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震荡,作为“价值领域”的道德也不例外。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表明:它与道德的双向效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愈来愈明显,愈来愈深化。当前,我国正处于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关键时期,从理论上深入地研究社会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阐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于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对于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是使我国经济走向新的成长阶段的主要支柱”。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在经济建设中要重视科学技术、现代化管理和教育事业,并且把经济、科技、管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四者的关系,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而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将在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建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将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了经济建设的首位,强调经济建设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并指出:“科技发展,经济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必须下极大的力量,通过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明确提出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首位。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要战略决策,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就把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摆到了总揽经济建设的首要位置。在现代社会,知识就是财富,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因此,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是最有价值最宝贵的社会财富,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论是市场的竞争,还是技术的进步,无论是新产品的开发,还是管理效益的提高,其关键都是人才的竞争。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区域科技”建设的概念 所谓“区域科技”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与特色行业和“拳头产品”相适应的并为之服务的科学技术密集区间。而“区域科技”建设则是一定区域内(可以是一个县市、一个乡镇等)为了促进其某一行业或“拳头产品”的发展而采取技术教育培训、科技咨询服务和科技攻关等多种措施,来发展和提高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技术,以此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的一项工程。“区域科技”是分层次的。这是由区域范围大小决定,有较大范围的“区域科技”也有  相似文献   

7.
抓物质文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搞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素质,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科学技术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不仅如此,在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的新形势下,尤其要加强科学技术对精神文明建设作用的研究。江泽民在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在刚刚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又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用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武装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今后的10年,新疆的经济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为21世纪新疆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做好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准备。为了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并用以指导新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马克思指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  相似文献   

9.
这个问题由于“四人帮”的歪曲,许多人在理论上模糊了,认为科学技术是上层建筑,弄清这个问题,并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四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党的十二大确立的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二千八百亿元左右。在二十年内要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目标,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关键,也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相似文献   

10.
冯洁 《理论界》2005,46(3):27-28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系统而又独具特色的科学技术思想。毛泽东认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邓小平首创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江泽民则与时俱进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是改变落后面貌、加速“四化”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创造的。世界各国人民,只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没有中国的“三大发明”,资产阶级近代文明就不  相似文献   

12.
从1978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断的提出,到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决策层和人民群众对于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地位和作用认识上的逐步深入。但是,一些同志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似乎有保留态度,例如,有人提出:历史唯物主义一向重视劳动者在生产  相似文献   

13.
高校科技是我省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在促进我省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实现“科技兴黔”战略方针方面,无疑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科技企业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刘桂珍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和党中央“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指引下,高校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出现了一些社会影响大,...  相似文献   

15.
(一) 大机器工业发展起来以后,教育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特别是生产已经“智力化”的今天,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外国有的科学家说:今天的教育情况可以决定明天的科学水平;明天的科学发展可以确定后天的生产水平与性质。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中国的经济建设时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今年八月,他在会见澳大利亚弗雷泽总理时又说:我们的国家很有希望,现在关键是培养人才问题。没有知识办不好事情。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苏联的斯特鲁米林对列宁格勒的工人作了抽样分析,发现这些工人增高一年教育水平比增加一年工龄提高的“工作单元”为2.6:1,他得出的结论是:“国民教育是非生产领  相似文献   

16.
论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88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点转移的进一步深化,是又一次重点转移,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呢?这个问题需要认真探讨。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说清楚科技不但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为何说是“第一”呢?言其重要,重要的程度是第一位的。这个第一位是相对的,是相对其他生产力而言的。在当代,生产力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渐占首位。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三大报告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并且指出:“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将在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关系民族振兴的大事。”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的调查,“六·五”期间,我国新增工业总产值中,靠现有企业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而实现的产值约占67%。新疆过去投入产出数据表明,从1980年到2000年,新疆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半,需要投入1000亿元,考虑到科学技术进步的因素,可减少投入360亿元,只需投入640亿元。这就是说,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占总投入的36%。科学技术的讲步,对经济增长中的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由于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世界各国无不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促进本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应用工作的迅速发展。“风险投资”正是在这种形  相似文献   

19.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并且越来越深入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其附加值就高,在市场上就会赢得主动,这已经为大众所普遍接受。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党的十五大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的地位。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纷纷制定具体措施,把科技力量投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为经济建设服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败的关键,对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重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民是农业、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对科学技术认识、掌握、运用程度对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起着至关重的作用。全文基于对科学素养的理解,诠释农民科学素养的涵义,通过对当前农民科学素养现状分析,阐述了提高农民科学素养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性,提出若干提高农民科学素养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