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大量史料的考证分析,认为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的说法,最初是无名氏作者在《野史》一书中编造出来的,并非历史事实。后人失于考证,辗转抄录,一味承袭不实的传闻,遂使“莫须有”成为秦桧加害岳飞的无理之理。事实上,秦桧打击和加害岳飞的“罪名”是十分清楚和足够的,根本没有必要搬出“莫须有”之词。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岳飞之死分析了岳飞与秦桧等的对立,岳飞与宋高宗赵构的对立,对岳飞之死,罪责根源,提出了新见。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丹噶尔城隍出巡仪式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梳理发现,丹噶尔城隍信仰已经在当地建构了一种地方文化的小传统,居民们在清明节这天不去上坟而到城隍庙烧纸祭祖,因为他们相信这天所有的鬼魂都被城隍收到了庙中,上坟是"不懂的人"干的事。为了解决地方小传统与国家大传统相悖的一面,他们又极力宣扬丹噶尔城隍在国家文化传统中的位列秩序等正统思想,在壁画中反映目连救母、岳飞秦桧、孙悟空大闹阴曹等传统故事,从而将地方文化的小传统与国家大文化传统巧妙地统一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4.
关于岳飞诗词,笔者曾尽数年之力,从诸多文献中,辑出17首。撰成《岳飞诗词辑考》一文(载  相似文献   

5.
一我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总的史学思想是务实,不尚空论,因此偏重史事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并力求以正确完备的史料和精炼流畅的文笔来解答一些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继承与发扬张、陈两师对宋史研究的业绩,我所撰的《“杯酒释兵权”说献疑》、《再论“杯酒释兵权”》、《评宋太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朱仙镇之役与岳飞班师考辨》、《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岳飞的抗金战功》、《宋太祖誓约辨析》、《浅论宋代政治史的分期问题》、《关于李顺之死》、《沈括事迹编年》、《刘事迹编年》、《〈宋史·地理志〉补正》…  相似文献   

6.
《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1期,刊登了辛更儒同志的《谈“踏破贺兰山缺”和岳飞的‘满江红’》一文,此文后又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第五期,扩大了影响。此文考证详尽,从总体来说,是一篇颇有心得的好文章。但个别论点是不正确的,如作者说:令人奇怪的,是《满江红》词对“胡虏”、“匈奴”的仇恨之深,甚至超过了汉朝人对匈奴的仇恨。例如《史记·骠骑列传》所载,霍去病也只说“匈奴未灭,无以为家”而  相似文献   

7.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众口皆碑的《满江红》词,是否岳飞所作,成为很多人所关心的问题。其所以关心,是因为有的学者提出了《满江红》是明人拟作的观点。而词中“踏破贺兰山缺”一句,又是否定岳飞所作的主要根据之一。其说今可概括如下:一、在绍兴初宋金对抗的时代,岳飞之夙愿是恢复中原,“取故地上版图”,英雄的平生志愿,妇孺皆知。然而在《满江红》中,岳飞并不“直捣黄龙府”,却要踏破远在西北西夏境内的贺兰山,这不仅弄错了地理力位,而且违背了岳飞的一生行事,可证此词决非岳飞所作。二、宋高宗时,西夏与南宋并无战事,贺兰山也非战场,直到明代中叶,由于鞑靼入侵,明孝宗派大将王越征讨,才在贺兰山发生抗击鞑靼的战斗,取得了对鞑靼人的胜  相似文献   

8.
略论章惇     
北宋中期的章惇是“熙宁变法”的重要人物,历代学者对章惇的评价都有偏颇,尤其是封建社会的学者对章惇的评价更是贬多于褒。《宋史》列其为奸臣,与蔡京、秦桧一样打入遭人唾骂之伍,我想从几个方面略论章惇,以求人们给其一个公正的评价。一、章惇是“熙宁变法”的骨干人物北宋中期,宋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民贫兵弱、阶级矛盾日趋激烈的局面。年轻有为的宋神宗即位,锐意改革弊政以图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从而他大胆  相似文献   

9.
重谈孟浩然     
邵明珍 《求是学刊》2007,34(2):103-108
长期以来,孟浩然一直被人们视为“隐士”和“隐逸诗人”,但其实,孟浩然深受盛唐时代风气的影响,一生都怀有强烈的入世意愿,至死不曾放弃仕宦之想,与所谓的“隐士”、“清高”颇有距离。而学术界之所以延续这一观念,或许与长期以来习用的研究观念和价值标准有关,其实不符合孟浩然诗歌及人格风貌之实际。  相似文献   

10.
小道消息     
胜匪 《东西南北》2009,(10):19-19
南宋时,秦桧为相。有一段时间,京都临安市场上的铜钱匮乏,以至造成货物大量积压,销售不畅。临安知府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知道这是由于官员和富贾囤积所致,然而不知所措,只得求见秦桧,如实禀报。  相似文献   

11.
陈敏 《浙江学刊》2022,(4):156-164
探明谢赫“气韵”范畴的生成轨迹及其内在逻辑,方能寻获长期难解的“气韵”范畴之真义。“韵”本义指十二律及其相生运转,乃“气”有节奏地运动在声音中的显现。人物品评将之引申,以“韵”指人物才情在声音中的彰显;这延伸到文论,富于音乐美的文章被看作人之“韵”。中国文学“声文”与“形文”一体,文学对声律美的讲求使得笔迹富有节奏,“韵”由此与书法建立了联系。中国绘画用笔与书法相通,谢赫受齐梁文学批评影响,用“韵”指画家之“气”有节奏地运动在笔墨线条上的显现。“韵”经由音乐本义、人物品评、文论延伸到画论,从音乐-听觉跨越到绘画-视觉,延续不变、一脉相承的是“‘韵’即‘气’有节奏地运动的感性显现”这一根本意涵。  相似文献   

12.
丁亚政 《浙江学刊》2000,(2):153-155
岳飞《与赵忠简书》是岳飞研究中学界经常引用的一条史料。本文对杭州岳庙内《与赵忠简书》碑的流传状况、写作背景、写作时间等作了比较深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3.
一二十世纪初是刚刚走进新世纪,新思潮开始蜂涌的时代,是正在摆脱世纪末的绝望空气,重新审视一切的时代。在中国,大批有识之土也从人道和伦理出发,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贫富对立和工人受奴役的罪恶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这一伦理上的切入,乃是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初契机。从当时各派对社会主义的宣传情况看,首先,他们都奉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为其正宗。其次,对中国人最具吸引力并被最早接受的,是实行公有制,各尽所能,各取所值这一理想模式。社会主义当时被概括为:“土地资本之公有”,“生产之公共经营”,“社会的收入之分配”,“社会收入之大半。归于个人之私有”四个方面。这是一个尚不知如何实现但却是极美的境地。他们惊叹:采用公有制、“各尽所能,各取所值”的社会主义,“非奴隶之制度,平等之社会也。”“非专制之国家,博爱之社会也。”(《社会主义神  相似文献   

14.
子鱼事件     
冯雁军 《东西南北》2008,(10):15-15
坑总是挖在你不曾在意的细枝末节。秦桧书法造诣很高,时常与皇上赵构探讨书法。两人常常谈得忘了吃饭,皇上赵构也因此常常留秦桧吃饭。这一日,两人都喝多了,于是聊着聊着,话题就偏离了书法和朝政。赵构说:"最近一段时间见到的子鱼都很小,根本没有大的。"  相似文献   

15.
张煌言与浙江人文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煌言与浙江人文传统董郁奎“西泠桥边岳武穆,八盘岭下于忠肃,一片孤忠两地同,与公鼎峙成三足。”这是清后期诗人吴鼎元《南屏山谒张忠烈公墓》中的诗句。他把明末清初浙东抗清志士张煌言(1620—1664,鄞县人,号苍水)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明朝抗击瓦剌的英...  相似文献   

16.
对“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研究,以往主要是从王国维的美学接受出发,就理论描述的相似处判断其理论来源,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至迄今为止仍无定论.事实上,这些讨论均未触及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的根源.王国维提出这对概念,根本在于他引入了西方的两“我”说;主观之我与客观之我.由于晚清是西学输入的早期阶段,为便于国人理解,西方的两“我”说在输入中土时被本土化,具体的做法是以佛教的义理“真我”(或径称为“我”)与“非我”(亦日“无我”)来对译或指称这两个概念.这样,“有我之境”自然就指的是有“真我”的主观之境;“无我之境”则指的是“非我”(或仅有物性之我)的客观之境.同时,王国维关于这两个概念的描述语言,如“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等,也都采用的是这种“格义”的方法.通过这种梳理,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的渊源不仅清晰可见,其理论内涵亦可得确解,而且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诸多疑难问题也大体可据以澄清.  相似文献   

17.
试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李玉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诗词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两种,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因其论述过于简约,故论者纷纷。下面仅就两种境界的内涵作一粗浅的论述,以求艺术观之“合理内核”。王国维少年所学文学史学,均有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傅明根  李妙晴 《探求》2011,(4):112-117
时下被媒体关注的“80后”作家群有“都市写作”与“乡村写作”之分。“80后”“乡村写作”的实力派写手是来自湘西农村的李傻傻。李傻傻的城乡写作不仅充满繁复的城乡经验或记忆,并且以一种现实和想象交织的诗意呈现出与以往作家城乡经验或记忆不相同的书写方式,而这又显然离不开网络新媒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如果一个大导演才能卓著,却身背强奸幼女的重案、骚扰女性的丑闻,你是否还会承认他的伟大?没错,我说的就是曾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却在近日被美国电影协会"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除名的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如果一个书法家才华横溢、影响万代,却是个十足的大奸大恶之徒,你是否会直接否定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是的,我说的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奸相秦桧,和早已被书坛遗忘的书法大家蔡京。  相似文献   

20.
往岁读王摩诘辋川绝句:“独坐幽重里,弹琴复长啸。”以为“啸”可能是幽人逸士兴致勃发之际的狂呼大叫。及读岳武穆《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又以为“啸”无非是抒发英雄豪气的长叹之声。近年稍窥魏晋之学,干“啸”之问题方略有解会,始知畴昔所想谬误之极。所谓“啸”,乃是古人的一种特殊习尚,而在中古土林尤为风行。它与被时之中国文人生活契合无间,犹如丹葩之耀于芳林,白云之村于青天,别有风致。自魏晋之后,“啸”又升华为中国古典诗文的固定意象之一,尤其应受到治诗者的注意。而幽追深透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