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经济学具有丰富的人学蕴涵。经济学的研究应该以人为中心 ,研究人的发展。经济结构和经济行为的人性分析的根据 ,就在于人的经济行为与人性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经济人”假设和“有限理性”假设是市场经济人性分析的逻辑假设和基本前提。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一定意义上说 ,也是适应人性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使令动词“使”常出现在兼语式中,兼语式中“使”的意义主要有三种:命令义、致使义、容许义。这三种意义形成一个意义逐渐虚化、动作义不断减弱的序列,这种语义变化与其处于兼语式的句法环境密切相关。假设连词“使”是表“容许”义的动词“使”的进一步虚化,它的假设义来自于语境。  相似文献   

3.
经济学中人性假设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学中关于“人”的本性假设经历了几次历史变迁 ,即从“自利人”的人性假设、“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到“后现代”的“经济人”假设。人性假设的每一次重大修正与发展都导致了经济学的重大突破。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作为一个历史和社会的范畴 ,不可避免地具有“非现实性” ,而且确实存在一定的科学限度 ;经济学中人性假设的变迁过程实际上是假设条件经过重新界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是建构在“自然秩序”和理性论哲学基础之上的,是斯密“自然秩序”伦理观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和证明。“经济人”假设是对人的经济行为的一般性、本质性特征的理论抽象。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现实生活层面,无论是在经济学视野还是在伦理学视野,“经济人”假设都有其价值合理性和局限性。“经济人是理性的”,“经济人”还要受道德、法律的双重约束。  相似文献   

5.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经理人激励机制 ,债务约束软化以及企业家“官本位”等现实情况的存在 ,西方学者在研究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时所依据的“分红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 ,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问题时并不适用。通过对1 993年到 2 0 0 0年期间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考察 ,可以发现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与证监会发布的有关增发配股和摘牌等政策密切相关。因此 ,提出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两大经济动机 :“壳资源”假设和“配股生命线”假设  相似文献   

6.
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是建构在“自然秩序”和理性论哲学基础之上的,是斯密“自然秩序”伦理观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和证明。“经济人”假设是对人的经济行为的一般性、本质性特征的理论抽象。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现实生活层面,无论是在经济学视野还是在伦理学视野,“经济人”假设都有其价值合理性和局限性。“经济人是理性的”,“经济人”还要受道德、法律的双重约束。  相似文献   

7.
"自在人"假设与"养用分途"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人”本质的认识,是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中国社会转型作为一种过程具有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存续的客观性,使身处文化事业单位中的国家干部职工在社会角色定位上逐步由社会核心人员过渡为一种中性状态,他们既不是传统计划体制下完全意义上的“单位人”,又不是市场体制下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对这种中性状态的理论抽象就是“自在人”。建立在“自在人”假设基础上的聘任制和“养用分途”制度作为一种过渡性策略是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经济人”假设能否在我国公共管理中适用,在国内还是个学术论题。本文认为,“经济人”假设作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和自由民主政治制度建构的前提和基础,是关于人的动机模式的假设,它反映了人的社会选择和社会行动最原初的动力。经济人假设既可以适用于人的经济行为取向的分析,也可以在分析及治理政府寻租等方面适用。由此,本文提出了一些从“经济人”理论出发,治理政府寻租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工具发现,国家与农民在围绕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与如何激励种粮上存在张力,张力的结果是农业妇女化、兼业化、“去粮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难与种粮人相对贫困。国家遵循的是政治逻辑,目的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民遵循的是经济逻辑,理性小农以家庭经济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种粮不能帮助农民实现“发家致富”。国家的“政府要粮”行为与“农民要钱”行为之间难以耦合,国家的政治逻辑存在单向性与单一性问题,忽视了农民的经济逻辑、需求层次逻辑、市场逻辑。因此,以市场逻辑调节国家政治逻辑与农民经济逻辑之间的张力,构建具有包容性的“一体两翼”的多重种粮逻辑关系,以协调多重逻辑(国家、农民、市场)的合力,实现国家的“种粮增产”,农民的“种粮增收”与“种粮致富”的双羸结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工具发现,国家与农民在围绕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与如何激励种粮上存在张力,张力的结果是农业妇女化、兼业化、“去粮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难与种粮人相对贫困。国家遵循的是政治逻辑,目的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民遵循的是经济逻辑,理性小农以家庭经济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种粮不能帮助农民实现“发家致富”。国家的“政府要粮”行为与“农民要钱”行为之间难以耦合,国家的政治逻辑存在单向性与单一性问题,忽视了农民的经济逻辑、需求层次逻辑、市场逻辑。因此,以市场逻辑调节国家政治逻辑与农民经济逻辑之间的张力,构建具有包容性的“一体两翼”的多重种粮逻辑关系,以协调多重逻辑(国家、农民、市场) 的合力,实现国家的“种粮增产”,农民的“种粮增收”与“种粮致富”的双羸结果。  相似文献   

11.
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会产生何种影响,一直是经济学中相当重要的问题。围绕着库兹涅茨倒U假说的研究表明,经济结构在解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相互关系时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建立了一系列模型用来解释中国近二十年来的经济增长是如何影响收入分配的,并采用1990-2005年中国经济的相关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表明了经济增长本身会在两个方面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最终的作用是扩大了收入差距还是缩小了收入差距取决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其中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78年开始试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但其在全国普及后,中国农业却陷入增长滞缓泥沼. 基于对河南省商城县一位老农民的采访,通过个案分析发现当时乡、村两级地方组织以提留统筹费名义向农民收取的不合理税款削弱了农民的劳作积极性,使得大量农村人口外流,从而导致1984—1988年间中国农业增长陷入滞缓境地. 此外,分析发现1987年农业增长的正向波动缘于科学技术运用的滞后效应. 1978—1988年间全国农业,特别是河南省农业的宏观数据又再次验证了提留统筹费对农业增长的消极影响和科学技术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滞后效应,由此建议将农业赋税制度作为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抓手,同时着力完善科学技术在农村的引入推广方式.  相似文献   

13.
加速转型期北京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入21世纪以来,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全面进入加速转型期,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以及城乡居民之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不断扩大,本文从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阶层的加速分化和个人经历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等方面探讨了加速转型期北京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经济学界关于经济人假设争论的述评,提出了经济人假设基本上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经济活动中的人。接着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和党内存在的大量腐败的事实,指出经济人假设也适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党员,且与党员的先进性并不矛盾。因此,各种制度安排应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克服党员经济人的局限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相似文献   

15.
超越村落:文化农民社会资本的扩展及其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宁市周边三村的田野资料为例证,就文化农民社会资本的扩展及其结构进行了探讨。随着村域经济的转型,农户已形成了超越于村落的社会资本网络,其信任关系亦走向契约信任。但还应看到的是,每个农户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具有非均衡性,因此应加强对那些社会资本弱的农户的扶持,以使乡村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每一农户。  相似文献   

16.
美、日、印的农村金融制度,有较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能够多渠道地为农业经济服务.因此,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应借鉴他们的经验,通过改革,最终建立起一个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规范的农村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7.
加速转型期北京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年以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全面进入加速转型期,表现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呈现加速度的整体性跃迁,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产生了不均等的分配。北京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以及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由此所引发的很多摩擦和矛盾正在显现,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尽管具有一定保障性,但宅基地制度的首要目标在于经济管理,其表面上强调“户有所居”,实际是“户有定居”。宅基地上使用权所承载的管理性与农民自费建造农房所有权的私权性,存在内在的矛盾,不应适用房地一体规则,因为后者遵循着传统民法应对市场交易的基本逻辑。自然资源部所发布的文件明确了宅基地使用权可以由城镇居民继承,内核乃是基于房地一体,以房屋所有权的可继承带动宅基地使用权的可继承,颇为冒进。宅基地上所有权与房屋使用权应当分离,这将为宅基地的流转与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契机:农房的自由流转加上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民保有,将最大限度地在现有阶段实现市场与制度的有机契合;对于取得农房的所有权人,在房地分离之下,可以借助对宅基地使用权的法定租赁来设计合理的权利结构。  相似文献   

19.
我国贫富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存在历史遗留以及政策失误而形成的以农村为主的数量极大、且难以短期脱困的贫困人口;另一方面,存在大量由体制外、特别是法制外获得收入而形成的最富裕阶层,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基尼系数。阐明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原则只能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该原则在我国当前远未充分实现,因此,也不是形成贫富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分配的公平性不是市场、而是政府所应考虑的问题,政府应通过增加改善基本民生的资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税收制度等途径在再分配领域中进行调节,其重要前提则是政府职能的转换,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为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农村人力资本培育刻不容缓。文章在对当前农村人力资本培育模式和培育效果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分步骤分阶段进行人力资本培育,以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