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借鉴西方理论研究中国古代的阐释学、接受诗学,在近20年来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形成一个不小的热点。在对西方理论的认识、借鉴、吸纳与创新中,中国学者开始了创建中国文学阐释理论、建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体系的努力。这一学术活动,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也势必对中西比较诗学、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型等重大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西比较诗学是新世纪比较文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通过对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现状的论析,提出了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中进行中西诗学对话的基本途径与方法:要系统清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及其学术规则;加强对中国诗学著作的译介;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中展开中西诗学对话;用阐释学方法深化中西诗学对话。  相似文献   

3.
近20年来,在面对涌进中国大门的西方当代接受美学,对其进行消化的同时,考虑到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固有精华,中国许多学者便以西方接受美学为参照系,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读者审美接受的理论思想。这种情形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尝试到90年代的系统探讨愈演愈烈,遂构成了古代文论研究中的一大景观。近年来,邓新华教授推出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一书(以下简称《诗学》)可以说是其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堪称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创新力作,标志着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现代重构。《诗学》一书,共28万字,分为“绪论”、“发展”和“方式”三篇…  相似文献   

4.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学术活动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学术活动围绕着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现实意义、现代转换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问题也是 80年代以来古代文论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对民族特色与现实意义的探讨 ,表明古代文论研究界自觉地将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联系起来。对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的探讨是对传统研究方法的一个突破 ,体现了古代文论界方法观的成熟。对古代文论现代转换问题的探讨 ,将对古代文论价值的评判、对古代文论研究的反思置于了整个 2 0世纪文艺理论对现代性的追求的历史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5.
在长期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过程中,李春青教授一直倡导中国“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他逐渐丰富了“文化诗学”的理论内涵,而且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证明了这种阐释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对当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存在着一个相当普遍的理论误区,即把意象说、意境说和境界说三种不同质的诗学理论形态混为一谈.从意象说到意境说再到境界说是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经历的三次大质变,也是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泛理论型、典范型和崇高型三大形态.  相似文献   

7.
最近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吴建民博士的新作———《中国古代诗学原理》。这是一部系统整理古代诗学理论、建构中国古代诗学体系的学术专著 ,是作者经过近 2 0年的学术积累、思考、升华而撰成的呕心沥血之作。它在李壮鹰《中国诗学六论》和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的基础上 ,把中国古代诗学的体系化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中国传统文论走向现代、服务现代、走向世界搭建了一个新的学术平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重“史”的优良传统 ,鉴古知今 ,审时度势 ,治学必先治史是古代学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古代学术的重“史”观念也渗透到古代…  相似文献   

8.
曹顺庆先生一直致力于比较诗学建设,成为公认的比较诗学大家.其比较诗学研究也经历了从古代文论到比较诗学、再到跨文化总体诗学的发展历程,不但对于中国当代比较诗学有开拓之功,其丰富的比较诗学学术思想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学术印痕,带给我们许多值得重视的启示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于南方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的研究在文献整理、研究深度、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开拓空间,而且深化对南方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完善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学科体系、丰富中国古代文论的学科领域,还在积累文献、拓展视野方面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可以考虑从整体性的角度,分纵、横两个向度,围绕南方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其中涉及到的明、清边疆政策对文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各族别文士的交流对文论的影响,口头诗学等专题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承载着社会的现代化和文化的现代性,同时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又凸显了翻译文本的核心作用。翻译的过程提出了话语思考的意义,而话语思考又自然返回到对文本的理解。所谓话语就是一种表达方式,中国古代文论话语就是表达中国古代文论的论说方式,这些话语植根在中国古代文论之中,评说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既有评判中国古代文论的功能,又存在自身中国古代文化和文论的意义。在20世纪80-90年代随着西方哲学、语言学、文学、译介学等学科大量步入中国本土,西方的认识论、方法论强烈地冲击着中国文化,中国文论界开始对文论话语提出了…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上存在着许多分歧 ,彼此互相攻诘 ,相持不下。如何评价不同观点和理论流派之间的斗争 ,是研究我国诗歌理论发展史时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联系诗歌艺术的创作过程 ,认为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都可归入“教人作诗的理论”和“教人作什么诗的理论” ,进而指出相互分歧的理论事实上并不矛盾 ,而是相辅相成的 ;同时 ,本文还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理论体系的构成 ,发表看法 ,力求能更好地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诗文评”只有目录学的意义,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科门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产生得益于西方科学思想和20世纪初期的“整理国故”运动,它是中西文化濡涵的结果,因此,学科必须坚持中西两个维度。中国古代文论衍生于中国大文化的土壤,郭绍虞等学科奠基者从繁浩的经、史、文中梳理文论的脉络,而尔后的大学学科建制使得这门学科研究日益封闭于纯文学领域。要想实现转换,我们有必要恢复“大文论”的传统,从文史哲的整体中进行研究,还原学科的真实面目,避免古代文论与传统文化的脱节。中国古代文论体现了民族的思维方式,在治学方法上,郭绍虞等人“各照隅隙”的治学方法在当代仍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三元说”与中唐枢纽论的学术因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曾植、陈衍“三元说”以元和诗风(即中唐诗歌)作为古今诗史发展的一个中枢。他们认为至此之后古代诗歌由类型化进入到个性化的时代,宋诗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中唐诗歌这一特点以及与宋诗的这种联系是由其内在的学术精神所决定的,这是新一代土大夫精神成熟的一个标志。中唐中枢论不仅具有诗史上的意义而且含有学术史与政治史上的意义。这一诗学观念体现了他们在学术史上的独识,也渗透了他们对政治史的独特体验。这在思想与方法上对陈寅格先生早期的学术思路都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言志"说是我国先秦儒家诗论的核心范畴。自其诞生以来,学者过多地关注其理性内涵。而作为中国传统诗论的重要范畴之"情志"说,学术界对它关注不够。其实,从"言志"说的演进与变异的视角来分析其在我国传统诗论史上有一个变迁过程,人们是能够领略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的。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已出版多部文学史著作,其中只谈到姚鼐的文,均未涉及姚鼐的诗,甚至认为他的诗"可取者甚少"。文章认为只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去考究,就会发现姚鼐的诗"沉壮苍老",入"少陵之室",可取并非"甚少"。姚鼐诗清拔刚劲,精深萃美;不少诗篇感情诚挚,思想深沉;还有一些诗作与其文互补,拓宽了诗的境界。他的诗既得古人精意,亦有自己的独创,对近代诗歌创作有着较深远的影响。文学史著作不应该把姚鼐的诗排除在诗林之外。  相似文献   

16.
今天,当人们把中国古典园林作为文本重新阅读的时候,是以与古人完全不同的视野去欣赏它。古典园林的诗性空间结构与时空语言,使园林具有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永恒魅力。本文提出诗是园林的核心,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诗性空间的特征与情感语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形式整齐,内容丰富,韵律严格,修辞手段多样,是文学史上的瑰宝。然而中西文化与语言的巨大差异,意味着二语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译性。要将中国古典诗歌译为英文,让译诗读者与原诗读者同样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好处更是困难。文章从诗歌内容、音韵和修辞手段三个方面举例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开元琴歌》是一首七言古诗,写作于天明六年(1786)末,共70行490字,真部一韵到底.菅茶山以一千多年的历史时间为纵线,以中日对比历史观和文明观为横线,构建了一个上至周文王,下至日本光格天皇(1779-1817年在位)的诗歌意象空间.《开元琴歌》的情感基调集中在一个“愤”字上.这是一首史诗式的“真诗”,诗人在中日历史文化时空的对比吟唱中,让读者领会到中日文化交流的辉煌和中日政治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诗经》的教化功能及诗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它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诗经>的接受和解读,又奠定了我国古代诗学的基石.本文从哲学层面,对<诗经>的社会功能与文本意义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青楼诗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构成了古代诗人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诗词大多具有清婉绝伦的风格。在意象的选择上,黄昏、月色,花柳等,常常流连于她们笔下;在声律节奏的表现上,具有音乐文学的特点;在诗歌形式的选取上,注重对仗。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作为翻译的美学理论,对诗词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影响力。因此,以青楼诗人柳如是诗词为例,比较许渊冲和其他译者的译作,从而证实了在"三美论"的指导下,能够使之在翻译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