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论当前我国公众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包雷所谓价值取向,是指利益主体根据自身的信仰与需求所采取的思想、行为的走向。人们选择何种生活方式,是由他们对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即由他们对某种生活方式系统存在或消亡的意义及其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的理解所决定...  相似文献   

2.
在政治发展理论框架下研究中国转型期政治认同问题,需要借鉴西方政治发展理论中的现代化视角,也需要关注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中关于发展阶段、经济基础与政治发展关系的论述。中国原有的政治认同在现代化与民族国家互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阶层分化的大背景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转型期的政治认同重构必须围绕建立各阶层利益整合基础上的利益认同、兼顾价值取向与工具取向的制度认同、执政党意识形态与应然社会价值相协调的价值认同几方面而展开。  相似文献   

3.
重构政治价值: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属性与发展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正式政治制度与非正式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视角来分析,政治价值的二元化即从西方传播而来的政治价值与中国的传统政治价值之间的冲突,是中国正式政治制度与非正式政治制度之间形成二元格局的基本原因。在此基础上,以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作为媒介物,形成了外来价值与本土价值融合的可能性及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可能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4.
中国油画经过百年发展历程,仍然处于上升和再提炼的阶段,仍然需要坚持"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价值取向.中国油画大众化不应该被看做是泛政治的口号,而应该是它的发展方向.坚持中国油画大众化发展的价值取向,才能使其在大众的基础上成熟为民族的.成长为世界的;才能促进中国油画流派和风格的多元共存与发展,实现"三贴近",彰显对大众的亲和力;才能使艺术市场摆脱空洞、轻浮、松散的状况,实现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把大众化做为今后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中国油画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标示.  相似文献   

5.
试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史研究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从更广阔的历史和政治语境的眼光出发,中共党史研究的价值取向与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转型紧密相连.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共党史研究中出现了力求社会价值与学术价值辩证统一的发展态势,其中既蕴涵着学术演进的内在逻辑的支配,又有着外在的社会力量的作用.中共党史研究价值取向的演变是新世纪的中共党史学科建设必须面对的时代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8,(4):126-128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关键问题是如何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观、价值取向以及如何完成价值转型。本文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差异性以及不同价值取向在当代社会制度下的利弊得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完成从个人价值向社会价值转型。  相似文献   

7.
张良在汉兴后"隐居静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政治、个人等诸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张良深受秦汉之际道家思想的影响:秦汉之际的道家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思想有所不同,道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法家及神仙方术等思想的影响,呈现出多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政治、社会、策略、修身养性等各方面均有所侧重。所以,在张良身上存在着入世之"道"和出世之"道"两种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并不矛盾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社会,民主是超越民族国家与各种不同文化界限的普世政治价值.但民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限制,如民主的价值导致个人地位的绝对化,民主给少数人假借民意独行专政的机会,导致所谓"民主的暴政".而宗教能够为民主社会的发展提供伦理资源的支持,并在一定范围内分担政治治理的压力.但宗教对于民主社会的发展既有功能担当,又产生负面影响,而宗教积极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政治以怎样的态度评判宗教,更取决于宗教将何种价值观融入政治活动领域.  相似文献   

9.
玉珍 《社科纵横》2010,25(1):165-166
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给西藏自治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急待解决和完善的新问题。尤其是对西藏自治区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西藏自治区高校要迅速转变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接受新的现实和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学概论》一课追求科学取向和人文取向的统一,也就是注重将理论专业知识与价值化知识通过有效载体和路径有机链接起来.我院针对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开设《社会学概论》作为专业必修课,有助于民航高校的思想政治专业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公民责任、价值取向、人文素养等.该文从课程思政的改革建设视角出发,以教学实践为依据,分析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探析民航高校的《社会学概论》课程在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中切入点以及实践方略.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战略目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郑慧 《学习与探索》2003,3(5):30-34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政治发展战略目标,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政治发展使中国政治本身呈现何种状态,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和境界。这样的战略目标既要适应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潮流,体现政治发展的本质特征,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政治民主化、政治法治化、政治稳定化和政治意识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5,(9):51-53
政治文化是相对稳定地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上关于政治系统、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政治心理倾向、政治理想和政治态度等的总和,它是政治的灵魂、经济的杠杆、文化的中枢。积极推进中国传统臣民政治文化向现代公民性政治文化的转型,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莫非 《社科纵横》2008,23(12):166-167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冲击,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带来新的挑战.本文针对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中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就如何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优化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育人优势,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4.
张姝 《社科纵横》2006,21(7):84-85
公民权利是现代社会福利理论的重要政治道德基础,也是将社会福利从社会政策与制度实施的层面提升到理论反思层面的主要理论要素之一。围绕着公民权利来讨论社会福利的发展,并把社会福利当做公民权利的实现,成为现代福利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福利国家的政治道德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陈晓辉 《学术交流》2007,1(9):30-33
到目前为止,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推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当代指导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它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根据对当前中国人发展状况的分析,中国目前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人的依赖性,又存在着物的依赖性。要超越这一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就必须要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因此,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角度看中国式政治思维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斌  朱学恩 《浙江学刊》2006,4(4):125-130
中国式政治思维是指贯穿中国历史长期发展过程的普遍性、基础性政治思维模式。中国式政治思维的品格通过其独特的概念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表现出来。“统一”、“中和”、“持正”是中国式政治思维的一般特征。从近代的民主革命开始,中国式政治思维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地遭受冲击到积极重建的曲折过程。中国式政治思维的重建对保持中国社会内部的和谐稳定以及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后,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态势下,二战后形成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遭到了新的挑战。发达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分配规则遇到了危机,随着世界强国美国的战略东移,世界面临新的抉择。但世界经济走向社会化的大生产、大市场、大产业、深分工、全球化的道路不可阻挡。世界政治国际政治从"小政治"向人类可持续发展、全球文明等国际"大政治"的纵深发展,世界将围绕联合国的发展、国家社会的组织纪律、价值取向、利益制衡等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18.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它关系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教学功能的当代价值取向,内在地规定着教学功能的先导性、合目的性与教学方法的后生性、合规律性呈现出对立统一、交相辉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营资本在社会利益分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地位作用日益提升的过程,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必将日益显现。而民营资本对政治领域的希望、要求、价值取向或偏好,即民营资本政治诉求不仅仅是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同时作为中国政治发展中一个现实存在的变量也是推动政治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通过对民营资本的特征和地位、民营资本政治诉求概念的界定、民营资本政治诉求的特征和实现途径等几个层面的分析,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民营资本的政治诉求对政治发展产生的影响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张海波 《学术交流》2004,(7):164-166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德育面临的问题将更加复杂。表现为:传统高校德育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同一化,以认知取代了情、意、行诸环节,将道德心理结构平面化,忽略了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压抑了个体合理的价值取向,因此效果不佳。实现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应确立主导价值观念,使多元价值取向得以健康发展;构建一个科学、有序的德育系统,针对德育的实践性,完成由灌输向指导的转变、理想向现实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