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文结合田野调查资料,根据热贡文化生态特点,从文化生态学、艺术人类学角度,探讨了热贡艺术的文化生态,及生态系统中的文化特质,并时热贡艺术产业化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民俗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特质,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山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至今延续着丰富多彩的诞活动,活动背后寄托着佛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岭南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展.基于此,本文以佛山诞文化为例,对广府地区传统文化的特点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王义康 《民族研究》2007,5(5):66-75
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主体居民先进文化、经济的影响,以及唐王朝制度化的管理,河朔少数族移民普遍选择了定居、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基层社会组织也与汉人趋同,部落组织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淡出,趋于消失.所谓"河朔胡化",实际上是少数族移民在融入汉人的过程中,尚未消弥的尚武特质,因为边防形势与割据时期征战的需要,有着充分发挥的余地.他们遗存的特质藉他们河朔军政官员、地方社会领袖的身份,又对河朔社会部分汉人上层人士产生了影响,但这并不是河朔文化习尚的主流,也不能使河朔地区思想文化发生质的变化,或者改变移民融入汉人社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王博 《中国民族博览》2016,(18):130-131
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GDP的提升,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情况下,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实现了同步提升.广场舞健身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其包容性、开放性的特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参与其中.本文将对新时期广场舞风靡现象加以解析,从广场舞现象的文化生态学层面进行探究,并就广场舞现象背后的群众文化发展展开思考,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甘肃就是一个多民族活动的区域,以汉文化、藏文化、伊斯兰文化为代表的多种文化同生共存,相互渗透,共同缔造了五彩斑斓的甘肃地域文化.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历来对甘肃文化中的藏文化、伊斯兰文化的研究比较薄弱.而对其进行研究,堪当甘肃地域文化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课题.对藏文化、伊斯兰文化精神特质的阐发揭示更是提升甘肃地域文化研究整体水平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清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本文是从狭义上提出这一概念,也就是回族"清真文化",体现了回族文化内在特质.我们认为发现和挖掘回族"清真文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回族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一种"自知之明".当代回族"清真文化"的"美人之美"对于回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贫困文化理论是人们对贫困现象思考的一次转向,是从纯粹经济理论解释转向文化理论解释的一次转向,对文化扶贫的启示性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重视贫困文化的正功能,文化扶贫要有“破”有“立”、破立结合.第二,重视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机制,加大力度促进子代贫困群体的文化脱贫.因此,文化扶贫应该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对策:第一,大力弘扬贫困文化中的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的文化特质;第二,加强对贫困文化传承载体——子代贫困群体的文化扶贫.  相似文献   

8.
壮族具有一种可称为广纳性文化根系,表现为对异质文化的宽容、平等和吸纳和对苗瑶文化、汉族文化的宽容和吸纳,形成了壮族许多再生文化、杂糅文化形态,也使壮族文化符合生态文化的共生规律.  相似文献   

9.
宗教性、群体性、安乐性、和谐性是武陵山片区的优秀民族文化特质,它对区域协同发展既有着极大的互融性,又兼具难以忽视的差异性。这些民族文化特质来源于武陵山片区自然地理和文化传统两个层面。从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特质的现实表现着手,分析了民族文化特质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双重影响,剖析了武陵山片区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民族地区协同发展的文化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忽视文化生态保护,致使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受到严重威胁,由此破坏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文化生态学角度看,民族生态位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生态平衡的基本条件.也是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民族文化资源受到破坏主要是由文化生态受到破坏而引起的;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主要是保护该文化生成的最为主要的条件,即保护民族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一些汉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传输,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语言所具有的文化意义的解读,因此,造成留学生在实际运用时出现不合适、不得体的表述,从而引起误会.根据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从词语的附属义和语用角度对比分析日语和汉语中存在的语言的不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边疆文化旅游开发与文化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文化安全包含四重维度.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主体、民族个体主体、国家主体和类主体(人类社会)的文化安全都带来了挑战,本文分析了四者之间的关系并从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壮族有一种可称为崇智的文化根系,表现为对智慧、灵活、机敏的企盼和崇拜,这种文化根系在壮族的古代神话中有一系列的原始意象,以后又发展成为歌圩这类智慧文化的绿荫和形成刘三姐智慧型的典型形象,以至形成壮族特有的文化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可 《世界民族》2008,10(2):1-8
本文试图论证,文化概念可以导致一种对文化本质主义意义上的理解.因此,重新领会美国人类学独创的文化相对主义,对于日益全球化的今日世界意义至关重大.基于同一文化基础上所产生的认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现代性语境下各种力量互动的产物.在建构认同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对"他者"的建构,因为认同必须通过对"他者"的排斥而得以体现.正因为在对文化的理解上有可能产生歧义,以及认同所具有的"排他性",本文赞赏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因为该理念所具有的文化之间相互欣赏的态度,正是我们这个日益多元的世界所必须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述了美国文化霸权扩张主义的历史基础和理论基础,着重探讨了美国通过经济技术援助、教育文化交流及大众传播媒介等基本方式进行文化霸权扩张的行径。文章还分析了文化自治主义的历史根源、理论基础和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人群共同体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时的文化产物,有着自身特定的属性:主体性、整体性、活态性以及无形性等,在文化旅游盛行的情境中,如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一直都是焦点问题。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区的理念出发,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为非物质文化能够继续活态的、原真性的存续提供一种方法论视角。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生态特征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化生态是指民族文化各要素之间以及民族文化与其所处民族生境之间的制衡关系,这种制衡存在是维护民族稳态延续的根本动力.民族文化生态应包含区域性、系统性、动态性和脆弱性等特征.少数民族在其历史进程中,在不断地应对民族生境时,构建了特有的民族文化生态,要建设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必须准确认知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特征,这样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日伪时期建立的蒙古文化馆与蒙古文化研究所为蒙古文化的研究和促进所作的工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肯定,并对文化馆及研究所的结构、馆藏、设备、出版物及职员简历,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化遗产的两种重要类型,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是从形态学视闽确立的两个概念.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特殊情境中两者具有尤为密切的联系,前者作为后者"生态场"的意义被空前突显,其中以物质文化遗产为展示空间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文化空间"最具典型意义.如今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正大力推进时,唯有依循文化生态保护理念,在尊重两种文化遗产各自特性和保护规律的前提下,将两种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才能达到最佳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试论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式微、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商业化和庸俗化、民众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等现象普遍存在.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关系到民族文化生存和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本文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的辩证关系入手,分析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提出了民族文化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