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6 毫秒
1.
在当代社会,由于科技的高度发展、政治的民主化、思想文化的宽容和多元化、市场经济和文化工业的影响,导致了审美态度在当代艺术中发生了蜕变,这在审美内容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这种蜕变主要表现为:当代艺术很少努力去塑造、描写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出现了抽象化、符号化的倾向。作家很少将审美内容对象化而是将内容形式化,追求形式的享受。小说中情节淡化,作家只想表现自己的心理化的形象,表现自我刹那间的精神状态,有些先锋派的作品就是追求一种让欣赏者不能理解的艺术效果。这种蜕变对当代社会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心理及美学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当代文学艺术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  相似文献   

2.
自文艺复兴以来,“表现自我”作为一种创作指导思想,始终没有成为文艺创作的历史潮流。只有西方的各种现代主义流派,才把它作为创作的理论基础。有些进步作家虽然在指导创作中也谈到“表现自我”问题,但主要是指作家个人最初创作尝试的一种规律性表现、文学创作的艺术特点和作家创作中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而言的,反映了现实主义作家艺术构思和典型塑造的规律。粉碎“四人帮”后,重提这一口号,与批驳“四人帮”推行的政治法西斯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有关。它的负面影响,导致相当作家对深入和贴近生活、对创作社会责任的淡化和漠视。  相似文献   

3.
刘晓丽 《浙江社会科学》2023,(12):118-124+150+160
人类世的显著特征是在“人类能动性”视野下,后工业时代技术发展对地球产生的不可逆转之影响,以及“身体”与“社会”在“归化”和“社会关系重塑”的双重变化之间再次交替。在此影响下,身体的边界不断扩展,身体正在转变为一个与技术、文化和社会交织的物质网络,这一特征引发了身体在当代艺术中的转向,即身体—环境、身体—技术,以及物质—话语三个主要向度,这三个向度同时触及了身体的重新定义对当代艺术创造性发展的拓展之维,以及身体政治的有效性对未来艺术发展的引导之维,它们共同为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新的面向。  相似文献   

4.
一个时期以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受到各种非难,一种比较突出的表现是:有的人认为《讲话》论述的只是当时面临的一些问题,“今天,历史条件发生了新的更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对《讲话》就需要重新探讨”,“要把《讲话》作为历史文件看待”。而在文艺创作中,则表现为对时代、人民严重的疏离,主张作家应淡化主题,脱离社会,超越现实;有的则受西方现代派影响,在作品中传播消极、颓废的世纪末情绪;有的则提倡以直觉从事创作,反对理性介入,主张作家对所表现的内容“愈是不清楚,作品愈能传达人生的真实和丰富”;又有一种“还原生活”的意见,“反对作家人格对小说的侵犯”,还有的主张“玩文学”……  相似文献   

5.
论区域文化对当代小说意义的消解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 ,特别是新时期小说创作 ,区域文化的凸现与审视 ,对当代“小说意义”具有强有力的消解与重构的双重功能 ,它不仅消解着当代小说政治化倾向的意识形态意义 ,而且重构着小说的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审美规范等三个不同维度的审美个性 ,从而带来文学观念的深层变革——“主体性”、“话语权力”、“文化编码”等文学本体意义的多元化转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化视角考察京派小说的创作主题。认为,对生命的思考、探索,是京派小说创作的出发点。这一创作主题是对五四文学主题的承续和发展。京派小说创作崇尚力的美、粗粝的美是一种健康的生命的表现,而对文明社会里“道德”对人性真情的压抑、“道德”面具背后的堕落以及对人格的麻木,则给予了悲悯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于文杰 《船山学刊》2002,(2):132-136
世纪初年,内在精神的开掘与民族精神的重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学术命题。鲁迅主张,在文化偏至的年代,要“非物质,重个人”,并在小说创作的结构形式等方面广泛吸收世界文化营养,鼎力建树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社会空间与艺术空间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多元化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一种日益加深、复杂多变的"边缘-主流"的两极化"异位"状态;商业机会主义日益成为威胁艺术内在活力的敌人.面对当代艺术,必须以广阔的多重视角审视其存在状况与功能,以加深对当代艺术情境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新乡贤”是指当代乡村社会中有德行、有才能、有威望,热爱乡村并且奉献乡村的贤达人士.在二十年来现实主义题材的乡土小说中,就涌现出了许多书写“新乡贤”的作品.这些作品对“新乡贤”的生成路径、现实困境以及蜕变的可能与轨迹都做了细致的揭示,既有理想的建构、理性的审视,又有冷峻的批判,表现出多元化的创作立场与丰富的叙事面貌.“新乡贤”叙事的意义不仅在于塑造了新的农民形象,而且对于当下乡村发展与文化建设而言,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从“伤痕文学”一直到“改革文学”的创作趋向都表现出一种在直观的现实把握当中,总是将创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局限在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之中,缺少深邃的文化反省与批判精神而使创作趋向总是呈现单一局面的话,那么,开始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来对现实历史进行文化反省与批判的创作趋向,并使之逐步形成多元局面的,恐怕要首推“寻根文学”(又称“民族文化派”文学)了。尽管人们对“寻根文学”的评价褒贬不一,然而  相似文献   

11.
有关社会时尚与文艺创作互动关系的考察,是文艺社会学与文艺文化学研究的一个交叉领域;这一命题为中西方不同时代的思想家、艺术史家与文化学者所探讨;自然环境与时代风尚分别对文艺产生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深刻影响;文艺也以自身与社会时尚发展的不平衡、对读者趣味的引导而对社会时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这种作用经过审美文化心理的中介得以发生。  相似文献   

12.
苏奎 《兰州学刊》2010,(9):154-157
当下文学受社会农民工潮流的影响,对进城农民的描写形成一个创作的潮流。当下小说从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场景设置,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农民工形象心理流变的历程图。作家并没有单纯描摹进城农民生存境遇,而是把农民工放在城市与乡村两种文化的冲突下,进行叙述,展现了进城农民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3.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既是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需要,同时又是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部分大学生忧患意识的缺乏虽有社会环境因素的浸染,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方面存在问题。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具体事例,从爱国主义的培养、崇高理想的构建以及实践的观点对当代大学生的忧患意识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宋生贵 《阴山学刊》2007,20(4):22-26
82岁高龄的超克图纳仁坚守文学天地逾60年,执著追求,成就卓然。他的创作取材时间与取材空间有致交织而构成的具有整体性的艺术画卷,其历史的纵深感与空间的宽广性,以特有的艺术魅力一同昭示着草原气派、草原精神;综观超克图纳仁的创作,是颇有草原气派的,或者说,他以自己的实践建树着真正的"草原文学"。超克图纳仁的文学实践,对当下有四点启示:一、作家独特的生活体验与审美发现的问题;二、社会责任感与艺术追求的问题;三、突出民族身份与兼容广纳的关系问题;四、勤奋多产与锤炼精品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窦竹君 《河北学刊》2012,32(2):110-114
传统中国形成了一元化的行政管理与多元化社会基层组织自我管理有机结合的社会管理体制。以此为背景,在农村社会管理中,则主要依托家族、乡里等基层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基层组织通过制定民间规约,集互助互济、行为规范、调处纠纷、过失相规于一体,寓管理于利益之中,化管理于日常生活秩序,极大地节约了社会管理成本。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管理应汲取其精华,以村民共同利益为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重视微基层组织建设,并给基层组织自我管理留下一定的必要空间。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嬗变的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乐 《云梦学刊》2009,30(1):136-138
大学生的婚姻观已趋于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择偶观以及性观念;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及社会原因值得认真研究,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便更好地预测其将来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李进超 《殷都学刊》2007,(1):107-111
在艺术欣赏的三种历史类型——古代、近代、现代中,审美行为的三个主体也在变化,尤其是批评家,作为审美调节主体的存在,其作用逐渐被重视。通过对批评家在审美行为中地位嬗变的描述,来观照在现代艺术中审美调节的重要性,从而使艺术,无论严肃艺术还是通俗艺术都能够得以恰当的创作、解读和发展,真正的走向大众,获得文明和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非常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写意性是它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画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独树一帜,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是因为这一特点,中国画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成为世界艺术文化之瑰宝,令世人惊叹.文章以花鸟画的发展为例,说明中国画写意性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实践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自康德以来 ,西方近现代文艺理论就其发展的总趋势来说 ,都与它的哲学基础一样 ,出现了一种实践的转向。这种建立在实践论基础上的文艺观与传统的认识论文艺观的不同就在于 :后者以物为本 ,前者从人出发 ;后者趋向理性 ,前者回归生活 ;后者视文艺为一种知识的低级形式 ,前者视文艺为人的精神家园和行为法则 ;后者倾向对文艺做静态的研究 ,前者倾向对文艺做动态的考察。这种实践论文艺观在鲜明地反映着当前时代要求的同时 ,也存在着由于它把实践与认识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使之陷于主观化、个人化与非理性化的局限。本文的重点在于论述以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指导 ,批判地吸取实践论文艺观的合理因素对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意义和价值 ,并从艺术对象、艺术创作和艺术功能三方面对它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市场语境下工具理性的审美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定家 《文史哲》2002,1(1):66-69
当代大众传播活动不断助长了技术力量向艺术生产的本体性渗透。由于当代艺术的生产对科学和技术的依赖,不知不觉间,传统的、手工艺性质的艺术生产活动和鉴赏型的艺术消费行为逐渐消失了;对艺术创造性的追求渐渐变成了对技术和工具革新的追求。在科技意识形态的不可拒绝的影响下,技术作为操纵艺术行为的幕后指挥,正在渐渐走向艺术舞台的中心。工具理性则以科技意识形态的形式正在消解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审美习惯,同时它也在积极建构一种全新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