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涵盖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的大湾区建设进入加速轨道。韩正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因此,在  相似文献   

2.
正湾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其本质上是开放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和创新能力最大的区域,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良好条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加快形成以内生增长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深化粤港澳三地创新合作和推动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相似文献   

3.
基于继承既有重大规划的精神,同时又要解决大湾区融合所具有的新问题的思路,提出广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双向四维一体"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有"两个向度"和"四个维度"。两个向度是指广州要面向两个客体和任务,即对内面向珠三角其他城市,实现珠三角一体化;对外面向港澳,推进粤港澳深度融合。与其他城市的合作必须要有实际内容支撑,这些内容可分为四个维度,包括产业结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空间布局,以及交通基础设施。"一体"的含义是,由广州做"催化剂""黏合剂"把大湾区整合为一个要素自由流动、政府间紧密合作的发达经济体。  相似文献   

4.
粤港澳大湾区所囊括的城市具备强大竞争力,并不意味着它的建设将会畅通无阻。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其他知名湾区成功经验,如纽约湾区效力深远的城市战略规划体系、旧金山湾区卓越的对外科技创新吸引力、东京湾地区成功突破资源贫瘠和土地狭小等掣肘的产业错位布局能力等,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同时,凸显先锋特色城市的"火车头"角色和改善湾区的政策与营商环境,则是加强与国际湾区合作的两个全新着力点。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知名湾区的"借鉴与合作"复合互动模式,也将成为引领"全球城市时代"发展轨迹的活跃因素。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广州应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发展的重大政策利好,在打造世界级城市的同时构筑岭南文化高地,发挥其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的四个引领作用:一是以文化创意建设引人入胜、活力充沛的岭南文化中心,这是发挥广州引领作用的关键。二是实施跨界融合创新战略,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作中的核心引擎作用,构建大湾区文化产业协作新格局。三是构建国际传播体系,创新人文交流格局,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全球文化中心。四是发挥南沙双重优势,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核心,创建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示范区。  相似文献   

6.
透明、便利、法治的营商环境是湾区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成效决定着粤港澳大湾区能否实现从区域性湾区向国际大湾区跨越和升级。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这一政策背景,系统识别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一流湾区在营商环境上所存在的外部差距,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在营商环境上的内部差距,并综合归纳营商环境建设的国际先进经验,最后从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8年全国"两会"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在此背景下,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支持下,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成功设立,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发展智库的六  相似文献   

8.
赖伟娟 《城市观察》2023,(4):29-37+161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免税经济可以加快吸引海外消费回流、提升国内国际流通效率、促进粤港澳零售融合、集聚高端消费资源,进而推进粤港澳消费市场一体化、助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大湾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提升大湾区“双循环”枢纽能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免税经济具有较好的基础,但仍面临发展业态较为单一、消费限制较多、经营主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发展免税新业态新模式、优化免税商品结构、优化口岸免税店布局、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提升离境退税便利化程度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更好地发挥免税经济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是国际经济版图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承载着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重要使命,成为打破内地与港澳协同治理困境、真正提升民心融合度的重要契机。以环境监察体制为切入点,对粤港澳环境治理中的预防、监督、救济一体化协同机制进行研究,力求破解"一国两制"下跨法系环境协同治理的困境,推动运动式环境监察向规范化督责监察的转变,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环境监察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0.
创新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广州发挥其在创新领域的重要作用、推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城市间发明专利合作数量衡量城市间创新合作水平,基于网络视角与空间视角,探究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关系呈现向湾区内部集聚的趋势,形成了"佛—穗—莞—深"创新走廊;广州作为创新合作网络的重要城市,承担重要的枢纽功能,具有创新主体多元化、技术多样化程度高的比较优势。因此,广州应依托业已成型的创新合作格局,巩固与利用其在创新合作网络中的枢纽地位,发挥其创新比较优势,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创新增长极。  相似文献   

11.
正新时代下,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明确上升为继"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之后的又一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显然,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至少包含两层涵义:其一,作为重要合作平台和载体,助推港澳搭上国家发展快车,加快融入国家发  相似文献   

12.
粤港澳大湾区已被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愿景规划,作为极具经济活力的地域,文化交汇融合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三地文化各有所长,且三地文化合作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等协商、稳步推进为原则,在各方面取得良好进展,并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助推粤港澳文化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传播和发展,是值得当前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湾区形象既是湾区竞争力和软实力的体现,也是促进湾区发展重要的助推力.应用原创开发的湾区形象评估模型,从经济引擎、政府治理、协同发展三个维度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公众感知形象特征进行内涵解析,对性别、教育程度与居住地等基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湾区形象进行群际差异分析.通过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评价与监测的长效机制,针对不同群体制定适宜的湾区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深化湾区协同发展形象的内涵与体制机制创新,挖掘和利用好湾区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文化纽带,重塑公众的粤港澳大湾区身份认同与区域标签,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各方面工作的需要.本研究的贡献在于应用原创量表,对公众视角的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进行了具象解读,为湾区形象塑造与传播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区域协调:现状、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特色是一国两制三区。改革开放近40年来,这种多元体制互补的优势直接推动了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区域协调的棘手课题。具体如跨境交通协调(物流)、跨境人员交流(人流)、跨境信息交流(信息流),以及跨境产业合作、跨境基础设施建设、跨境环境保护、跨境公共安全等等,这些跨境区域协调的课题涉及经济、行政、法律、社会多个层面,涉及粤港澳三地之间、港澳和广东省内各区域各部门之间,不同条块之间的协调,这是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其他大湾区的最大不同,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区域概念背后蕴含的最大潜能所在。为此,本文聚焦粤港澳跨境区域协调的相关问题梳理和实践探索的总结,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区域协调的主要课题、实践进展以及未来创新区域协调的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正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但同时,大湾区也存在着很高的治理规模和治理难度,凸显了跨区域协同治理的重要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应急协调平台,联合制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合作能力,这从国家战略层面对粤港澳大湾区提出了建设更强有力联通机制的跨区域合作要求。  相似文献   

16.
杨莉明  黄莹 《城市观察》2021,74(4):18-31,80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Python网络爬虫抓取了新浪微博平台上大湾区11个城市的政务微博账号于2017年至2020年所发布的、提及粤港澳大湾区的2101条微博,结合扎根理论,运用NVivo 11软件进行分析,提炼出政务微博建构湾区形象所使用的三大框架:硬实力、软实力、城际协同与紧密合作.这三个框架共同建构出粤港澳大湾区硬实力雄厚、交流合作频繁、城际协同发展的区域共同体形象.然而这些框架也存在比较局限、各自为政、表现形式单一的问题,导致湾区形象模糊空洞、不生动、缺乏整合性.通过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为政务新媒体平台如何落实国家政策的宣传、做好区域形象传播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昱  陈俊坤 《城市观察》2017,(6):5-13,24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于对外开放新格局下的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开放性是湾区经济的重要特征,本文构建了湾区经济开放度比较的基本体系,并据此对包括粤港澳湾区在内的四大湾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论认为,粤港澳地区已经形成发展为世界顶级湾区的开放型经济雏形与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但仍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发展应更加强调经济效率、开放均衡性、内部协调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文化立足于深厚的岭南传统文化和区域优势,探讨设计与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策略,有利于推动设计创新与相关产业的整合,引领粤港澳产业升级转型,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通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在设计与产业融合上的现状与趋势,明确了大湾区的定位与作用,结合其地理优势、文化优势、设计人才和产业园区优势,从多方面阐述设计要与文化遗产、博物馆、艺术社区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协同环境治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问题。美国湾区、东京湾区等是发展较为成功的先进国际湾区,东京湾区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生态环境保护历程长期而艰巨。本文通过对先进经验进行借鉴,对大湾区绿色发展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罗雪梅 《公关世界》2022,(16):18-19
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是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重要路径。自国家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后,赣州坚持湾区思维先学,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互联互通先行,加快基础设施“大联通”;对接融入大湾区,推进开放平台共享和开放协作先试,推进全方位领域“大衔接”等,主动对接、全面融入,奋力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取得了初步的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