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归纳总结山地城市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的规划重点,综合用地生态敏感性评价、建设适宜性评价和禁限建要素等分析了如何对规划区空间管制用地进行有效组织、进而制定空间管制用地分区和管制导引,并依托ArcGIS9.3的空间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功能提出了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山地城市空间管制研究方法,以重庆市长寿区城乡总体规划空间管制规划为例,探讨了此方法的实际应用过程及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西南山地城镇面临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要求。基于对西南地区资源环境特征的认识,结合在重庆、贵州等地的规划实践,探讨生态约束下的西南山地城镇规划策略,提出以生态约束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以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布局优化为核心的规划框架,并从用地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生态—产业"、"生态—人口"、"生态—城镇"协同发展,以及生态空间管控和城镇建设布局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基于现有生态本底评价方法仅针对现状、无法定量分析建设行为与建成后生态状况关联度的事实,构建密集建设区生态状况评价方法。该方法可对规划建设方案实施后的生态本底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和预测,逻辑如下:通过对既定空间形态下的典型建成空间进行生态功能评价,获得相应建设模式的生态状况代表性数据,将之赋予同类型规划用地,获得密集建设区的生态本底模拟图。该方法操作的关键有三:一、理清建设管控指标与建成环境空间形态的关系,提炼典型空间形态;二、确立密集建设环境的生态本底评价指标体系;三、构建生态本底评分操作规则。研究以成都为例,基于卫星影像和实地情况,归纳了基于建设分区管控体系的10类典型空间形态;运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生态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层典型抽样调查,评定不同空间形态的生态本底质量状况阈值,并将之赋予各个地块,生成中心城区生态本底状况模拟图。实证表明:该方法能从整体层面判断密集建设区的生态本底状况;也可依托控规模拟规划建设方案的未来生态本底状况发现生态空间构建和建设控制的生态关键,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在一度“园区热”和“房地产热”的影响下,形成了大量的城市闲置土地,浪费了国家的土地资源,违背了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根本方针。深圳是城市建设发展特别快的城市,也是最早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城市,现已响起城市建设用地告急的警报。深圳市规划国土局的一份报告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深圳的城市土地资源越发显得匮乏,不能再盲目扩大土地供应总量,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和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目前深圳城市建设用地已超过470平方公里,是全部规划建设用地760平方公里的67%。他们节约用地…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发展转型中,我国原本粗放的城市规划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当代城市建设需要,国家确立了以城市设计为抓手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方针。针对方法论尚未完善的现状,在总结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从编制体系、过程管控和建成管理三个层面构建了城市设计的精细化管理机制。再以珠海市为例,对城市设计实践情况进行了调查,就其四层级的城市设计编制体系、高标准多角度的过程管控和多模式的建成管理等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综合考虑快速增长的刚性需求、提质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山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条件,是确保西部山地城市健康、快速发展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分析生态敏感性、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及其作用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整合生态敏感性空间约束、生态承载力容量约束的城市空间规划技术方法。以贵阳市花溪区为实证,从规模容量控制、空间格局规划以及管控指引等方面示范了相应的技术方法,明确了其发展规模和空间,并提出了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GIS构建用于空间叠置分析的规划数据库,通过空间叠置分析,探讨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冲突面积及区域差异,为合理用地与保护空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空间叠置法。研究结果: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冲突较为严重,现状建设用地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布局上的差异是冲突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李和平  林涛 《城市》2023,(5):99-104
约束城市扩张、全域全要素管控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目标。城市边缘区承担着城市建成空间和生态空间内外要素、能量的渗透功能,围绕城市边缘区构建稳定的生态格局,是国土空间可持续管控的关键。本文遵循“源地识别-阻面计算-廊道识别”的基本逻辑,尝试采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结合Linkage Mapper工具,建立渗透城镇开发边界内外的生态网络,建立复合城市发展诉求、契合“建成区-边缘区”生态格局的城市国土空间格局,进而提出“结构刚性”与“形式弹性”结合的管控方法。以贵州省习水县为例,对本文的方法进行实证。本文提出基于生态格局构建的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管控路径,可为保障生态安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国土空间可持续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绿色交通规划是生态城市的基础。1990年代中期,德国展开了一系列生态新城项目,以探索绿色、生态与人性化的未来城市模式。本文在对中德两国城市交通安全、交通规划用地与法规框架比较的基础上,以德国慕尼黑里姆会展新城住区为案例,通过对该生态住区的公交系统、非机动交通规划和机动车交通控制与管理等方面的详细分析,总结德国生态住区的绿色交通规划与管理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推进我国建设人性化的生态开放住区,促进城市居民的绿色出行与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魏晓云 《城市》2016,(2):50-54
借鉴先行城市的经验,厦门将轨道交通综合开发规划纳入轨道交通规划体系,在轨道一号线前期规划阶段开展综合开发规划,从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布局优化和交通一体化衔接等多方面对沿线城市综合系统进行优化整合,并在规划管理中进行落实,对综合开发规划编制进行积极有效的尝试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户外公共空间电子显示屏是近年来新兴的媒体传播模式。本文采用鱼骨分析法分析其发展过程和应用现状,归纳出我国公共空间电子显示屏质量管控薄弱、监管过程中职责不明、多主体利益冲突、与城市环境不协调等问题,继而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机制,最终从城市精细化管理视角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公共空间在空间规划改革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承担着关键的作用,我国在过去40年中公共空间的建设得到空前发展,2000年以后有关公共空间的中文研究文献也大幅增长。但在城市设计转型和城市治理精细化的背景下,公共空间规划管理面临着法律依据、规划引导和审查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走访,总结当下国内典型城市在公共空间规划管理方面的创新与尝试,提出"法制化、精细化、协同化"是未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治理能力的关键,并力图提供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街道作为开展城市活动的重要场所空间,其风貌品质会对人的体验产生直接影响。然而,当下城市街道风貌缺乏系统的规划管控。本研究构建了规划语境下的街道风貌规划管控体系,包含上位与相关规划落实、街道风貌管控规划编制、沿街建筑建造(整治)手册引导以及典型街道城市设计四个部分。其中,上位与相关规划内容的落实是街道风貌管控规划的前提和要求,沿街建筑建造(整治)手册为具体街道管控和建造实践提供建筑选型数据,典型街道的城市设计是整套风貌规划管控体系重要的检验途径和优化依据。以云南省镇雄县老城区街道风貌管控规划为例,简述该规划管控体系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4.
特大城市生态控制线管控制度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岱霖 《城市观察》2015,(3):164-169
建立完善的生态控制线制度已然成为我国各大城市的广泛共识。本文以生态控制线管控的先行城市——深圳和武汉为例,总结和反思了两个城市生态控制线管控制度的特点与不足,提出控制线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粗放式的线内建设指引和允许建设项目划分以及生态补偿制度缺位是目前困扰我国城市生态控制线管控的主要问题。广州作为我国第三个即将实施生态控制线管控的特大城市,总结了广州生态控制线的实践探索,建议从创新规划途径和实施保障措施两个方面破解上述难题,以期为我国其他特大城市生态控制线管控提供更多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5.
刘凯华 《城市》2017,(12):54-58
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是对城市管理手段的革新,目前我国城市精细化管理处于起步阶段,规划不科学,法律不完善,监督手段不齐全等问题阻碍着城市管理的革新."多规合一"强调的是盘存收边,避免蔓延式增长,在此背景内进行的城市管理和设计,有助于实现精明增长和精细化管理.笔者从北京精细化管理现状出发,总结国内城市精细化管理存在的不足,分析"多规合一"框架下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城区边缘绿色空间深刻地作用于城市空间结构与生态品质,进而影响绿色低碳建设目标,然而现实中却为规划建设的薄弱环节。文章运用文献梳理与案例研究方法,结合宝鸡南部台塬区规划实践,探讨了绿色低碳背景下城区边缘绿色空间的规划思路:尊重自然过程,提升城区边缘绿色空间内在系统生态功能和外在复合服务功能;利用区位与环境优势,发掘邻近城区正向关联的空间环境与产业经济边缘效应。规划方法展现于相互支撑的三个方面:塑造潜在可能转化城区外缘绿色空间低碳功效的绿色空间结构;构筑减少土地利用过程碳足迹的绿色空间用地布局;综合考量城郊游憩与地方食物供给等绿色产业布局。最后,文章探讨了绿色空间与相关建设用地全覆盖土地利用控制方法与空间设计导引指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广州海珠生态城规划为例,探索了生态城市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从总体规划走向控制规划的实施路径,提出了融入型低碳生态规划指标的概念。融入型低碳生态规划指标针对现行城乡规划层次体系分类构建;按城市管控、建设、运营的阶段特点区分指标控制的阶段性;按规划审批流程确定指标的审批阶段和审批主体。融入型低碳生态规划指标体系应从指标层次、控制形式、实施路径等方面体现与现行规划编制、管理、审批程序的关联性,切实提高指标体系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18.
城市环湖区域环湖道路功能复合,兼具交通、景观、旅游和生态等功能.从环湖道路定位与环湖区域空间开发的互动耦合、环湖区域特色慢行交通衔接和环湖道路街道一体化等方面,提出环湖空间开发与交通规划策略.以成都市天府国际生物城为例,结合实践经验,统筹考虑用地开发、生态、景观、交通等影响因素,对类环湖道路的规划策略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群弟 《城市》2016,(7):45-48
面对土地资源日益紧缺、新增建设用地不足、土地利用冲突严重的严峻形势,存量规划建设成为破解土地发展困境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用地权利主体多、利益难协调、制度制约、政策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存量规划建设存在较大困难。整村统筹是存量规划建设的一个新探索,它以公共利益为切入点,引入市场机制,综合运用规划、土地和资金等手段,促进规划实施,完善城市功能,实现政府与原土地权益主体等多方共赢。笔者以深圳S社区整村统筹作为案例研究,分析土地整备利益博弈的基本流程,为存量用地开发建设提供参考途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城市生态空间正处于剧烈变化中。大量具有生态价值和服务功能的土地不断被侵占,以满足暂时的城市建设需求。但从长远来看,这些生态用地的"消失",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区域生态平衡,给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广州作为华南的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土地利用变化频繁,生态环境的保护面临着巨大压力。因此,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利用监督分类法与综合指数法相综合的复合提取方案对2016年广州生态用地进行空间识别,掌握广州市生态用地存量现状。同时,借助生态风险小区和生态风险等景观指数对广州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广州市生态风险呈现明显的多核圈层结构,由多核心的中心向外部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