性的研究又具有了现实的指向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代都市诗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遂联 《唐都学刊》2006,22(2):13-17
中国古代都市最迟从汉代起就已经十分繁荣,都市也一直没有脱离文人的审美视野,但是在文学研究中传统都市诗歌被忽视。以唐代都市诗歌为切入点,探究其演变特点及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文人心理乃至传统文化积淀可以发现,初唐京城诗受汉代京都赋的影响表现出政治性夸饰和政治性讽谏,盛唐之后都市诗歌呈现出看似矛盾的两面:或为对都市的疏离冷淡或为对都市繁荣不再的缅怀与感伤。矛盾的两面指向共同的内核:传统文化中没有为人们建立起除了政治性意义之外的都市生活意义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诗歌和其它文体一样,主要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但是,只要我们再作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便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的东西在其中占有相当的成分。仅以古代诗歌意象为例,即能看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血肉联系。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构成,重新估价中国现代文学史,或许是有意义的。中国现代诗人对诗歌意象的认识和把握的自觉性,主要来自西方现代主义观念和作品的影响,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对于诗歌意象的设计往往与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虽然作为现代诗歌文化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日文…  相似文献   

7.
李金发与戴望舒的比较,李金发是中国象征派的开山鼻祖,戴望舒则是象征派的大师。他们在象征诗艺有接受上的差异性,也有共同的诗学主题,却有着不同的归宿。  相似文献   

8.
张洁 《社科纵横》2009,24(5):177-178
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因为其诗歌清新自然,颇受英文诗歌爱好者的青昧。针对他是自然主义还是象征主义诗人的争论也一直存在。本文通过对其诗歌的考察,结合诗歌表层意象,分析其诗歌中的自然主义手法的同时,更剖析其内在的象征意义,以期更好地把握与欣赏弗洛斯特诗歌的内在魅力。  相似文献   

9.
李春霞 《生存》2020,(1):0106-0106,0221
在陶渊明之前,菊花的文学意象并不特殊,但是在陶渊明笔下,菊花成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审美取向,并且成为了一个非常常用的文学意象,陶渊明的诗句将菊花的意象符号化,并且给其一个非常深刻的隐喻意义。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歌中菊花的含义,分析陶渊明诗歌中菊花的意象,并且针对菊花意象的文化构建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三十年代的"现代"诗派与中国现代都市诗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围绕<现代>杂志而形成的,以戴望舒为领袖和代表的"现代"诗派的诗歌创作,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可以划分为以戴望舒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风;以施蛰存为代表的"意象诗"派诗风;以徐迟、路易士、陈江帆等为代表的以现代都市生活为题材,趋于"知性化"的,在一定程度上与未来主义、立体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等诗派有关的诗风三大块.其中的第三种诗风素为理论界所有意无意忽视.它表征了中国现代都市诗的发生.中国现代都市诗拓展了中国新诗一个新颖广阔的题材表现领域,弥补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没有都会诗人"的缺憾,它与"新感觉派"小说一道,加快了"城市文学"追赶"乡土文学"的脚步,并对后来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诗歌酬赠是以诗歌创作为手段进行的人际交往活动,以礼尚往来为隐形规则,由此产生了具有酬赠承诺性质的“诗债”之喻.它是指在他人索诗或要求和作之后,未能及时酬答,如同负债.通过长期的反复使用,“诗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成熟的比喻体系,在频繁的诗债索、偿活动中,既有友情与闲情之乐,也有诗债大量积压与偿还急迫之苦,而后一种心态更加鲜明强烈.因为当诗成为必须往来酬酢、索偿的人情债的时候,作诗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身不由己的应酬,带来了相应的苦恼.也有人对诗债保持理性的态度,索诗时不咄咄逼人、有所节制,偿诗时合理有序、随机应变,有效地减轻了诗债之苦.除了人际关系中的诗债之外,人们还通过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为诗债中的相关方,完成了一次次诗歌酬赠的假想,显示了诗歌酬赠之风的心灵化.  相似文献   

12.
刘小兵 《唐都学刊》2007,23(6):16-20
王绩诗风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三仕三隐的人生经历,使其诗有较厚重的情感积淀与哲学内涵,表现出深深的隐逸情怀;"无事不兼修"的才情与狂狷兼具的个性气质,对其风格形成起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诗言志"、"题歌赋诗以会意为功"的创作观念,使其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对前代诗人的接受而又有所创新,才形成了自己诗歌疏野澹朴、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正多年前,我梦想背上行囊走天涯,自由、流浪、艳遇,希冀所有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都混合着悬念和不确定。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无论我如何冲撞,都始终走不出这座城市。年轻时,是被父母柔软的眼神所羁绊。后来,一次次于青岛之外的行走之后,一天天游走城市深处时所收获的小美好,让早先对青岛的风轻云淡,沉淀为炙热且深刻的"爱青岛"。对"家乡美"近乎偏执的迷恋情结,已成为我骨子里最斩钉截铁的信仰。  相似文献   

14.
15.
牛殿庆 《学术交流》2002,(2):129-132
崛起于80年代的“朦胧诗”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朦胧诗”使用感觉和意象表达思想,对新中国以来的诗歌有重大突破。“朦胧诗”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学习古代朦胧诗和现代象征的产物。从心理意义上看,它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主要来自诗人们富有个性的哲学思考,思考人的存在的强大灵魂,是独特的。  相似文献   

16.
肖涛 《唐都学刊》2005,21(1):10-13
昌耀是“一个 1 7岁便以纯正与诗结缘的人”。他的诗歌创作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初 ,但他受到评论界的关注是在 80年代。评论界关注比较多的也是他复出后的作品。然而 ,昌耀早期的作品与他复出后的作品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诗人在早期创作中以自然为主要题材 ,表达了他雄奇壮美的、质感坚硬的、粗朴自然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王萍 《唐都学刊》2010,26(4):66-69
王昌龄是一位有自觉理论追求的诗人。他的诗论《诗格》,是对其诗歌创作的理论反思与总结;他的诗歌、尤其是其七绝,是在诗论指导下的有明确审美追求的艺术佳作。王昌龄在诗歌情景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景、景语、意语、意句等崭新的概念,明确地提出了作品内情景相兼(融)的看法,以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分析诗歌作品内部情景构成的比例,从而指导后学者的诗歌创作。王昌龄的诗歌,是在诗论思想指导下的有意识创作;王昌龄的诗论思想,是对其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诗歌与诗论相互印证,从而共同构成了王昌龄文学成就的双璧。  相似文献   

18.
耿林莽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对于一个真正的诗人来说,诗的生命即人的生命,是以毕生的投入持续和延伸着的。"透过老照片,我们尝试从他少年时代到岁暮晚年的诗歌历程中,拣拾他路途中被遗忘的,深深浅浅的脚印;采撷他灵魂深处碰撞进发的,灵感的电光石火。  相似文献   

19.
毛妍君  易军 《唐都学刊》2002,18(2):55-57
李贺独特的凄异诗风 ,来源于两个互相关联的情结 :病情结和梦情结。病是梦的诱因 ,梦是病的结果。李贺的多病多梦 ,病与梦的相互作用 ,对其凄异诗风的形成有着不可轻视的影响 ,是其诗风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德民 《学术交流》2005,(5):133-137
酒,作为诗的一个意象,不但具有跨越时空、贯穿古今的活力,而且具有变幻无穷、不断出新的魔力.酒文化在诗中的意蕴千变万化,诗的意境和主题就千差万别.在诗中,饮量的大小、饮速的快慢、饮者的多少等因素直接决定着诗境的美学效果,诗人的情感起伏,诗情的格调定位.至于酒象在表达相思、送别、田园等主题时所产生的效力则更是气象万千,令人回味.多变的酒象铸造了不朽的诗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