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正> 《论语》是先秦古文献中最接近当时口语的书,研究其中的语序组合形式,对于了解古汉语的句法结构特点极有意义和价值.现分别就其几种主要形式概述如下。一、《论语》的疑问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论语》的疑问句,一般用疑问代词来表示,许多还搭配上适当的语气词。这种句子的疑问代词作宾语,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作为一条语法规则,在《论语》中是严格的,只有极少数例外。这些疑问代词有何、谁、孰、焉、奚等。先看“何”字作宾语的情况。《论语》用“何”字组成的疑问句最多。“何”一般是指事物,含义是“什么”;指人  相似文献   

2.
以Ariel的可及性理论为依据,以《杨澜访谈录》中主持人和嘉宾的语料为研究对象,对汉语人称代词的预指做了研究和分析,通过研究得出:在汉语中,不管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亦或是第三人称代词,都具有预指的功能,人称代词预指的可及性也因为受到距离、竞争、凸显和一致四个方面的影响,可及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搜神记》中人称代词和称谓词入手来考察书中文字的时代特征。第一大部分以人称代词为研究对象,分别讨论了书中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书其使用情况是符合魏晋时期的语言特征的。第二大部分搜集了书中出现的十分具有魏晋时期语言特色的一些称谓词的使用实例,从意义语义上分析其是否符合当时的和当时常用的语义一致或相近,结果也得到了肯定的答案。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就人称代词和称谓词的使用情况而言,《搜神记》的语言很大程度上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事实。进而推论,《搜神记》中大部分的内容的写作年代都是魏晋时期,即原书的成书年代。  相似文献   

4.
《说文》教部云:敎,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孝。”又云:“攴,小击也。”攴,经典隶变后通作“扑”。由于《尚书·尧典》有“鞭作官刑,扑作教刑”一类话,因此,有的人便以为教之所施的对象是被统治者,甚至在研究《论语》一书时还进一步加以引申,认为教与诲有别:诲的意义是“教育”,其对象为“贵族”;教的意义是“军事教练”,其对象为“奴隶”。这种解释既不符合文字训诂和历史事实,且于《论语》本文亦扞格难通。为此,我拟在这篇文章里专就教字古义及《论语》书中出现的七个教字,提出一些初步考释意见,供关心这一问题的学者们讨论、商榷。  相似文献   

5.
东晋张凭《论语》注现存十二条,是《论语》注释史上的重要一环。其《论语》注与秦汉六朝苞咸、何晏和皇侃等《论语》注相比,注释含义独具特色,对之后皇侃注《论语》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张凭《论语》注受到了以郭象为代表的玄学和《周易》的影响,以玄学和《周易》注《论语》。儒藏精华编104册皇侃《论语义疏》和清马国瀚《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论语》类中张凭十二条《论语》注的校对,对我们研究张凭《论语》注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论语》一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记载孔子及部分弟子言行及事迹的短篇语录体散文。文本真实地辑留了孔子生前与诸弟子及时人的谈话记录,基本真实地反映了东周时期的汉语实际面貌,而其中的称谓词语的使用亦基本反映出当时的称谓习惯及交际礼仪。弟子所使用的称谓自己的称谓词语包括自称代词和名词性称谓语。  相似文献   

7.
《论语》及其注释书大约在三国时代流传至韩国。到了朝鲜朝,高丽末的朱子学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已成为政治思想的中心。《论语》及其它儒家经典的推广受到了相当的重视。《论语》成为学者的必读书,科举考试的必修科目。在这样的潮流中,《论语》及其注释书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著作。这一发展,在韩国教育、政治、文学、经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以日本小说《挪威的森林》及其中译本为考察对象,对中日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及对应关系进行分析,来探讨中日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差异,以期对中日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李善《文选注》征引《论语》汉魏古注8家(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何晏)。立足于《文选》与《论语》文本及相关文献,经过细致的考证,可以考定李善对这些文献的征引并非皆出于原书,除郑玄注(或其部分内容)外,其余7家注释皆来自何晏《论语集解》,故其实际引书仅为单注本郑玄《论语注》与何晏《论语集解》二种。这一考察对李善《文选注》引书来源问题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从南北朝迄隋以至唐初,《论语》注疏类著作众多,但占据主流地位的只有郑、何二家,李善注对这两部著作的征引与当时的学术形势完全一致。这也可以从与李善同时或其前后学者之著作征引《论语》注释的情况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0.
刘精盛  吴青峰 《学术界》2007,(2):108-111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之“其”历来有指父母和指儿女两种说法,该文认为,“其”指父母,符合原意,而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翻译“其”指儿女;《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解为责求,于义为长,而《论语译注》把“求”解释为“要求”,有不准确之嫌;《论语.八佾》:“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之“易”与“奢”对文义近,是“盛”(盛大)的意思,而《论语译注》解为“仪文周到”,既缺乏根据,又不妥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眼于英语代词的翻译 ,揭示代词对翻译的影响以及解决的方法。重点阐明英语和汉语代词的对比。首先 ,为了更好的理解语言的交流和代词的翻译 ,就要明确翻译和代词的定义和主要特点。说明英语中的代词 ,为了更好的理解英汉翻译中的代词 ,将会讨论物主代词 ,反身代词和人称代词的用法。其次 ,英汉翻译中的代词最困难是理解英语和汉语之间代词的不同意义。最后说明翻译中代词的指代 ,通过一些例子分析翻译中的代词。  相似文献   

12.
付敏 《琼州学院学报》2014,(3):52-55,67
汉语和日语的人称代词在用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为日语人称代词的种类多于汉语,而使用的频率却远远低于汉语。其原因与敬语表现、授受表现、感官形容词、感官动词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明清山东方言白话文献中,指示代词“这(个)”、“那(个)”用来回指前文所述内容时出现了两种特殊的句法位置:指示代词+NP+VP和NP+指示代词+VP。这两种位置的指示代词与NP之间都没有结构关系,而指示代词与VP则存在着语义上的主-述关系和宾-动关系。这两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大约是在元明时期产生的,它的出现具有鲜明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4.
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代词用法和代词语音演变的考察以及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比较,详细论证了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表现为第三人称代词和近指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远指代词在用法和语音上具有衍生关系;(2)古汉语代词“其”是现代南方某些方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共同来源;(3)作为指示代词用法的“之”在上古并非表示泛指,而是一个典型的近指代词。  相似文献   

15.
高校留级学生的引导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下,高校普遍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如果不能从自己的学习困境中自拔,就会因为学业上不能达到高等教育的要求而出现留级的现象。这些留级学生和其他学生无论从心态上还是行为上都有很大的差异,需要学生管理人员认真地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工作,使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16.
刘丽艳 《北方论丛》2003,(4):114-117
一般认为“们”作为表示多数的后缀可以附着在所有指人名词或代词的后面,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对“们”使用范围的考察来对“们”的使用条件加以描述,可以解释和解决外国留学生对“们”的误用问题。  相似文献   

17.
岳阳方言的代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平权 《云梦学刊》2001,22(1):97-103
揭示岳阳方言代词的系统,对岳阳方言中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与表领属的关系、反身称代的成因,作出分析;对指示代词的两大系统和疑问代词的语法分布作出平面描写,可以为岳阳方言代词历史成因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照应现象在认知语言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Ariel的可及性理论可全面地对照应进行诠释。在语篇中,代词的使用与礼貌现象有蓍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方礼貌理论汗牛充栋,而其中以Spencer-Oatey的人际关系理论因为其跨文化视野,具有更广泛的阐释力。因此将以代词视角的选择和心理空间理论为出发点,利用Spencer-Oatey的人际关系理论对汉语中的代词照应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对英语中的可能性推测进行了归纳,阐明显性和隐性表达的含义;并运用动词、副词、形容词和名词总结了行为发生或状态存在的显性表达方式;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使用不定代词、形容词、被动V—ed和to-不定式等方式,间接总结了不同类型的隐性表达方式。本文拟从显性和隐性表达八手,探析英语中可能性推测的表达多样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究人称代词的言语角色、语义和指称等与英语中人称代词有关的几个问题,人称代词的使用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