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文精神”大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文精神”大讨论马相武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危机问题的首先提出,是在1993年第6期的《上海文学》上。随即《读书》展开讨论,《光明日报》、《作家报》、《作家》、《中华读书报》、《文艺争鸣》、《文学报》、《文艺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都参加广大讨论。迄今尚未偃...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整个民族的人文精神状况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对此发表了很多不同的意见。 一部分学者惊呼“人文精神失落”,对此表现了崇高的道德义愤。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制与新闻》1994年第4期所发表的张承志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人现在最可怕的就是缺乏信仰。现在的知识分子太  相似文献   

3.
在文人圈子中颇具魔力的《读书》杂志。从今年第三期起每期刊发称为“人文精神寻思录”的系列文章,上海《文汇读书周报》于第三期《读书》杂志尚未与读者见面时已对此作了介绍,而且该报也曾发表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于是顿呈轰动之势,以至于在第八期《读书》上已有海外学人参与争鸣。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场讨论?到底失落了没有?失落的又是什么?如果失落了,能不能寻回来?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理解这场讨论的关键。 这场讨论似突兀而来,其实关于人  相似文献   

4.
海马 《金陵瞭望》2009,(19):73-74
经《雨花》杂志姜剥敏主编的推荐.有幸进入了著名的“傅家班”——江苏省作协第20期青年作家读书班。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一趟“青春的末班车”.如果还有所谓“青春”的话。读书班的安排如下。听课、读书、讨论、采风……看似轻松、平常,实质上是如此的严谨.这就像我们傅晓红老师的表情一样。我不想“速写”或者“素描”读书班的生活.只是想把自己的一些困惑和思考写出来.供老师和同学们批评。  相似文献   

5.
当政治话语不再是社会的话语中心之后,人们的生活归于世俗和平庸,一味追求崇高的知识分子在社会道德观、价值观的转型期,又遇到了失去崇高、堕入世俗的历史性难题。杨沫发表在《中国作家》1998年第2期上的中篇小说《千条线一根针》,给社会价值转型期中的知识分子所感到的文化错位、反差和冲突作了一个注释性的描绘。小说中两个文化差异巨大的家庭成员各以自己的游戏规则上演着人生的悲喜剧。木同价值观人生观追求构成的生活图景都奔向同一个主题:回归世俗。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黄前是一个处在崇高与低俗、理想与现实、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欧美和日本的一些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预测学家,对新技术革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众说纷纭。1978年,法国前内政部长米歇尔写了《变幻莫测的未来世界》一书,认为人类经过工业社会,现将跨入科技社会。1980年,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发表了《第三次浪潮》一书,认为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浪潮的冲击,现正进入第三次浪潮时期。1982年,美国社会预测学家奈斯比特发表了他的新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从十个方面论述了美国社会和国民生活正在经历的巨大变革和发展趋势,指出美国于五十年代中期已进入了信息社会。同年,日本经济学家松田米津  相似文献   

7.
《辽宁大学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发表了王磊同志的《人性和阶级性的对立统一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一文,接着在第六期上发表了胡绳生、袁杏珠二同志合写的与王磊同志商榷的文章《也谈人性和阶级性》(以下简称《也谈人性》),读后令人振奋。人性问题,本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它同时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美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可是,近十几年,人们除了一味地把人性斥之为地主资产阶级的东西之外,再也无事可做。人们不得不象躲避瘟疫一样来躲开它,即使愿意思考问题的人们,也只能把自己的想法深深地埋在心底。正因为如此,所以重新提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很有意义的。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弄清问题的目的,这里我打算把自己对胡、袁二同志的《也谈人性》一文的不同看法提出来,就教于学术界和读者。因为《也谈人性》一文是与王磊同志商榷的,所以我也将对王磊同志的某些观点作简单地评述。  相似文献   

8.
《少年作家》致同学们: 各位局学,自上期《少年作家》专拦与大家见面后,我们收到了不少同学和老师的来信,还接到了一些电话,有的老师把自己学生的作品推荐来了,还有同学推荐同学作品的,当然,更多的同学还是自己把自己的作品寄到了编辑部。看来,这个栏目还是受欢迎的。因为,能在《少年作家》发表作品的同学,毕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啊。在这里,我们再把栏目编辑方式向你介绍一下: 《少年作家》专栏每期隆重推出一位少年作家。凡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过作品的同学,均可加盟本栏。要求:同时寄来作品(三千字内,可多篇文章组成)、个人生活照片、作者简介、读书写作体会文章(千字以内)等四部分内容,本刊将邀请作家撰写评论文章一并发表。有的老师来信问:"能否把一个作者多种文体的作品同时发表?"这个建议很好,本期《少年作家》推出《李湛作品小辑》就是由童话、随笔、诗歌组成的,请大家品评--  相似文献   

9.
关于高校学报困境与出路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高校学报困境与出路的几点思考王宇鹏高等学校学报,从1918年蔡元培先生主编的《北京大学月刊》算起,巳经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这期间从种类到数量都有很大的发展.目前,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格局、文化意识、职业求索等都发生了...  相似文献   

10.
命运多舛的西班牙作家《堂吉诃德》的作者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万德拉(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他一生艰辛,经历奇特。他21岁时卷入皇家院内的一次争斗,被判砍去右手的刑罚。为了躲避酷刑,他逃离家乡前往意大利。在那里他先参在他历经坎坷、穷困潦倒的境遇下孕育出的作品,其中自然映出作者自我的体验和情感。塞万提斯在谋求生存之余,潜心创作。他用了8 年时间完成《堂吉诃德》的第一部。小说于1605年发表,受到人们的喜爱,书中的两个形象--堂吉诃德  相似文献   

11.
周国平 《社区》2011,(32):7-7
书是人生益友,但也仅止于此.人生路还得自己走。也许有人对一本书或一位作家一见倾心,爱之弥笃。乃至白头偕老.我在读书上却没有如此坚贞专一的爱情。我不愿同我所喜爱的任何一本书或一位作家厮守太久,以免受染太深.丧失了自己对书对人的判断力。  相似文献   

12.
自《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聂珍钊教授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后,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很多知名学者也纷纷撰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讨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内涵、目的以及范围,希望这一新的文学批评方法能够被更多的学者接受。  相似文献   

13.
玛拉沁夫是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一九五二年一月,玛拉沁夫的第一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在《人民文学》以头条位置发表后,一举震惊了文坛。《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及《新观察》等报刊,纷纷发表文章,称赞它是我们共和国成立后第一篇反映内蒙古草原人民斗争生活的优秀小说。《人民日报》的文章说,它“写了新的主题,新的生活,新的人物,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先进力量,用新的伦理观念和新的道德精神教育人民”。应该说,这个评价是鼓舞人心的。在创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的时候,玛拉沁夫只有  相似文献   

14.
1一部票房价值颇佳的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思》,因涉及这些年在中国有颇多议论的救人问题,在报刊上又引发了一次讨论。作家梁晓声发表了《冰冷的理念》一文,重提了十多年前四医大学生张华救老农引发的那场“大学生为救老农而死是否值得”的讨论。①有指责那讨论“可耻”的,有认为不为可耻的。有认为8个兵救1个‘值”的,有认为“不值”的。仍有人认为张华救老农确实不值的。仍是众说纷坛,挺热闹的。我不懂这个问题还有什么好讨论的?人首先是动物,既然是动物,第一要紧的就是保命。保命首先是保自己的命,自己的命重要,别人的命不大…  相似文献   

15.
王蒙一向以其独特的语言才华著称于世。但自从他起而捍卫王朔力倡“躲避崇高”以来,其文风却发生了变化。他的′95随笔的新的文体特征是:(一)“躲避鲜明”;(二)“力求圆通”。这并非偶然。而其根子,是在于王蒙因其“往昔记忆”所生的“内心恐惧”所导致的“直面俗世”倾向,在“躲避崇高”问题上连他自己也感到“理亏”、心虚”、“力乏”、“气弱”。故其′95随笔,恰似“坚硬的稀粥,给人以“江郎才尽”之感。  相似文献   

16.
一在《阿Q正传》里,鲁迅一下笔就说自己要给阿Q作传“已经不至一两年了”。后来又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说:“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阿Q正传》发表后,鲁迅又几次对小说的写作意图及人们的评价发表过看法。考察一下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意见,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作品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对鲁迅这样的思想家型的作家,更应该注意他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一般悦来,当作家把作品创造出来后,作品就有了自己独特的生命,它就成了离开作家这个母体的独特的存在物。就不完全受作家理性的支配了。作家的评价也就代替不了读者的美感体验和理性判断。作家创作的主观意图就可能与读者的体验和理解发生不一致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作家与读者间的不一致,其原因一方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阿拉坦汗传》一书的出现,对以往除汉文史料之外,以《黄金史》、《蒙古源流》为主所进行的十六至十七世纪蒙古史的研究,给予了一个巨大的冲击。近年来,内蒙古的研究者纷纷发表了利用《阿拉坦汗传》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见这个史料肯定像所期待的那样有其独特的内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珠荣嘎氏公开出版了《阿拉坦汗传》(民族出版社,北京,1984年),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理想与现实──“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讨论会综述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部分中青年学者,近日以“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为主题举行了一场小型讨论会。讨论中,一种观点认为,人文精神的失落、遮蔽及其重建,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现代化导致了工具理性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弦是一位思想敏锐、创作严谨,以探索妇女命运见长的作家.他“怀着对人民、对大地一如既往的真诚”,创作出的一系列悲剧作品,具有撼人的艺术魅力和崇高的悲剧精神.刘心武《班主任》的发表,给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悲剧艺术带来了春的信息.接着,《伤痕》、《神圣的使命》等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所造成的灾难,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同林彪、“四人帮”倒行逆施进行斗争的作品相继出现.无疑,这些悲剧作品对于人们认识那个特定的悲剧时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看到,十年动乱给人与人之间带来的相互怀疑、仇视等等不正常关系,在当时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人们还在不停地抚摸着在灾难岁月中留下的累累伤疤,沉缅于  相似文献   

20.
《论语》之“学而优则仕”一语,往往被人们理解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而做官,又是为了光耀门楣,谋取私利。于是,“读书做官论”便被当作“学而优则仕”的代称。其实,人们将“学而优则仕”视为“读书做官论”时,却并未了解其确切含义,这就有必要为其“正名”。在这方面,已有学者进行探究。笔者也发表几点浅见,如蒙专家教诲,则幸甚。我们先也不妨将“学而优则仕”称作“读书做官论”。因为“仕”即做官,至于“学”虽然不仅仅指读书,却毕竟包含读书在内。那么,《论语》①之“读书做官论”到底是怎样的?从《论语》看,孔子确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