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1937年全面抗战的10年,特别是在1928—1935年这8年里,国民政府在进行大量的军事、政治活动的同时,也对当时的经济进行了重大改革.其涉及面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本文拟对此作些研究,不当之处,万祈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2.
1937年对日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主张抗战与建设并重。在金融方面,对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战前经济金融政策的基础上,国民政府制定实施了战时金融统制政策,在此过程中邮政储金汇业局的经营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四联总处下属的“四行二局”之一,邮政储金汇业局在战时的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利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邮政储金汇业局、四联总处等机构的资料,重点分析邮政储金汇业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经营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金融政策实施的过程及成效,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邮政储蓄在抗战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二、三十年代苏联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吸收外资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21—1926)和工业化、国民经济技术改造时期(1927—1937)。 1921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党和政府实行了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政策,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  相似文献   

4.
1936年6月“两广事变”和平解决后,南京国民政府力图在广东推行中央法币、收兑地方性货币毫券,完成法币改革。宋子良、蒋介石、宋子文等国民政府高层先后赴广东主持货币金融改革,1937年6月全面开启统一两广币制的计划,一时成效可观。然而,在紧随而来的战争格局下,国民政府却不得不采取沿用毫券、增发毫券,甚至使毫券国币化的举措,以维持对敌金融作战。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主导下的广东省货币改革充分反映了近代中国货币变革的区域性特点,也为我们反思法币改革究竟在何种范围、何种程度上取得成功提供了一例个案。  相似文献   

5.
1937年对日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主张抗战与建设并重.在金融方面,时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战前经济金融政策的基础上,国民政府制定实施了战时金融统制政策,在此过程中邮政储金汇业局的经营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四联总处下属的"四行二局"之一,邮政储金汇业局在战时的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利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邮政储金汇业局、四联总处等机构的资料,重点分析邮政储金汇业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经营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金融政策实施的过程及成效,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邮政储蓄在抗战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南京国民政府仿效西方各强国普及国民义务教育,为中国近代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克辉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村教育问题研究(1927—1937年)》一书,立足于探讨当时乡村教育思潮对国民政府的影响,通过考察有关乡村学校教育的法规、政策及实际状况,指出了乡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政府行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7—2003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我国转型时期31个省区市政府行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不考虑政府行为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但引入政府行为后,两者变成了负相关关系。政府直接干预经济会带来增长,但这种增长是粗放式的,会挤出民间资源,从而阻碍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政府应该进一步促进市场化,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来获得正的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8.
1927-1937年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公债政策是中国近代公债政策的开端,具有先行意义和示范效应.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赤字与债务始终是一个重要议题,备受学者关注.国内学者关于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公债的基础研究比较充分,比如考证公债总规模,探讨整理债务等.但是具体到专门研究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公债时便略显不足,尚无关于经济公债的专著问世.目前,对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公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仍然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9.
数字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形式.本文使用一种非参数的条件效率框架测算数字普惠金融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中,数字普惠金融被视为环境变量.基于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2011—2017年数据的研究结果发现,从整体效率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地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其中欠发达地区的效率改善程度更突出;从个体效率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在各指标效率改善方面都具有相似结论,而且同样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进一步,从变化趋势来看,无论是整体水平还是个体指标,其条件效率都超过非条件效率,但是两者之间的落差逐渐缩减.  相似文献   

10.
民国南京城市社会管理问题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会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对城市“人”的管理.本文以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为视角,对民国时期南京城市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实施内容和基本手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历史观照.中华民国时期,是整个中国社会产生急剧变革的重要时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对南京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1927—1937年成为南京城市发展史上最值得重视的时期之一.本文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丰富的史料,在对民国南京城市社会管理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民国南京城市社会管理的若干特点,进而对南京城市社会管理提出评价和启示性意见,试图为现实的社会管理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经济现代化理论角度提出,经济现代化的制度条件有两个:对工业化的激励机制和保证参与群体的公平受益。并根据对1927~1937年的南京政府经济建设的经济史分析对此理论进行历史性论证。  相似文献   

12.
陪都书法论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芦沟桥事变,表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已从局部发展至全面,从此,进入了中华民族“运用全力抗战”的抗日战争时期,时势危及着南京政权。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了《迁都宣言》:“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迁驻重庆。以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针对敌人的金融侵略,为制止敌人以战养战的企图,施行了一系列对敌金融作战的措施,为我国战时金融经济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此过程中,随着战争局势与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国民政府对敌金融作战的目标、方针和措施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1937年 7月卢沟桥事变后 ,日本对中国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实施全面战略进攻 ,日军攻占厦门、广州、香港、福州和海南岛等地后 ,实施“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战略 ,在工矿企业、农业、金融、商贸等领域实施全面的经济掠夺和统制 ,给华南地区的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 1991年在视察上海时指出 :“金融很重要 ,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 ,一着棋活 ,全盘皆活。”① 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讲话 ,言简意赅 ,内涵十分丰富 ,精辟地阐明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性。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关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等一系列论述和思想 ,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发挥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关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的论述 ,阐明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 ,货币资金作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问题,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中必须予以回答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形成的。有的教科书明确提出:1840—1894年是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时期,1894—1927年为半殖地半封建经济形成时期,1927—1949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崩溃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发生和发展时期。他们这样主张的理由是,中日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是商品侵略,而商品侵路不能改变中国社会经济的内部结构。只是到了十九世纪末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直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和财政金融命脉,中国  相似文献   

17.
张前程  范从来 《江海学刊》2022,(1):105-115+255
由于共生利益分配的不对称,金融与实体经济在共生发展中存在非对称性,这是导致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的深层原因。基于面板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我国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实现了共生发展,但在共生利益分配中偏向金融部门,呈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效应明显弱于实体经济对金融的贡献的“失衡”状态;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发展的非对称性及其所引发的失衡程度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行业有所区别。为此,应着力矫正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非对称共生发展关系,推动二者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演化,促使金融和实体经济从“失衡”走向“均衡”。  相似文献   

18.
1924-1927年广东教育的基本制度与史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征 《学术研究》2001,4(5):106-110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中国教育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最早出现于1924年至1927年的广东.因此这个时期广东的学校教育很值得研究.本文论述这个阶段广东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建设的状况,并对省、市、县和国民政府教育行政机构管理学校的制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重工业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环境短期内又不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而绿色金融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制度安排,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通过构建动态面板联立方程模型,使用中国2004—2015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绿色金融、经济增长及环境质量之间的辩证关系。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同时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在绿色金融的作用下,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恶化程度整体上呈倒“N”型关系,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恶化程度起着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环境质量的恶化程度对绿色金融起着倒逼作用。这一研究结论说明,绿色金融的发展,对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宋勃  陈海博 《天府新论》2007,10(1):62-67
我国实行的渐进式金融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经济绩效,金融发展能够带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金融发展处于帕特里克提出的“供给导向型”模式,金融发展处于早期阶段,经济的增长并未反过来促进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的循环机制尚未建立。这与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发展还没有成熟的特征是相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