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性关系问题的研究,目前哲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对社会规律认识的分歧造成的。为了深入探讨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性的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问题,关键在于要正确理解客观的社会规律的特殊性。对此,本文试作一粗浅的分析,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 1社会规律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矛盾运动的规律,我们似乎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出社会规律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的结论。但是,这就过于简单化了。形式逻辑在人们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其作用虽然不可忽视,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不宜笼统地说社会规律是否具有客观性或主观性,或者兼而有之。应该作具体地、深入地分析。要弄清楚,说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或主观性,或者兼而有之,各是在什么条件下、什么范围内、什么意义上说的。  相似文献   

3.
对社会历史规律客观性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问题,西方历史决定论者承认社会历史有自在客观性规律;历史非决定论者否认社会历史有自在客观性规律.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社会历史规律作自在客观性的规定和理解是其争论的焦点.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从自为客观性的角度理解社会历史规律,并为之提供了合理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出发,论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生产力发展与选择的必然结果,进而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发展生产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5.
是否存在道德的客观性是自古以来争论不休且至今未决的难题。该难题围绕道德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讨论展开,并形成了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客观主义两派,前者肯定道德的特殊性、相对性和主观性而否定道德的一般性、绝对性和客观性,后者却认为道德是二者的统一。目前学术界普遍存在道德相对主义倾向。但研究表明,道德相对主义是片面的,而道德客观主义正确反映了道德本体。  相似文献   

6.
历史规律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内容,对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必须重新加以审视。历史规律是否存在?历史规律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历史规律客观性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依据唯物史观,人们是在生活世界中、在亿万次实践活动中遭遇并意识到历史规律存在的。这是在本体论层面对历史规律存在的肯定。发现和表述这种规律,则是认识论层面的证明。历史规律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因此以人的实践意识为内在环节,所以不能抽象地说“历史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样,也不能抽象地谈论“人们不能创造和消灭历史规律”。各种历史规律是在人们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  相似文献   

7.
规律是事物内部普遍的、稳定的、重复出现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是主观,学生是客观,如何搞好声乐教学,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至关重要。所以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指导,才能把教学工作搞好。声乐教学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声乐教学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就是说学生的声乐基础和条件,以及他声乐发展的客观规律。声乐教学面对各自不同的发声器官,如声带的宽、窄、厚、薄,喉器的大、小、高低,动力器官(呼吸器官)的健康和发达情况以及不同文化基础休养,不同的心理个性,…  相似文献   

8.
李革新 《中华魂》2015,(3):27-28
习近平同志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共产党人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仰,源自对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坚定信念。在国际风云变幻,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挫折的形势下,一些同志被历史长河中的逆流所迷惑,动摇了共产主义理想,根本的原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  相似文献   

9.
人的主体性和规律的客观性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课题,持续了几年的讨论仍然是歧见纷呈,其关键在于作为主客体双重规定的人的活动的复杂性。旧的教科书的思维框架限定了人只能简单地套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一般原理,这种区分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现实的人包括他们的历史是不可能做物质和意识的实体性的划分。由于旧理论不能容纳主体性而引起一部分人怀疑人是否具有能动性,从而导致宿命论,并在改革中采取等待和观望态度。  相似文献   

10.
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但是规律实现的可能性.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途径、方法、条件,规律表现的个别载体以及规律间相互作用的结合形态又是多样的.因而在一定范围内人们又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目标进行选择。这就为人们在实践中发挥能动性,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提供了契合点。  相似文献   

11.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客观经济过程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各个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规律当然也不例外。 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容包括一定社会生产的目的和达此目的的手段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其中社会生产目的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各种生产方式最本质的特征,因而构成基本经济规律的核心内容。各个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性,首先是由该社会生产目的的客观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倡导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认为,在社会学研究中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研究者要摆脱一切主观的偏见和预断,通过客观的观察方法来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这一准则不仅适用于社会学研究,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提醒人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和坚持客观性和价值中立的原则,克服不健康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只有客观地研究和把握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实现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论客观性     
本质上,客观性是一个标志事物处于意识之外之存在特性的哲学范畴,是人类对事物存在形式的指认结果。它在存在论上表征着独立性与自主性、确定性与必然性,在认识论上指示着精确性、普遍性、有效性,在社会影响上意味着正当性与合法性。追求客观性有着求真向善尚美等多方面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认识的规律同外部世界的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 ,但理解认识规律的客观性要困难得多。认识作为意识属于主观领域 ,其规律是主观领域的规律 ;但主观和客观的区分有不同的层次 ,认识运动也是客观物质世界运动的一部分 ,认识规律不依所有思索并运用这些规律的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认识规律之所以具有客观性 ,不仅是因为产生认识的生理基础即人的生理结构和生理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 ,而且是因为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具有客观规律。否认认识规律的客观性 ,认识论就失去了作为科学存在的权利。否认主体认识活动的自觉性 ,所谓客观认识规律就成了神秘的“天意”。  相似文献   

15.
16.
目前高校哲学教科书里,一直坚持着这样一种观点:凡是客观的,即是实在的;凡是实在的,即是客观的。把客观性与实在性看作是同一回事,都是指物质外在于人的意识,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属性。“客观实在性”概念的提出,正是这两个范畴被等同使用的最直接最明确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关于历史客观性问题在史学研究的历史上有多种观点,作者在梳理了几种主要论点的基础上,运用塞尔的社会构建理论,吸收语言本体论的合理内核,重新阐释了历史主义史学追求历史客观性的做法。并再次提出了历史是客观实在的观点,从认识论意义上的建构的角度,辅之库恩科学理论沉浮的证明,对什么是历史客观性做出了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18.
关于否定范畴,唯物辩证法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从来就存在着根本对立的理解.究竟否定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合乎规律的一个环节,还是主观地、人为地抛弃或毁灭,我们与林彪、“四人帮”之间存在着根本分歧.林彪、“四人帮”蓄意制造和极力推行的是一条极左路线.要肃清这条极左路线的流毒,搞好四个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彻底批判他们的“打倒一切,否定一切”的极左谬论,划清马克斯主义否定观与林彪、“四人帮”否定一切的界限.  相似文献   

19.
社会规律问题研讨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社会规律问题研究的进展十分缓慢。这种情况一方面表明这个问题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提示人们应当去寻找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来突破问题的难点。武汉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和博士生围绕着社会规律概念界说、社会规律观和社会规律的特点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现将这次研讨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社会规律生成的机制包括自然机制与实践机制。社会规律生成的自然机制是指社会规律是在扬弃自然界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它是以自然界规律为本体原型的。社会规律生成的实践机制意在说明社会规律是在实践活动的必然性中生成的,这种必然性包括三个关键环节即需要的必然性、交往的必然性和意识的必然性。必须从自然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中去考察社会规律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