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河伯》的地理神名和本事(上)《河伯》只有百十个字,但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现据作品及有关材料,述其地理、神名和本事如下。一、河指黄河。诗云"九河"便是明证。极浦指黄河发端处。流撕,流动的冰块。南浦,黄河向南拐弯处,东行,向东延伸。这是河伯游玩的地点和路线。二、昆仑。河伯乘车活动于昆仑山下,不但可以迅速登上,日暮前还可以来得及下山。可见即居住在昆仑之下的黄河里。三、水宫。水宫里有鳞屋、龙堂、紫口阙、朱宫。乘坐的有白鼋、两龙和螭等水物。根据《河伯》描绘的地理,我们以为就是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至果…  相似文献   

2.
<正> 学术界的一些专家,都认为《楚辞·九歌·河伯》的“河伯”即河神——黄河的水神。但没有从民族学和历史地理学方面去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致从此端至彼端,不断地循环回复,翻来复去,总跳不出旧的窠臼,围绕着一个“神”绕圈子。其实,河伯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族,其酋长叫河伯,曾在疏导黄河中发挥过大作用,死后被中原地区的华夏、东夷各族方国奉为河神。楚国也是一个黄河下游的古老部落发展而成的国家,与河伯国相邻,故也与中原各国族同样有崇拜和祭祀河神。  相似文献   

3.
《河伯》的地理神名和本事(下)《河伯》所言九河名黄河,乃出自鲧禹治水之时,为治水而分黄河为九道,故称九河。事实上,《河伯》之神即以鲧为原形,《国语》中多次提到鲧皆作伯鲧,鲧从鱼即表示水物。鲧为治水英雄,伯鲧就是河伯。据《山海经·海内经》,鲧窃帝之息壤堙水,帝令祝融杀之于羽郊。又依《淮南子·坠形训》,禹也以息壤填洪水,可是为什么杀鲧而留禹呢?考《国语·晋语八》,鲧死后化为黄熊入羽渊,即为水神。《拾遗记》卷二《夏禹》亦言鲧为“河精“,民修庙四时以祭,如此鲧为河伯自然无愧。又据同书同卷,鲧死后还助禹治…  相似文献   

4.
传说中的"河伯"是黄河水神。对黄河流域的老百姓来说,"河伯"是非常可怕的水神。据屈原的《九歌·河伯》,它能起大风,使波浪翻腾,气势非凡。河伯遨游黄河,驾着水车,车顶覆盖着荷叶。战国魏文侯时,西门豹身为邺令,到邺城,目睹了"河伯娶妇"的习俗,即"冥妇"。有的学者根据这些故事与一些甲骨卜辞资料,提出了妇好作已经死去的商王室祖先神的冥妇,然而甲骨卜辞的表明"妇好"并无作过"冥妇"。  相似文献   

5.
河伯不用“掉转头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子《秋水》中写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翻阅几家本子,都把“旋”字注为“掉转”,连同“面目”二字,意为“掉转头来”。但仔细推敲,文理难通。我认为,“河”是黄河,“河伯”是河神;“北海”是渤海,“若”是北海神,它居于河伯的东面,故曰“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是面对着东边看。又下文中河伯对海若说“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河伯到达的是北海若之“门”,可以肯定:北海若是在河伯的正前面。那么,  相似文献   

6.
殷祖王亥传说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亥是殷人先祖,有关他的传说散见于《山海经》、《竹书纪年》、《楚辞》等典籍。有关王亥的传说内容不多,具体情节也比较简单,但却是研究古代各部族文化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看出东夷文化与夏文化的碰撞,以及东夷文化本身的某些特征。王亥传说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他在有易被杀,二是他成了大地的丈量神。本文就是从这两方面加以辨析,揭示出王亥传说的生活原型和文化背景。 一 王亥为何在有易被杀? 王亥是在有易放牧时被杀,《山海经·大荒东经》有明确记载:“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王亥借河伯和有易的草场放牧,却被有易杀死,他的牛群也成了有易的财产。有关王亥被杀的原因,《竹书纪年》作了进一步的交代:“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照此说法,  相似文献   

7.
"河伯"与"冯夷"虽古意相通,而随岁月流迁,意义嬗变,古意已无,新意衍生,且匪是二者之意义并行迈进,实完全朝着两条不同的道路演化,故其意义不是越来越相近,而是愈来愈疏远。《九歌·河伯》中"河伯"作为祭祀之地祈,是楚国人敬仰祷祝的神灵,具有诡秘怪谲的神话色彩,其所指不可坐实。而《天问》中所指"河伯",实保留了上古神话传说之原貌,故其与"河伯"本来所指几相接近。  相似文献   

8.
沅湘自然崇拜和《楚辞&#183;九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维英 《云梦学刊》2001,22(3):33-36
《九歌》是南楚、沅湘间的祭神乐舞歌曲,经屈原加工再创作后而流传于世.《九歌》自然神祗的原型为东皇太一(太阳神)、云中君(雷神)、湘君、湘夫人(湘水配偶神)、大司命、少司命(星神)、东君(月神)、河伯(黄河之神)、山鬼(巫山女神).《九歌》的出现,既是取悦自然神祗,亦为支配大自然.  相似文献   

9.
田宝祥 《江淮论坛》2023,(6):168-174
在上古神话谱系下,“女娲造人”意指生命的孕育与文化的延续,“夸父追日”意指超越自我极限、打破命运束缚。水神共工将天上之水引向人间,开启了天人关系的建构;巨人朴父在天地初开之际治理洪水,确保了天人关系的稳固。“河神巨灵”的神话故事显示了开辟河道对于先民生存发展的必要性,《楚辞》以“神遇”河伯的方式展现了天人关系之和合共生。从“授禹《河图》”到“大禹治水”、从神话叙事到历史叙事,体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从角力、对抗到和解、共存的演变过程。通过上古神话谱系,可知黄河既是实存的生态系统,又是情理合一的文化生命。黄河文化在演变过程中,勾勒出国人的生活图景,显示出先民的生存智慧。借助上古神话谱系探析黄河文化的源出与演变,有助于把握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本质与真谛。  相似文献   

10.
韩国学者李钟周先生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高句丽始祖起源传说,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①但是,由于李钟周先生没有将高句丽始祖起源传说放入历史的框架中考察,没有注意到此传说产生及演变的历史背景,使其立论建立于错误的前提之上,因而其文章得出的结论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本文试结合高句丽史事谈谈个人对此问题的看法,求正于李钟周先生及东北史界先达。一中国史书所载高句丽始祖起源传说与朝鲜古籍基本相同,只是未提到河伯女与天帝子解慕漱私通一事。最早记载此传说的中国史书是《魏书·高句丽传》:“高句丽者,出于夫余…  相似文献   

11.
《诗经·大雅·生民》讲述了周族祖先后稷的出生与业绩,其中隐含着某种迄今还未被人关注的奇特之处。通过揭示这种独特之处,并将它与其他的创始人传说,特别是古希腊神话和《新旧约全书》中的创始人传说进行对比,才得以显示周文化以及直接源自周文化的儒家、道家的独特的思想倾向。"缺失"在这里主要指"对象"的缺失,而不意味着意义与神性的缺乏。  相似文献   

12.
李衡眉 《齐鲁学刊》2001,(3):124-126
“鲁公”见于《左传》、《诗经》、《史记》等古代文献,有时指周公旦,有时指伯禽,这须考察上下文义而定。总之,凡曾为过鲁国国君的人,都可称“鲁公”。  相似文献   

13.
在神话和传说中河神或称为河伯,或称为冰夷、无夷、冯夷。由于黄河文化存在东西地域差异,河神的名称也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存在着由分化到整合的过程,"河伯"与"冯夷"等称谓的整合是东西文化交融的结果。随着周代的兴盛,黄河流域文化在东西文化融合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向南传播,到春秋战国时已经得到南方各民族广泛的接受。  相似文献   

14.
读罢韩国全北大学李钟周教授在《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一期发表的《东北亚的圣母柳花》(以下简称《柳》文)一文,确感有值得商榷之处。《柳》文主要学术观点大致有三:其一,将满族兼及东北亚诸族的创世与起源神话都归之于柳母神;其二,又将东北亚诸族的柳母神崇拜起始尽归之于《三国史记》中始现的“河伯之女柳花”;其三,再将高句丽神话的“解慕漱 河伯之女→朱蒙”结构与檀君朝鲜神话的“檀君 河伯之女→夫娄”结构加以比附,最终推导出高句丽及东北亚各族的文化精神是源于檀君朝鲜系列,今日犹存的东北亚诸族创世及生命起源神话,…  相似文献   

15.
"牵牛织女"传说西周末年在周秦之地流传。过去学者们只看到《诗经·小雅·大东》一诗中说到牵牛、织女、天汉,因该诗是借此以讽刺周王室对东部诸侯国的剥削,故认为先秦时代"牛女传说"尚未形成。其实分别形成于秦早期活动区域和汉水流域周人活动地区的《秦风·蒹葭》、《周南·汉广》两诗所表现的情节、意境,同后代的牛女传说是一致的,只是没有点出"牵牛"、"织女"而已。西汉末年所成《易林》中《夹河为婚》、《天女推床》二首,和传为枚乘之作的《兰若生春阳》,也是写牛女传说的。南北朝以后有以牵牛织女口吻所作的诗数首;而更多的诗作反映的情节、人物要素,对认识牛女传说在古代民间的流传状况、文人们对它的关注及上层统治阶级对它的态度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比兴寄托《九歌》与直抒胸臆的《离骚》、《九章》等不同,它取材于民间祭相。但在思想宗旨上,《九歌》却与屈原的其他作品具有一致性,所谓“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它通过神灵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情绪,同时也流露出某些民族精神的特征。首先,它表现了执着的追求精神。《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都描写了神的爱情故事,表现了神的悲欢离合,而通过神话的故事情节也表现了人的现实情感。《湘君》、《湘夫人浑湘水之神之恋,他们相约会面,不仅凝神远望,而且或刻意装饰…  相似文献   

17.
秋水篇在《庄子》中是一篇突出的文章,它用寓言故事的形式谈了许多哲学上的大问题,尤其是近代哲学上最受人注意的问题。一开始,河伯和北海若的谈话就抓住了空间大小的相对论,接触了“宏观世界”的边缘。  相似文献   

18.
清华简《保训》之"中"如果是指一种思想观念,为何上甲微能将它借来借去?如果"中"为某种实物,上甲微将"中"归还河伯之后,为何又能把它传遗子孙?学者尝试把《保训》之"中"解释为"众"或军队,可古文字中没有"中"与"众"通假的直接例证。学者将舜之"中"与上甲微之"中"内涵完全等同的做法也无法贯通《保训》文本的内在理路,《保训》文王传"中"归根结底是把国家大事托付于武王,因此对"中"不应从天文、地理、心性等角度探讨,而应从国家治理层面进行解读。舜之"中"为礼,上甲微之"中"为刑,治国时机、处理矛盾的不同决定了《保训》之"中"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19.
略论黄河流域东西部落集团融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古代文献考稽古史传说,我国古代黄河流域的东西文化交流和开发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 黄帝时的历史是非常模糊的。司马迁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可见,对于黄帝时期的历史,作为中国古代最早政论资料的《尚书》没有记载,黄帝是诸子百家和民间广泛流传的历史人物,司马迁将其与尧舜的传说和史载资料并“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写成《五帝本纪》。我们认为中国漫长的古代文化源远流长,不但有一个自《尚书》以来的史籍流传系统,而且还有一个更为遥远的古代传说系统,黄帝的历史即是这个古史传说系统中的重要方面,其中有些传说是可信的,应当成为我们研究史前历史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鲧之传说的地域分野与鲧生高密的历史地理学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文献中有关鲧的诸多传说的记载,均包含有大量可信的历史素材,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文明社会前夕的若干史影。战国、秦汉时期,黄河下游地区,堤防建筑,颇为普遍。这些数量众多的堤防正是衍生出今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大量"鲧堤"遗迹的素地和产生丰富的鲧的传说的沃土。《世本.帝系篇》"鲧生高密"的传说,大体上反映了远古时期鲧及其治水的传说,发生在地势较高的今天河南嵩山一带,《世本》作者硬是将"生活"之意的"生",机械地理解为"生育"的生,从而主观地杜撰出"颛顼生鲧,鲧生高密,是为禹"的帝王家谱式的世系,其与历史实际完全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