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多极增长态势及广州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广州交通网络建设情况,发现广州虽然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但是仍然存在公路建设尚无法满足要素快速流动的迫切需求、航运和航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及交通网络联通性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广州必须牢固树立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要素流动障碍、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提供基础的理念,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为立足点,以建设全球城市为新要求,打造全面覆盖粤港澳大湾区、有效联通全国、辐射全球的综合交通枢纽,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多极网络联动发展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通过经济总量、人口、就业、企业和城市联系强度空间分布的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度集中在内湾地区,东岸经济密度高于西岸,经济空间呈现层级分布特征。面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展现出五大趋势特征,即形成"井"字形空间战略协同框架、圈层向外溢出空间结构、具有影响力的大都市区、网络化分布空间增长极和多层次对外联系新空间。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可从强化响应速度、平台建设、功能提升、协同联动、要素配置、制度创新等六个方面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南沙不仅是国家级新区与自贸区,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中心,在国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之际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全球四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自然环境的复杂与活跃性、制度环境的多元性、中心体系的动态变化性三大独特性。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视角下,南沙则具有深水岸线、几何中心区位、土地发展空间和省会副中心的四个独特点。在深入解读粤港澳大湾区及南沙独特性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通过交通联系和产业关联的双链接建设第四代港口、构建十字型轨道交通中心、携手港澳深化对外开放、共筑美丽湾区的四大发展策略,作为南沙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创新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广州发挥其在创新领域的重要作用、推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城市间发明专利合作数量衡量城市间创新合作水平,基于网络视角与空间视角,探究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关系呈现向湾区内部集聚的趋势,形成了"佛—穗—莞—深"创新走廊;广州作为创新合作网络的重要城市,承担重要的枢纽功能,具有创新主体多元化、技术多样化程度高的比较优势。因此,广州应依托业已成型的创新合作格局,巩固与利用其在创新合作网络中的枢纽地位,发挥其创新比较优势,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创新增长极。  相似文献   

5.
采用离散动态分析方法,从经济增长与创新活动两个视角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交互关系格局进行实证测度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整体性特征显著,城际联系紧密,城际关系呈现较突出的不对称特征,竞争与互补关系并存,并以分工互补关系略具优势,四大中心城市分工互补关系明显,但对城市群的引擎带动作用的发挥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基于RD支出的城市创新交互关系格局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际创新交互关系的不对称特征突出,呈现出非对称单向互补关系主导模式,四大中心城市协同引领城市群创新发展态势明显,反映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的创新动力支撑格局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6.
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将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完善城市群和城镇体系发展关系,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区域内部空间关系由城市间各类功能联系所构成,包括交通联系、产业关联、贸易联系、竞争与合作、科技创新联系、文化联系等不同形式的功能联系,反映出区域的空间关系,构建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空间格局。区域的中心城市、节点城市、特色城镇,对区域的空间格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6年的OAG计划航班数据,重点分析了全球机场群的空间格局,并以纽约、旧金山、日本湾区为全球城市区域机场群的典型案例,具体分析了三大湾区发展现状。研究发现:除美国和欧洲的英、法、德、意等国外,中国、日本、泰国和巴西等国的机场群数量占有绝对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发展最为成熟的机场群,呈现出多核心的发展模式,机场体系较为完善,但辅助机场潜力善待挖掘。从空间距离来看,世界三大湾区机场群内机场布局更为紧凑,而旅客在粤港澳大湾区机场间流通的时间成本仍旧过高。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主题下,未来应注重打造多功能国际航空门户,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挖掘辅助机场的发展潜力,完善机场等级体系,加快建设高效的地面交通疏散网络。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获取2013年和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夜间灯光数据、LandScan空间数据和POI时空大数据,运用多种空间方法对比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主聚副散”“西多东少”的不平衡发展特征,且逐渐显现为多节点网络化的空间结构。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对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影响力最大,而自然因素的影响力最小。据此,本研究提出建设多节点支撑城市群空间格局、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加强政府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等建议,以期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的网络系统、客流特征及票务政策等发展现状,分析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提出大湾区轨道交通在网络发展、设施衔接、管理机制及票务政策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建议,希望能为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更深层次的一体化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方方  杨智晨  武宇希  陈艾纯 《城市观察》2021,73(3):89-100,117
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深入了解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激发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活力,提升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的联合申请发明数据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网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维视角出发,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创新合作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整体网络密度与联系强度较差,但创新合作的联通性较好,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从子群结构看,创新合作网络尚未出现过度小团体化所造成的信息壁垒,核心—半核心—边缘的层级结构明显;从节点特征看,广州、深圳的中心度和有效规模等指标最高,对其他城市的联结有较强的影响力;地理距离、地理相邻、交通基础设施、科研投入以及母子公司联系对创新合作网络的优化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广州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贸中心对"贸易强国"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详细分析广州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贸中心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珠三角9市进行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竞争力测评,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明晰广州面临的挑战,认为广州需从加强基础发展保障、打好产业创新基础、疏通对外联通渠道三个层次入手,通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品贸易集散中心、服务贸易示范中心、跨境电商联通中心、贸易创新培育中心、贸易服务扩散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中心,推动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贸中心。  相似文献   

12.
高度包容开放是世界一流湾区的共有特征,对外开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粤港澳大湾区能否实现跻身世界一流湾区行列的目标。本文基于贸易开放度、投资开放度等多个维度,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在2010-2015年间的对外开放水平进行了测度,并且与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对外开放水平处于上升通道,而且显著高于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对外开放水平表现出了总体分化、局部趋同的特征。为此,可以通过充分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功能、借助广东自贸区开展制度创新、"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互动以及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水平,为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和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和新动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陈洋  陈艳  熊丽芳 《城市观察》2023,(2):50-64+160
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网络一直以来都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并持续受到诸多约束性与建构性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有三个变量的影响较为显著,分别是自然之力所建立的城镇网络的底层格局、全球分工背景下的产业之力所驱动的城镇群格局、以创新和服务为依托的都市之力所驱动的城市网络格局重塑。其中,自然之力作为结构性慢变量,自身及其所塑造的基础空间形态最难被改变;产业之力作为流动性快变量所促发的层级关系格局呈现快速调整的态势;都市之力作为组织性因变量则同时对前两个变量的因应而不断形成新的城镇网络组织关系。在这个因应过程中,新的地方空间不断创生,并形成新的空间竞合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4.
查婷俊 《城市观察》2021,72(2):21-36
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优势互补机制,对于寻求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产业升级的驱动力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根据测算的产业结构相似指数,对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产业升级进行理论逻辑分析,其次通过对比粤港澳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结构,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利用产业优势互补作为区域内部的产业升级驱动力,最后,利用动态集聚指数的实证分析,具体研究了2009—2019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集聚及其动态变化情况.从实证结果看,尽管各城市和地区的产业集聚情况都经历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但从产业结构相似度的角度看,这些城市和地区之间仍然存在着优势互补的空间,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可以进一步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已经纳为国家发展战略,其所担负的战略使命是对标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湾区,发展成为"一带一路"重要建设枢纽,对世界经济具有主导作用的大湾区。以世界三大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数据为样本,选取湾区经济、人口、土地、资金和人力等指标,采用多变量综合评价方法方式探究湾区整体水平竞争力,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考察粤港澳大湾区内部11个城市之间相关要素的协调发展基础,以探讨大湾区的内部聚合状况,寻求实现兼顾大湾区发展的整体水平以及内部聚合的系统性评价。  相似文献   

16.
粤港澳大湾区所囊括的城市具备强大竞争力,并不意味着它的建设将会畅通无阻。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其他知名湾区成功经验,如纽约湾区效力深远的城市战略规划体系、旧金山湾区卓越的对外科技创新吸引力、东京湾地区成功突破资源贫瘠和土地狭小等掣肘的产业错位布局能力等,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同时,凸显先锋特色城市的"火车头"角色和改善湾区的政策与营商环境,则是加强与国际湾区合作的两个全新着力点。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知名湾区的"借鉴与合作"复合互动模式,也将成为引领"全球城市时代"发展轨迹的活跃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介绍美国及欧洲边缘城市的概念与特征后,以广州南沙为例,探讨南沙在广州发展战略调整下从开发区向边缘城市的转型历程。而与其他开发区导向的边缘城市不同,南沙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逐步从广州的"边缘城市"走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湾区中心"。南沙特殊的区位及产业优势,使其成为粤港澳深化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枢纽,从而促进南沙向粤港澳区域中心的战略提升。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舞台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解读四大湾区的面板数据基础上,比较分析各湾区中主导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的排名,并论述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快速成长阶段的湾区经济体的发展潜力。广州作为湾区城市群的主导者之一,应当结合重大机遇的把握,全面深入地审视和考量广州的全球城市定位。作为粤文化的承载母城,广州应以"粤文化枢纽、全球化高地"为城市战略定位,配合"大广州"空间结构优化,通过"强广佛中心城区"与"强南沙"形成"老广州""新广州"两大发展极核,以粤文化为内核,使广州进入更高的世界城市序列,扩大世界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走向更具竞争力的世界级智慧城市群。  相似文献   

19.
肖胜 《交通与港航》2021,8(5):37-42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香港与内地的跨境交通联系将更加频繁密切.该文通过分析深港跨境交通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深港跨境交通应该加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建设,优化跨境货运交通组织,加强通关政策创新和建立安全管控体系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12月22日,由广州市社科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城市观察》杂志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第五届"城市观察"圆桌会议在广州举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经贸学院院长黄建忠教授,山东大学国际贸易研究所所长范爱军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教授,暨南大学特区与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钟韵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沐教授,深圳大学特区研究中心副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