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古汉语有一种特殊的“受事·动词·施事”句,这类句子是受事主语句的一种,其中施事前面不用介词.该句式容易引起歧义,但它的使用受到多种限制,除了受语义限制和语境限制外,其中的动词也有限定特征.它是一种有标记的句式,上古以后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2.
黄金德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1):166-168,188
界面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界面研究能推动跨学科的发展。在语言研究的范畴内,从语音解读/发音界面、语义/句法界面和实现篇章功能的隐喻界面三个维度分析论证界面作为桥接纽带的功能,指出界面研究在跨学科的合作与研究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解读乔姆斯基的“句法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姆斯基强调句法自立,把句法看作是一个自足的形式系统,主张句法研究要独立于语义因素,尽量从句法内部寻求解释.乔姆斯基的"句法自治说"根植于他对句法、语义及其相互间关系的认识,引起了众多质疑和批评. 相似文献
4.
汉语动词"是"的出现频率及其用法争议颇多。本文运用翻译学、现代句法学和语法学的基本原理,对汉语高频动词"是"在不同句子和语境中的词性与功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并通过大量的例证解释了高频动词"是"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杨玲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本文以不及物动词带强制性宾语和非强制性宾语的两种不同形式入手,考察了句式中动词和体标记之间的联系、融洽与脱落现象,以及与这些现象有关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证性研究的方法,在大规模统计真实语料(1.645亿字)①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这、那系词语的篇章不对称现象。这种篇章不对称现象主要表现为新旧信息的对立、时空距离远近的对立、现实与虚拟的对立、定指与不定指的对立、熟悉度高低的对立。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可及性理论对这种明显的不对称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高可及性指示词语,那是低可及性指示词语。 相似文献
7.
在"谓头"敏感位置上可以实现多种句子功能范畴。汉语"谓头"语法位置具有句法敏感性、容纳性和层次性;占据此位置的句法成分可以是排除"谓语外状语"之后的谓语起头位置的成分,也可以是否定标记、时体标记、复句关联标记等。正确认识"谓头"的特点和确认占据此位置的成分有助于我们给现代汉语中众多句法现象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杜晓艺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6):31-32
“来”作为现代汉语的概数助词,主要分布于4种格式:数词 来 量词;数词1 来 数词2 量词;数词 量词 来 形容词;数词 来 二 数词 量词。本文对助词“来”在每种格式中的用法进行了描写,还说明了“来”的一些非常见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老师”“教师”的语用、句法、语义互动关系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师”与“教师”在句法上的对立 ,体现了语用特征的对立 ,是语用特征在句法和语义上的反映。语言符号除了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之外 ,还有有指、无指、通指、单指、面称、背称、敬称、简称等语用特征。这些语用特征与句法、语义呈双向制约的互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歙县新近推出的“新安山水画廊”旅游线,江水清澈秀美,两岸峰峦叠翠,自然景色美不胜收。但是,该线路的文化内涵尚需继续挖掘。这样,既可丰富旅游内容,也能满足层次不同、文化背景各异的游客的需要。笔者认为可依 相似文献
11.
该文基于理想认知模式的偏离说,对汉语被字句中"物对人"和"物对物"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汉语被字句"物对人"和"物对物"模式分别是"人对物"和"人对人"模式的转喻或隐喻表达,并可同"人对物"和"人对人"模式有统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徐通锵的“字”本位及语义句法论别开生面,它产生于世界语言学研究的语义转向背景之下,立足汉语特点及其研究传统,揭示出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指出汉语结构的语义性质,找到了一条适合汉语特点的研究道路,推动了中国语言学理论的深入,同时也引起了学界对汉语研究中相关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指示代词是一个原型范畴,内部成员的地位不平等,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作主要句法成分能力的高低是区分典型指示代词和非典性指示代词的句法依据,使用频率高低是区分指示代词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的另外一个依据。现代汉语指示代词的原型范畴分类还有语义依据及功能表现。现代汉语指示代词在语义上表示实体概念这一属性在不同的指示代词中体现的程度有差别,不是匀质的,这是对指示代词进行原型分析的语义依据现代汉语指示代词的原型范畴分类还有语义依据及功能表现。。现代汉语指示代词的功能表现为语体分布、是否二分、语篇衔接及语气、口气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15.
李彩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4):52-54
本文首先对汉语“除”字句(取排除和加舍两种用法)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提出语义一句法模式,然后讨论“除”字句的基本语义理解途径,通过分析前人总结出的几个规律中的“问题”,发现这些规律虽然具有普遍适应性。但为了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规律,则需要更清楚的阐释,如,注意标志语的一词多义,肯否逻辑关系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存现句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存现句主要是有无句、某处存在某物某物在某处的句子,而广义存现句则还包括某处存在、出现、消失某物的动态句,它们常常表现为某物在某处V着或某物V在某处的格式。本文以含动词发生的单句(以下称为发生句)为例,首先判断它是否属于广义存现句,进而对其句法语义进行剖析,并从认知的角度对发生句的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半A半B"、“半A不B"格式多数是熟语。“半A半B"表示相反、相对或相关的两种性质或状态同时存在。“半A不B"表示某种中间的性质或状态,多含有嫌弃和厌恶的意思。这两种格 式可以充当定语、状语、谓语等多种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18.
程铭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23,(6):121-127
学界对现代汉语助词“了”的用法持不同的观点,原因主要是对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紧密关系关注不够。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对“了”字的用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较为系统地揭示其语义和句法功能。结果表明:“了”作为助词在语义层次表达经验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经验意义涵盖时态、体与结果意义,人际意义涵盖语气类型及语气语势意义,语篇意义指其语体使用特点;在句法层次,“了”可用作“助动词”“谓体延长成分”或“语气词”,有时系不同成分的重合体。 相似文献
19.
介宾结构"往+NP"可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用于动词后作补语,形成"往+NP+VP"和"V+往+NP"句法格式。这两种格式都可以表示位移类事件,前者可表示现实类位移事件、半实半虚类位移事件、虚拟类位移事件;后者一般只表示虚拟类位移事件。这三类事件并不是没有任何关系,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讲,虚拟类位移事件是现实类位移事件的隐喻,半实半虚类位移事件是现实类位移事件向虚拟类位移事件的过渡状态。三者均体现了意向图式中的路径图式。 相似文献
20.
“却”与“但是”的语义、句法和语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对例句的分析出发,比较了“却”与“但是”在语义、句法和语用方面的区别。文章首先分析了二者在语法意义上的不同“但是”表示的是转折关系,“却”突出的是对比关系。然后指出二者在句法、语用方面的区别“却”在单句和句群中的位置都比“但是”要灵活;“但是”句与“却”句的句子功能和语义重心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