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仁学”思想是儒学的中心思想。中华民族拥有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被视为“文明之国”“礼仪之邦”,这多与孔子思想分不开。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仁”所包含的主要内容,阐述了“仁”对现代管理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2.
学人论孔子人性思想,多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句作为代表。其实,根据孔子实质的人性论,他的人性思想远比这丰富、深刻而系统。孔子将人纳入理性考察范围,结合文明史情况,将观察他人、反思自我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发现人性的主要内涵是以“仁”、“礼”等为中心的德性,性近习远的现实人性被要求围绕这一中心而变化,从而确立其在人性内涵中的真正地位;他认定、推重的人性是人性中善的内涵,要求人们通过学习、克己等修养,化不良的现实人性为善的人性。所以,孔子的人性论是倾向于人性善说的;这成为后儒所谓“孔孟之道”的人性论基础。孔子的人性论,还存在着可以和马克思人性论相沟通的内容,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为人类普世价值建设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儒学从“仁”演变为“理”的思维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是孔子古典儒学的核心概念。孔子的“仁”,是当时社会“血缘·政治”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宗法思想的素朴的哲学概皤。“仁”的观念贴近实际人伦生活,是一种道德的理想,所以,“仁”为核心的古典儒学是“重贤哲学”,这与古希腊的“重智哲学”有较大区别。这种关心人际伦理道德的古典儒学比较平易随俗、富有较强浸染力,它曾渗透于昔日实际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是达官贵人的府第、还是寻常百姓之家。  相似文献   

4.
先要说明一点:本文是谈孔子思想,并不是谈儒家思想。孔子思想与后世所谓“儒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必须分清。 儒家思想(或曰儒学)是一个庞杂的思想体系。孔子时代已有“君子儒”“小人儒”之分。到了后世,历代有些优秀的思想家弘扬了孔子思想的积极方面,构成了儒学的精华,在  相似文献   

5.
试论儒学与现代管理温金慧(北京邮电大学管理与人文学院)儒学是由孔子开创的。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与治国从政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而优则仕”的从政管理人才。孔子讲政事,就是指从事国家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孔子儒学中的大同思想是共同富裕的思想雏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回答了何为大同的问题,“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回答了为何要大同的问题,“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回应了如何大同的具体路径。孔子儒学作为共同富裕的思想之源,富民思想提供了共同富裕奋斗的目标与前进方向,义利思想提供了共同富裕的伦理观念与人生态度,均平思想提供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与价值旨归,所以也是共同富裕何以可能的基本遵循。孔子儒学启迪共同富裕以现代回响,从“使民以时”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见利思义”到“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到“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提供了共同富裕何以可行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主流应是儒学,尤其是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学说。这不仅因为继孔子之后历代有大儒之鸿篇巨制展示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廊中,令人应接不暇,还因为儒学又似涓涓细流渗透于全民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文化、习俗和语言等等。从而在形成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就语言方面来说,人们在笔下或口头上常提到“欲速则不达”、“当仁不让”、“既往不咎”、“不耻下问”等等奉为立身处世的信条,不正是孔子所说的记载在《论语》中的话吗?只是习焉而不察,不一定了解此话与孔夫子有关系罢了。其实,这恰好说明孔子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儒学的“中庸”思想源自于周初,成形于儒学开山鼻祖孔子,集成发达于思孟之手。“中庸”这一孔儒哲学的重要范畴是孔子政治、伦理和法律思想的精粹基础,学辩“中庸”,它不仅阐明孔子认识论采用的哲学见解,也挥弘周初“明德慎罚”的“中”之思想,使之成为“刑中”的刑事政策原则和“宽惠”的刑事立法原则,及至子思孟轲,终被上升为一种追求“至诚”境界的内心修性方法。总之,“中庸”理论和实践充分化的过程,也即孔儒“仁礼”学说定型成熟并社会化和国粹化的重要标志。一、“中庸”辨义史书记载,孔子在其著述《论语·雍也》中首次提出“中庸”这一范畴:“中庸之为德  相似文献   

9.
一今天,我们完全有条件对孔子思想及其影响进行认真的学术讨论,以肃清“四人帮”在这方面散布的流毒。与评价孔子这一主题密切相关,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其中之一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许多思想家以代孔子“立言”相标榜,有的则对孔子提出了非议,这些和孔子思想本身有什么关系?他们笔下的孔子是真孔子还是假孔子? 中国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以后,思想家们关于孔子的议论,从内容到形式都饱和着自己时代的特色。这里以汉代为例,作些分析说明。汉武帝在制定文化政策时,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儒学定于一尊。这个时候的儒学和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思想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孔子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他思想的主导方面是企图挽救贵族统治的没落,但他也注  相似文献   

10.
孟子是孔子人道理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在对告子“性无善无不善”观点的批判中提出了自己的“性善论”。孟子从人与动物的区别,即人的社会性角度来论证自己的性善学说,使其理论有着极为明显的人格平等思想。孟子的这一思想对后代儒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并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内化为儒家学说的基本内核。  相似文献   

11.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索其思想渊源及历史意义有助于深刻理解“仁”的丰富内涵.从宏观历史角度,其产生可溯源至恢复周礼思想的目的;从具体历史评判角度,我们可通过孔子对尧舜禹王者及商周贤者的评价见“仁”的印迹,通过孔子对历史的总结见“仁”的萌芽.孔子“仁”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深化了对“礼”的本质理解,强化了人的主体意识,推动了仁政爱民的社会稳定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指出孔子思想是源于历史传统和现实本真状态两个层面,但由于种种原因,更为重要的后者却被遗志和蔽了,进而使之具有“先验历史本质”的特征。同时由于孔子思想是一种应然和理想的价值理论加之被形式化、物化,从而与现实的具体生存相矛盾。如何对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学进行创造性转换,则需要我们还孔子以本来面目,深入到“事情本身”,以“过去”和“他者”为手段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戴云波 《南都学坛》2005,25(6):113-116
儒家经典《论语》中所体现的几种对立概念:仁与礼孰为儒学的核心、天道天命与不语怪力乱神、中庸调和与入世进取,展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丰富而立体的思想内涵,不仅是后世儒学流衍的发端,而且本身也存在诸多局限。  相似文献   

14.
“中庸”作为儒学核心范畴之一,是儒家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和思想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观念。“中庸”思想虽植根于中国上古社会文化之中,然而作为重要文化观念概念的提出,则应归功于孔子;子思及门人继承发展了“中庸”思想,并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著作《中庸》;宋儒进一步在哲学文化观念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庸”。论文从“中庸”概念内涵出发,对“中庸”作为道德范畴的思想意蕴进行了初步考察。“中庸”作为道德伦理,它源于人所禀赋之天命、天性,然而在现实的人生修养和社会实践中,却和“礼”有密切的关联。如果说天命、天性是“中庸”思想形成的终极根源,那么“礼”则是其真正实现的外在规范。  相似文献   

15.
孔子文质思想核心观点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在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面对当今重文轻质的社会现实,孔子文质思想更突显出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战国时期,使儒学向适应封建统治需要而发展的,当推孟子与荀子。孟子更多地继承了孔子学说仁爱的方面,荀子将儒学大胆改造,使之具有了浓厚的法家色彩。孟子思想最有价值的是将孔子的“仁者爱人”学说发展为民本主义和从性善论出发,鼓吹王道、仁政。而荀子则改造孔子的仁义礼信,而趋向“礼义”,崇礼重法;他又改造孔子的天命观而为“制天而用之”,向朴素唯物主义发展。他还倡性恶论,发展为系统化的教育思想。故战国末期和秦汉时代的儒学,更多地是受荀子学派的影响,汉武帝“尊儒”之后,思孟学派才渐得正统地位。这使得后世的统治术形成了“外思孟而内荀卿”模式。  相似文献   

17.
儒学也可以称为“人学”,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关于“人”的思想,“仁”则是人追求的道德目标,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人必须通过自身修养,方能达到“仁”,无论人的本性是善,亦或是恶,都要通过自身修养完善自我,进而为建立社会公德服务。豆、孔子关于个人品德修养的规范——求仁。孔子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仁”,为了达到“仁”,必须通过一系列道德修养之法,其中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克己复礼”而达到“仁”。“克己”就是加强自身修养,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同时还要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克己与复礼相辅相成,人们通…  相似文献   

18.
曾参“孝”论任重曾参是孔子的重要第子之一。作为孔子的传人,曾参对孔子的思想、理论极为推崇,并为儒学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是继孔子之后的著名儒学大师。他所弘扬的孝道早已溶入中华民族的伦理意识与审美意识之中。他不仅对孔子有关“孝”的理论做了发挥,而...  相似文献   

19.
生活于清乾嘉之世的崔述,既不笃信当时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亦与当时学界主流汉学相异趣,而是提出以疑古辨伪考信为主要内容的学说思想。这思想是对由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认知态度及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之说所开启的中国儒学史上疑辨的精神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故其本身亦是独具特质的儒学思想。崔述及与其并世的姚际恒的学术思想,是作为当时学界潜流的疑古儒学思潮的主要代表。崔氏疑古儒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学术界发生过重大影响,对由经学而史学的学术转换及新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孔孟儒学与现代精神的会通刘寒刚儒学肇始于孔子,并在孟轲的积极宣传和鼓噪下(“孟轲好辩,孔道以明”——韩愈《进学解》),发展成为我国战国时期非常有影响的“显学”。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后儒皆以孔孟为宗,他们是儒学的开创者和倡导者。孔子和孟子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