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全国各高校的扩招,外语系面临着大班教学的困境,英美文学选读课程在外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也深受影响。文学课程大班教学存在各种问题,通过提出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旨在有效地发挥文学课程的作用,培养有创新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英美文学课程在英语专业学生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把丰富的文学理论引入本科生的英美文学课堂是教学改革上的一次有语专业课堂,教师引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激发学生自觉地探寻自我,和探索健康的两性关系模式有着重要作用.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及运用方面谈论,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列-以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为例,阐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课堂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许多师范专科学校英语专业的学制将二年制改为三年制,于是英语文学、英美报刊选读、翻译、写作等课程都成了三年级的主要课程.然而,英语文学课作为师专英语教育专业的一门主课,人们对它的研究却还没跟上.为了切合师专教育的实际开好这门课程,本文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行专家.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的大学外语系、科所设立的"欧洲文学""英国文学""西方戏剧""莎士比亚""翻译"等系列课程,在教学与研究中占有绝对强势的突出地位,而"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则几乎为空白。上述文学、戏剧、翻译等课程的开设在培养外语,尤其是在培养英语人才、研究专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开启了中国外国文学、西方戏剧教学、翻译与研究最初的基本路径。同时,也体现出与当今高校外语院系在外国文学与外国语言学课程设置上既各自相对独立、各有特色而又相互倚重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理念。  相似文献   

5.
外国文学(亦称世界文学),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它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背景上的文学发展概况、国与国之间文学纵横关系的概况,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概况。但是,现在的外国文学教材大都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教学任务,因而矛盾显得很为突出。从当前来看,如果要搞好外国文学教材改革,主要是解决好教材的体系问题,也就是更好地符合外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从而使之更好地完成外国文学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6.
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就英语专业教学而言,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开设英美文学课,而在于教什么,怎样教。据笔者所知,现在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如作者生卒年月、生平介绍、时代背景、作品梗概,等等,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选读,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或掐头去尾,或有头无尾,或去头留尾。教师处理这些选读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文学课变成了精读课。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无用。  相似文献   

7.
济大学人     
<正>王卓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留学基金项目资助)。山东省美国文学精品课程负责人,英美文学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山东省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美诗歌诗学协会会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外审专家,《世界文学研究论坛》(英文)、《山东外语教学》(中文)审稿专家。王卓教授从事英美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20余年,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显学地位,已逐渐衰落和边缘化,文学史叙述和作品选读之间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对于专业和学科建设而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价值定位、文学共性和个性构建的悖论、政治意识形态中的文学构建等认识问题难以回避。在现当代文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须处理好中学和大学的作品选读差异、选修课和基础专业课的作品选读差异等问题。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作品选读,既是文学史意义上的选择,也是文学个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9.
英美诗歌因其形式变化多样、结构灵活巧妙、语言内涵丰富,成为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重难点。学生往往望而却步,不知从何下手。结合诗歌的这些特点及英美诗歌教学的现状,本文提出将新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诗歌教学中,并以安得鲁.马维尔《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为例,说明新批评在诗歌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桂林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为样本,对英美文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证分析表明:理工科大学生英美文学水平总体不高,创新思维能力呈中等水平;选(必)修英美文学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也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英美文学水平与创新思维能力呈中度正相关。因此,理工科院校应倡导学生重视自身英美文学素养的提高,并积极开设英美文学选(必)修课程,努力推进专业学科与人文学科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1.
英美文学课程的边缘化问题已成为高校英语专业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结合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对英美文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明确新形势下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和层次定位的基础上,对英美文学课程设置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转变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为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文学教学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美文学课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传统科目。然而 ,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活动如何开展 ,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以美国文学课的教学为例 ,说明文学选读或文学史等课程的教学要立足现在 ,联想过去 ,用文论指导 ,以红线贯穿 ,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川师学人     
朱达教授 硕士生导师。 194 2年 1月生 ,浙江省嘉兴市人。 196 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 ,1994年晋升为英语语言文学教授。 1983— 1984年赴美国作访问学者 ,并进修美国文化和英美文学。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大学英语、研究生英语、英诗、当代英语散文选、莎士比亚作品选、学士论文写作、经典散文、英语教学法、硕士论文写作课程。 1995年领衔申报省教委重点课程《大学英语》获准。先后在《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英语世界》、《外国文学研究》、《GoshenCollegeBulletin》等刊物上…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就广州大学开设的全校性非中文专业选修的《外国文学名著选读》课程,探讨其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运用及授课目标等方面,认为这样的外国文学教学能使学生对外国文学史有一个粗浅的了解,提高学生自身对外国文学作品及相关影视作品的认知水平与鉴赏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5.
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文课程的设置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应遵循人文课程内容与美术专业相关联的原则;基础性与工具性原则;既博且约,以博为主,而后有所选择的原则;人文知识修养与人文精神培养并重的原则.建议设置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鉴赏写作、中国风俗文化与民间美术、艺术概论、古代汉语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名著选读、西方文艺名著选读、文学名作选读等9门必修或指定选修课,另外以模块的方式有方向性地设置若干门任意选修课.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推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流.英美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平台.英美文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可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使之成为有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1年批准的同专业首批四个博士学位授予点之一。 南京大学英语专业历史悠久,基础厚实。早在1917年,南京大学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就设立英文专修科,1920年正式成立英语系。吴宓、范存忠、陈嘉等著名学者曾在此执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英语人才。近年来,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进取,不断进步,1994年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2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并被列入“211工程”二期建设计划。现该学科点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8人,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在国内外著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南京大学素有英美文学研究的传统,近年来在英美文学史、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理论等研究领域多有建树,成果丰硕。刘海平教授主编的论文集Eugene O'Neill in China由美国Greenwood Press出版,王守  相似文献   

18.
丁祖馨教授     
丁祖馨,男,1928年7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后随其家庭移居上海。由于家庭经济拮据,1943年即到上海北苏州路源益铁号学徒。1947年得亲友资助入上海光华大学外文系攻读英美文学。1949年8月考入北京外国语学校(北京外国语学院前身)英语系。1953年至1954年曾在北京外交部国际司工作。1956年调入沈阳师范学院外语系任英语教师。1958年起在辽宁大学外语系工作,先后聘为讲师、副教授、教授,历任系副主任、系主任等职。丁祖馨早年酷爱文学,十五岁前即涉猎中外文学名著。进入高等教育界  相似文献   

19.
“以输出为驱动”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美文学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在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然而,当前我国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普遍重“输入”轻“输出”,教学费时低效。本文以“输出假设”为理论依据,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以输出为驱动”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既通过课堂专题式小组讨论、诗歌诵唱﹑戏剧表演﹑“我”来讲文学﹑读书报告交流会﹑优秀课程论文展评﹑改编或原创作品展评等多种输出形式调动学生说和写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促进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从而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学人风采     
习传进,1959年12月生于湖北天门。湖北大学英语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南京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学院院长,湖北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文学批评理论的教学与研究。1996年获全校示范课教学比武一等奖。1998年曾被评定为学校学术带头人。1998年至2002年,曾任美国英语学会(ELI/C)湖北英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主任。在《外国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天津社会科学》、《学术论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