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周中期之后,古代文献语言中未出现介宾结构"於(于)之",这一现象迄未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文从读音切入,揭示了"於(于)之"消失的原因:由于"於(于)之"的发音与表示悲切哀痛的叹词"■"呜呼噫嘻"等相混,故最终遭到弃用。  相似文献   

2.
“於”在古代汉语中作为介词,它的用法很多。自从东汉佛教传入汉民族,中国有汉译佛经起,“於”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用法,即用於及物动词与受事宾语之间。例一,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有一人名曰阿夷扇持,为猕猴师,教於猕猴。(《生经·五十三·清信士阿夷扇持父子经》,西晋·竺法护译)例二,但以前世禅三昧行故,自以功德得灭於蛇毒。如是舍利弗,阿(门众)佛昔求菩萨道时,行愿德本如是,乃得佛道,消除於憋魔毒不复娆人。(《阿(门众)佛国经卷下·诸菩萨学成品》,后汉·支娄迦谶译)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中颜色词“red”(红色)用法的探讨,说明由于传统风俗、历史背景、语言习惯、宗教信仰等等各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对“red”(红色)这一词的使用有较大差别。因此,了解并掌握此类颜色词及其所构成词汇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表示喜悦之意的“说”与“悦”,两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长期以来,众说纷云:有人认为是通假关系;有人不然,认为是一组古今字。(王力《谈谈学习古代汉语》192页)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这一纠纷问题。本文是在对先秦几种具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5.
“一(壹)”是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同音多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可以作数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句中语气词。数词“一”表示最小的整数 是容易掌握的,这里从略。下面谈谈“一(壹)”的其他几种用法。 一、动词,作“统一”、“统率”讲。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相似文献   

6.
<坛经>中的"于"字主要用作虚词,也有为数不少的用作实词.在虚词的用法中大部分"于"作介词用;另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看作句中助词,后跟"于"前动词(或个别介词)的直接宾语.  相似文献   

7.
“Kind(s) of” 这类词组看似简单, 可在实际运用中却较难准确掌握。该文从正规语法角度、习惯用法方面以及这类词组在不同上下文中的作用加以分析比较, 同时也论及它的一些其他用法。  相似文献   

8.
“是”的用法与“是”的词性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的词性不同,用法也不同。那么“是”字到底有那些词性呢?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北方论丛》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关于 ‘是’的词性”一文中已经谈过了。下面就根据这篇文章所谈的按照“是”字的意义、语法特点不同,它可分属于动词、副词、连词、形容词等的看法,分述其用法如下: 1、动词“是”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介词有人称之为副动詞,如吳文士同志的《語法讲义(初稿)》(1953年9月上海东方书店第一版)、郎峻章同志的《汉語語法》(《东北师范大学函授讲义》,1955年4月辽宁人民出版社第一版)、孺牛同志的《大众語文学习手冊》(1957年6月广东人民出版社第一版)。为什么把已經习用的“介詞”改称为“副动詞”呢?陈书农同志說:“介詞是从动詞中衍化出来的一系列的詞。”(陈著《现代汉语语法》63頁)因此他虽然沒有把介詞称为副动詞,但仍把介詞当作动詞中的一类。这些看法和做法大概是受了王力先生和呂叔湘先生影响的結果。王力先生在1952年4  相似文献   

10.
"于"作为介词出现的时间早于"於","於"借为介词后逐渐占据优势,在战国传世文献中出现了"于"和"於"并用的现象,随着语言的应用、发展,"於"曾经一度取代了"于"。本文以出土文献《战国纵横家书》为语料,分析了其中介词"于""於"用法的异同,以管窥战国中后期介词"于""於"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左传》是先秦历史文学中的一部名作,它在我史学、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杰出地位。学术界对于《左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实词等方面的文章很多,我通过学习对《左传》中虚词的“於”和“于”的用法,作点简单的归纳,以就教于老师和同学。  相似文献   

12.
“是”字是个使用历史很长、使用频率很高的汉字。我国最早的经书之一《易经》就有“有孚失是”一句(《十三经注疏》73页)。这个“是”字用的是本义,意为“正也,直也”。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是,直也,从日、正。”段玉裁作注:“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段注说文》69页)在先秦“是”作本义使用还是较常见的,但最普遍的是作指示代词使用。在现代汉语中,“是”的很多用法都从古汉语继承下来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媒体上常见使用"是时候……(了)"表达式,这和汉语传统的相关表达方式不符。通过网络检索、对北京作家的作品调查和社会调查,我们发现,这种表达式不符合语言规范的需要原则和普遍性原则,因此,我们认为"是时候……(了)"是一个不规范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讨论日语语素“マ”各种语义间的转变途径及其用法,说明这些含义都是从一个最基本的空间概念扩展开来的。分析“マ”和另一个语素“アイダ(也写成“間”)”之间的意义以及用法差别可知,在分析日语的语素时必须摆脱汉字的误导。  相似文献   

15.
"是"是古汉语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文言词语,一般可以用作代词、助词、形容词、动词。(1)作指示代词,相当于"此",意为"这、这样、如此";(2)作助词,一般用于倒装句中,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强调作用,无实在意义;(3)作形容词,与"非"相对,为"对、正确"之意;(4)作动词,同于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认为……正确、对"之意;(5)作动词,同于现代汉语中表存在,表肯定的"是"。  相似文献   

16.
17.
“子”在《孟子》中的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中,一般的语法著作和语法研究者把“子”都解释为表尊敬之词。本文在考察了《孟子》全部代词及“子”的所有用例后发现,“子”在《孟子》中却无表尊之意。文章用充分的例句分析了“子”和“尔”、“汝”及“夫子”、“先生”在《孟子》中的不同用法,同时还就《孟子》和《论语》对“子”的用法进行了比较,从而说明“子”在《孟子》中是以一般的对称代词出现的  相似文献   

18.
"既"是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不但出现频率高,应用时间长,且用法丰富.金文代表了其早期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既"有动词、时间副词、关联副词三种用法,对其进行调查分析不但可为了解该词的早期发展轨迹提供重要线索,亦可为传世文献相关研究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9.
“V于(平)O”结构是指动词V(包括作动词用的名词、形容词)与其受事O之间加有“于”(包括“於”)“乎”的句法格式.按汉语常见的组合方式,V、O可以直接组合,相对而言,“V于(乎)O”结构较为少见.本文想比较系统地考察一下这种结构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并对“于”“乎”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探讨.不当之处,还望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