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百年来奥斯汀小说的接受与传播过程,为如何看待和对待文学经典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奥斯汀的小说经历了自身价值不断被发现与显现、在多重外力作用下从通俗文学走向文学经典的过程;在大众消费文化时代,奥斯汀小说作为源文本不断衍生、被开发,由文学资源成为文化产业链的资本。大众传播形式固然有削弱文学经典严肃性和深度感的一面,但经典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各种重构和阐释为奥斯汀创作注入活力、延续生命,构建出文学经典与大众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赵慧平 《求是学刊》2005,32(2):103-108
事实上 ,文学批评始终作为文学的一部分在文学中存在着 ,只是它有着“在文学中存在”的独特方式。创作与批评两者外在并立的形态是在与文学创作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种关系才是“文学”被确认的前提。研究文学批评的存在问题 ,是文学批评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The German scholar Sigrid Weigel takes issue with Professor Zhang Jiang’s view on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a text,” which holds that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should be objective and should reflect authorial intention. She raises four points to rebut Zhang’s criteria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an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ture is correct. Firstly, the central concern of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is not authorial intention, but rather the dissection of the creative ideas in the text. Secondly, it is impossible to identify a single objective “authorial intention” when readers’ backgrounds, perspectives, methods and purposes vary dramatically. Thirdly,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historical index of readability,” Weigel attempts to establish an optimal meeting point between history and modern interpretive perspectives. Finally, Weigel makes it clear that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criticism in China today cannot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theories and that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lies in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相似文献   

4.
张奎志 《求是学刊》2003,30(1):101-105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概念.王国维主要是从创作的角度谈"隔"与"不隔".其实,从文学创作、文学翻译、文学批评角度看,都存在着"隔"与"不隔".值得注意的是,对文学活动中"隔"与"不隔"的态度却迥然不同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都提倡和追求"不隔".作家在创作时,追求一种历历在目的清晰表现,翻译家在翻译时,也力求忠实原作,与原著在风格、语调上保持一致.而在文学批评中,批评家并不担心"隔",并在一定程度上倡导着文学批评"隔"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邢建昌 《阅江学刊》2009,(3):136-142
大众传播的出场,引发了一场革命。现代人生活在大众传播编织的神话里:大众传播对生活行使监管和控制功能,大众传播所诠释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得到空前传播,大众传播所流行的修辞语汇搞笑、炒作、猎奇等,成了现代人生活叙事竞相效仿的对象。大众传播带来了文学场的变化:文学生存的边缘化,文学叙事的视觉化、欲望化和粗鄙化,文学写作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迎纳,媒体批评成分为文学批评园地里占据高位的强势话语。面对大众传播,我们的责任是:警惕媒介文化霸权,必要的批判与反思,回到文学的生产场域并回答写作何为。  相似文献   

6.
徐杰 《阅江学刊》2014,(3):134-141
文学语境是在文学经验、文学传统、文学知识和文学批评理论等文学场域之中达成的一种动态性共识的范畴。在此场域之中的文学创作、文学阅读和文学交往活动,文学话语形式生产和意义赋予以及语境差带来的文学音乐、图像和情感性审美都是对文学语境的具体实践。文学语境的此种具体实践所趋向的目的不在自身之外,而就在其自身,正耦合了康德对艺术审美判断“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袁济喜 《求是学刊》2004,31(6):123-127
中国古代文论有着丰富的精神蕴涵,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形态之中。它以天人相感,观物取象,重视情感体验作为基本特点。深入开掘这种精神价值传统,是实现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陈茂林 《学术交流》2003,(4):114-119
20世纪的西方文论丰富多彩 ,更迭频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文化研究将成为新世纪的显学之一。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开放性、批判性与政治性的特征。新世纪文论界的另一显学是生态批评。它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它把文学批评放在地球生态圈这一大语境下 ,以独特的生态批评视角和对全人类生存前景的终极关怀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它的宽泛性、跨学科性和开放性使它与现存文学理论交叉结合起来 ,使文学研究走向更加广阔的生态学视野  相似文献   

9.
王振复 《求是学刊》2003,30(2):85-90
本文提出并论证"唯务折衷"是<文心雕龙>文论思想独特的一种文化选择.其文论思想具有亦道亦儒亦佛又非道非儒非佛的趋于圆融的精神品格与人文内涵;其为学的观念、方法,体现了刘勰站在道儒佛之上俯瞰三学与古今的"弥纶群言"的精神气度、自创新格的努力以及兼顾两边又不落两边的执中.  相似文献   

10.
黄擎 《阅江学刊》2009,(3):119-126
毛语体时代的文艺批评深受极性思维与战争文化心理的双重影响,在话语风貌上形成了时代铭纹深重的语体表征:真理在握的言说主体;雄浑连绵的语势特征;简明果决的语句特征。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最高权力体系话语,毛语体并未随着毛语体时代的结束而结束,在话语与实践等层面对当代文艺批评仍有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孙媛 《唐都学刊》2011,27(1):102-106
从吴宓的文学批评实践入手,分析论述了吴宓文学批评所秉持的标准和方法。指出道德与审美构成了吴宓进行文学批评的两重标准,而"义理派"的文学批评方法又使得呈现于吴宓文学批评文章之中的道德宣喻和情感体察都超越了随机和率性的层面,具备了严肃的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也谈白居易的思想创作分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再林 《唐都学刊》2004,20(1):33-36
白居易的思想创作分期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焦点之一。白居易对退隐、“独善”问题的思考贯穿其整个人生历程。他虽有意针对不同的政治形势而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 ,但其“兼济”之志又始终存于胸中 ,并没有在遭到江州之贬的打击或是长庆二年自请外任以后就此减退。白居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矛盾统一 ,在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中具有极为典型的意义 ,宋代的士人即对此有着深刻的认同感。故此 ,对白居易的思想创作实不宜作截然性的分期。  相似文献   

13.
邓新跃 《唐都学刊》2007,23(2):104-106
杨慎对六朝诗风的崇尚,是对前七子“诗必盛唐”的反拨,突出表现为对《选》诗的诗歌史地位的强调,对于探讨近体律诗的源头与辨析古近体诗差异,在明代诗学辨体批评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但也带来了以词为诗而导致的“纤艳不逞”的诗风流弊。  相似文献   

14.
政治追求是贯穿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进程的一条鲜明线索.茅盾一生的文学批评活动恰好提供了中国现代"主流"批评生成演化的个人证词.在文学与政治、个人与集体、权力意志与个人思考之间,茅盾一直处在不断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中,他的批评成果不仅表现了一代知识分子不断选择、不断徘徊、不断矛盾的心路历程,也显现了"主流"批评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5.
高原 《唐都学刊》2006,22(5):62-65
贺智利的《黄土地的儿子》一书中平均使用力量,对路遥进行多方面的阐释,使得路遥的形象变得扁平,这就在相当程度上损害了路遥的形象。这本专著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例如宗教和语言。中西文化对宗教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一些中国学者竭力要从中国文化中找到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因素,这往往弄巧成拙,贺智利就是一个,他的著作在这方面出现了明显的矛盾。就方言来说,贺智利和路遥在这个方面都犯了错误,他们都把很多关中方言词汇当作陕北的独特语言来处理,对《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的阐释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双贵 《学术交流》2003,(9):129-133
文学理论学科的独立性正在丧失。文学理论是一门具有自身本体论价值的学科,它不等同于单纯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可以局限于退回孤立的文本。它是基于文化价值大体系中的有着严谨学理性和社会价值的独立学科。它不仅仅是文学的理论,更是文学的理论。它具有自身的本体论理论特性。时代呼唤着文学理论回到文学理论自身。文学理论不容消解。  相似文献   

17.
赵喜桃 《唐都学刊》2010,26(5):111-115
怎么想就怎么写的情况在运用抽象思维的写作中可以存在,因为抽象思维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进行思维,而形象思维中所运用的思维符号可以是表象,也可以是意象,只存在怎么想就怎么"画",而不能怎么想就怎么写,必须用文学语言来进行创作。文学语言是作家心理世界审美意象运动的外化形态(物质外壳),文学语言的品级,决定于作家心理世界审美意象运动的品级。  相似文献   

18.
当前 ,文艺批评信誉不高 ,标准混乱 ,批评家各说各理。要重塑文艺批评形象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批评中的“定位”。批评的形式和方法可以多元多派 ,但也要有一个主导趋向。一篇好的批评文章 ,也是对一个批评家道德良知的全面检验  相似文献   

19.
李星 《唐都学刊》2013,29(3):113-115
仵埂从文学理论基础出发,深入文本所涉之审美现象,从发现和影响人的心灵方面,建立起自己的文学—小说伦理体系。知识体系和文学视野宽广,具有理论的开放性。仵埂批评文风具有学人风范,理论批评以小见大,言简意赅,深入作家作品的内在肌理,于细微中见思想精神及语言神韵。以谦恭讨教之心、平等对话的方式,将高深理论与审美体验,以温婉优雅的语言方式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20.
A common symptom of the blanket coverage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was the way Chinese intellectuals “kept harping on Greece,” to the neglect of their own literature’s distinctive features. Even worse were attempts to force Chinese literature into the Procrustean bed of Western literary propositions. How can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be used more effectively to interpret n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r Chinese experience? How can it throw off Western theoretical models and become a compon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s own narrative? Re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must be a high priority. It is a complex project, one that necessarily entails stepping on to the discourse platform of modernity, accepting various kinds of open dialogue, and thence envisioning a new form of discourse system set amid multilayered overlapping perspectives and even the challenge of different id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