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木 《社区》2010,(8):44-44
人格是心灵的尺度,权力和金钱丈量不出它。 谈及湖北人,人们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据说,九头鸟的传说产生于《山海经》。《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载:“大荒之中,有山名北极天桓,海水北住焉。有神九首,  相似文献   

2.
春秋及其以前舜帝传说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孔子同时或以前的人物的言论,可以看出春秋以前的舜帝传说情况,主要是:至迟在西周穆王时已有人谈论舜帝,而舜帝传说其实在周武王时已经兴盛,而且此前还隐约可考,它与舜裔的势力兴衰和世系的详略成正比关系;虞幕是有虞氏之祖,应是颛顼之后,舜帝后裔自认黄帝为高祖的铭文可作确证;舜帝已是明德圣君形象,受三代王朝尊崇,禅让说和逼篡说都未出现,但禅让说更符合传说的原貌;九疑山舜陵在春秋时已经存在,其形制为楚章华台所仿照,与《山海经》和马王堆地图相合。  相似文献   

3.
北镇庙     
从有悠久历史的名城北镇县城西行数里,在绵亘几十里的松山脉所属医巫闾山脚下,有一座规摸宏大的庙宇,即北镇庙。北镇庙是古代北镇医巫闾山的山神庙。始建于金代,元明清各朝又历次扩建与重修。据《北镇县志》元巡抚王宗彝所撰《北镇庙》中载:“舜即位分冀医巫闾之地为幽州,于时分州十二,各封一山以为一州之镇,医巫闾即幽州之镇也。去山五里四分里之一,距城三里四分之三。唐开元中封山神为广宁公,金加封为王,医巫闾密近邦畿,大德间加封贞德字,岁祀与岳读同……”明太祖洪武初年改封医巫闾山之神,“建庙设主,岁时祭享,朝廷有大典,恒遣官祭告,清代悉仍旧制……”(《北镇县志》)历代统治阶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运城市北30余里的鸣条岗西端有一处闻名遐尔的古迹——舜陵,安息着中华民族一位杰出的先祖舜帝。 舜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为中国上古“三皇五帝”之一。据考舜为轩辕帝第九代孙,他创五弦之琴,设典乐,歌南风,开人类琴曲之先河。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竹书纪年》载:“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五十年陟。”据史料  相似文献   

5.
《山西老年》2010,(4):21-21
原文:虞舜,瞽瞍(ɡǔsǒu)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相似文献   

6.
略论祭禹     
浙江省暨绍兴市1995年祭禹大典即将举行。为什么要祭禹?现在祭禹与历史上祭禹有何不同?就这些问题,略述管见,以求正于方家。一禹,又名大禹、夏禹。《史记·夏本纪》载,禹为姒姓,名文命,其父日鲧。“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为黄帝五世孙。若按此排列,舜为黄帝八世孙,禹则先舜三世。当然历史记载,禹继虞舜而为夏王,舜在禹先。禹以治平洪水,奠定九州的伟功勋业而名垂民族史册,数千年来受到各族人民的无限崇敬,将他列为远古时期与尧、舜一起的三大圣人之一。他所创立的夏代,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他为这个王朝的…  相似文献   

7.
正南京市高淳区实验小学所处地学山是高淳教育的发源地,办学历史悠久。县志载:"学山,县东一里,儒学在焉,先为朝元观,后建学因名"。学山古称魁山,其北有竹林树丛,南有泮池荷花,两侧小溪潺潺,山水相映,景色宜人,乃建庙兴学之宝地。明弘治五年,应天府丞冀绮率知县刘杰于此治学宫,魁山始称学山。其旨有二:一则,借山有学谓本名。学与山借名,以招游人,称名胜于天下,幸托圣人学道。二则,设学于山谓学名。山有学,学传人,人学道。学山而至於山,汇入地灵人杰之境。根植历史,文化塑魂。学校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将"学山"确定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点,致力于学山文化品牌的打造,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学山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黄帝”即“皇帝”,也就是上帝,原为上古三代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东夷诸部族共同尊奉的至上神兼宗祖神。是虞、夏、商、周时期能追溯到的最远的祖先,也是神话中地位最高的人物。“黄帝”乃是一尊号,其名在卜辞中曰“爱”(王国维释“爱”,不正确)、曰“靠”,后来典籍中或音变为“喾(倍)”;或形讹为“夋”,音变为《山海经》中的“帝俊”,其他文献则又音变为“帝舜”。故《山海经》中所言的“黄帝”就是帝俊;其他文献中的“黄帝”则为帝喾或帝舜。黄帝名轩辕或为轩辕氏之说,乃战国时代天文学家之首倡,后被史家接受并写入史书,黄帝与轩辕本无直接关系。黄帝的姓、氏均出于黄帝系中不同部族的传说,故种种各异,固不可以为历史真实。黄帝传说本起源东方.而后随民族之迁徙而散播于四方。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枚明朝崇祯年间的古币。全身布满红斑绿锈,直径4.1厘米,钱上面的主题内容是反映我国历史上一则伟大的传说——历山耕田。 历山,在山西永济蒲州东南六十里,今称东、西历山。《水经注》载;“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史记·五帝纪》曰:“舜耕历山。”《括地志》称:“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汉时,成帝幸汾河登历山,扬雄赋曰:“登历观而遥望兮,幸虞氏之所耕。”“舜耕历山”中的舜即我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舜定都山西的蒲  相似文献   

10.
“孔砚”辨     
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孔砚宽顽何足云”,“孔砚”究为何物,注家说法不一.姚文燮谓“孔方平歙砚也”.王琦辨其非,以为“歙砚后五代李后主时方见珍于世,前此安有所谓孔方平之歙砚哉”!他据《初学记》引伍辑之《从征记》曰:“孔子床前有石砚一枚,作甚古朴,盖孔子平生时物.”以为诗即指此,并谓李贺“太无忌惮”.“四人帮”搞所谓评法批儒”时,曾据王注大做文章,以为找到了李贺是反孔的法家诗人的力证.目前出版的书刊中,解此句,亦仍用王注.  相似文献   

11.
文明起源时期,冀西北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畜牧、狩猎和农业耕作,这为黄帝族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这里现存着大量有关黄帝的考古遗迹和传说,诸多文献也记载了黄帝在这里与炎帝、蚩尤的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后来,兴盛强大的黄帝族从冀西北逐渐扩散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受封于蓟,立唐称国,在晋为狄,凤鸣歧山,最终黄帝成为我们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  相似文献   

12.
湘妃和虞舜的感情传说是中国最早的爱情故事,反映在《尚书》《山海经》《孟子》《楚辞》《史记》《列女传》等六大系文献中。在西汉时期汇编的《列女传》中,它被列在105篇传记的首位,称为"元始二妃",在发生的时间和编载的时间上都是最早的。从最初的记录开始,湘妃故事就包含曲折复杂的多层情节,具有明显的爱情因素,列为两性关系的正面典范,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占据正统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界关于虞舜南巡主要有四种观点:安度晚年说、南征三苗说、受禹排挤被迫流亡说、建观象台科学考察说。梳理相关历史文献记载进行论证,可知后两种说法具有相当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虞舜南巡既是上古时期的一次天文科学考察,也符合大禹集团的政治利益,同时又具有安抚三苗、施行德政、利于民族融合的积极作用。在现在还未能发掘出极具说服力的新证据之前,舜葬九疑以及葬南己之市说、鸣条说,不应被轻率置疑,加以否定,虞舜所葬之地为九疑山理应被认同与接受。  相似文献   

14.
1 关于朱蒙与东明,均有文字记载可供考查。朱蒙的建国传说,最早见诸文字的,就目前所知,当属好太王碑碑文。好太王碑是高句丽长寿王为其父“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简称“好太王”)所立的墓碑(今存吉林集安),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碑文虽然着重记述第十九代王好太王攻城略地的事迹,歌颂其丰功伟绩,但对于高句丽的创建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一段珍贵的文字。它是这样记述的:“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巡幸南下,路由夫余奄利大水,王临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邹牟王,为我连葭浮龟。’应声即为连葭浮龟,然后造渡,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根据碑文所记可知,高句丽始祖为邹牟,出自北夫余,在沸流谷忽本西山上建立都城。  相似文献   

15.
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①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②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③。其上为睥睨梁木丽之形④,其旁出堡坞⑤,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⑥有水声,其响之激越⑦,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  相似文献   

16.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宇文氏条以为:“鲜卑东部,即宇文氏之始;其所记东部四大人中之槐头,即宇文莫槐之异译矣。”此说似误。 其一,关于鲜卑东部、槐头两名的记载,最早见于王沈《魏书》,《三国志·鲜卑传》裴注引《魏书》云:“桓帝时,使匈奴中郎将张奂征之,不克。乃更遣使者赍印绶,即封檀石槐为王,欲与和亲。檀石槐拒不肯受,寇抄滋甚。乃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从右北平从东至辽,东接夫余、濊貊为东部,二十余邑,其大人曰弥加、关机、素利、槐头。从右北平以西至上答为中部,十余邑,其大人日柯最、阙居、慕容等,为大帅。从上谷以西至敦煌,西接乌孙为西部,二十余邑,其大人曰置鞬、落罗、日律、推寅、宴荔游等,皆为大帅,而制  相似文献   

17.
一编撰年表的需要许多年载以前顾颉刚先生在某杂志上说,他希望有志于史学的人多多编著史学上的工具书籍,如年表,人名字典等类的著作。诚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年表在我国有长久的历史。注一太史公三代世表序云:「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有不同乖异,……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迄共和为世表」。可见黄帝以来,都有年岁可考。不过太史公因为记载上的年代各有不同,所以为慎重起见,只列世系表;年表则从共和时代开起。  相似文献   

18.
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毌丘俭伐公孙渊,为渊所败,引军退还。关于他回军最后到达的地点,《通鉴》卷七三魏明帝景初元年秋七月条记云: 以荆州刺史毌丘俭为幽州刺史,(中略)帅诸军及鲜卑、乌桓屯辽东南界,玺书徵渊。渊遂发兵反,逆俭于辽隧。会天雨十余日,辽水大涨,俭与战不利,引军还右北平。是后,《通鉴纪事本末》卷十,《读史方舆纪要》卷三七,所记大抵与《通鉴》相同。然而,《册府元龟》载此事,却不直接书明毌丘俭退  相似文献   

19.
《辽史·地理志》云:“永州…兴王寺,有白衣观音像.太宗援石晋主中国,自潞州回,入幽州,幸大悲阁,指此像曰:‘我梦神人令我送石郎为中国帝,即此也.’因移木叶山,建庙,春秋告赛,尊为家神.兴军必告之,乃合符传箭于诸部.”《辽史·礼志》亦载:辽太宗“幸幽州大悲阁,迁白衣观音像,建庙木叶山,尊为家神.”这两处记载同为一件事.辽太宗耶律德光于天显十一年(936)帮助石敬瑭建立后晋政权.石敬瑭自称儿皇帝,并将幽云十六州割与辽朝.辽太宗在这时候,假借托梦方式,将中原佛教信奉的白衣观音尊为契丹皇室家神.此记载给我们研究辽朝初期宗教关系,提供了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20.
古人企图化东海为桑田的神话,最初见于《山海经·北次三经》: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土交);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这个神话的缘起是由于炎帝的女儿被东海淹死,为报复东海为虐,死后化为精卫鸟,日衔西山(即发鸠山)木石填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