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凡·高被称为"天才画家",他作品中的"色彩"一直被人所称道.对于凡·高而言,"色彩"是他的标志与个性的体现.从凡·高作品中色彩变化的"节奏性"、色彩构图的"旋律性"以及"交响曲"式的色彩体验三个角度出发,解读 凡·高作品中色彩的音乐性表现.  相似文献   

2.
形象色彩被视为词语的附加义,现有文献对"形象色彩"的研究存在命名缺陷、条件范围偏窄等问题."形象"无法涵盖形象色彩的条件类型,引发形象感的不仅有五种外觉,还有三种内觉和数量,所以用"具象"更为合适;判断形象色彩有无的依据是对事物的共识和词形的具象作用;形象色彩是汉语具象化造词的动机和结果,与方言色彩、历史色彩等其他附加义有本质差别;复合词的形象色彩很复杂,语素的多义性与形象色彩的有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楚美术的色彩取向与色彩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美术色彩观既不同于以正德正色为标准的合"礼"、合"度"的儒家色彩观,也与道家所标举的以黑白素淡为特征,以"虚"、"无"、"空"为旨归的本体论色彩观大相径庭。楚美术色彩观念的形成是春秋战国时期普遍流行的"五色"审美观"楚化"的结果,它对中国传统美术设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于色彩如何生成为色彩美感,中国美学界,尤其是实践美学,多从劳动实践中去探寻答案。色彩美感实是长期的物种进化和人类进化的历史成果。如果承认光波是色彩的原本的物理性质,可以称之为"第一自然性质",那么,人眼所"看见"、所"经验"的色彩已经是"第二自然性质"。这是色彩美和色彩美感赖以产生的最起码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对城市色彩规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色彩混乱、趋同及"千城一面"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城市色彩的特性和功能,阐述了色彩对城市塑造的作用以及如何有序地规划城市色彩,以期对城市色彩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民族服饰色彩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服饰色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本民族文化特色,在现代社会中顺应时代潮流,发展"高情感"的服饰色彩是服装色彩设计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刘剑 《社区》2011,(2):35-36
室内环境的美化与色彩点缀对人体生理和心理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有人认为,居室中美的色彩是空间装饰"健康"的标准,更能激发起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美好追求。当你着力用色彩去塑造居室环境时,务必要抓住以下几条"潜规则"。  相似文献   

8.
选取色彩语言为视角,观照萧红和张爱玲的文学风格,从她们相似的人生、情感经历和文学、美术修养出发,并结合弗洛伊德"替代性满足"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异质同构"理论分析发现两人均选择色彩语言作为主体性印证,并进而形成了各具"悲壮"与"苍凉"特色的含蕴丰富的色彩话语世界.  相似文献   

9.
色彩在诗歌中的"浓淡装扮",并非粉饰而是代"色"立言.各种色彩的运用,所表达的是一种人格化的精神,是诗人情感和意志的反映.透过王小妮诗性的画笔,从她诗歌所呈现出的"黑"、"白"色彩的系列意象中,映照着的是她的精神历程和她素色画卷里丰富的内心.  相似文献   

10.
以户县农民画的设色特点为例,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民间美术色彩的选择特点及文化内涵,运用文献研究和例证相结合,论述民间美术色彩这种文化语言,更直接地使创作者与受众进行直接对话.古人独有的色彩观念,使中国色彩区分于西方的"色调"理论,正是因为中国色彩有自己的调色、赋色法则,才制约着华夏民族的色彩选择,并赋予民间美术色彩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审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审美文化的演变进程中,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美内涵的不同上。在色彩方面,西方的色彩理论体系是以物理学为基础形成的,而中国传统五色观的形成则根源于社会伦理的规范,是一种象征性的"正色"色彩观念,在艺术实践中深受儒家、道家等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两种审美实践标准,体现了等级社会的权力失衡。因此,本文溯本清源,剖析传统色彩观的美学意义,希望对重新认识、传承和发扬传统色彩观的审美价值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服饰色彩的直观感受,围绕着人体包装所产生的视觉反应,认真分析了人在着装情况下对服饰色彩的心理、生理及审美反应,提出在服饰色彩与人体包装问题上,不能简单理解成是"穿衣戴帽、各有所好"的事情,或把"好看"作为唯一的审美原则.并对服饰色彩在人的心理反应、生理反应及审美的反应作了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13.
李贺的诗歌讲究色彩意象的搭配,并素以纷繁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和浓厚的色调称著。多用通感的表现手法,其效果表现在"视觉与感觉"之间的串联和沟通相生。李贺诗歌色彩的运用,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比较显著的应属"意境"的营造、朦胧美和曲折美。  相似文献   

14.
副词"有点(儿)"及其相关句式的语义色彩倾向是不能光看单一句式的,要有系统性观念。多种动因共同影响"有点(儿)"的语义色彩倾向,较为关键的动因有:一是构式的压制作用,中性词语进入"有点(儿)X"句式后,句式主要传递贬义色彩;二是"礼貌原则"的"委婉策略"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近年来红十字会所遭遇的信任危机之中,其"官方色彩"备受争议,由此"去行政化"也成为公众普遍的呼声。长远来看,淡化"官方色彩"是红十字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必由之路,但这并不等于与政府分道扬镳。现阶段,从红十字会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红十字会自身组织特性以及红十字运动的国际惯例来看,红十字会的"官方色彩"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需审慎看待和恰当处理。  相似文献   

16.
凉山彝族色彩象征文化和黔、滇等彝族地区不同,由于受地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保持了自身厚重的文化传统,整体上具有原始的古朴特征,并折射出用色彩描述的原始宇宙观。凉山彝族对赤、黑、黄色彩特别喜爱,赤、黑、黄整体色彩特征是凉山彝族的主体色彩标识。彝族将"三色文化"解释为"赤色为热情;黄色为高贵;黑色为正义"等,但赤、黑、黄三色所内含的历史文化深层象征意义却深厚得多,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相似文献   

17.
对词义色彩的的探究应深入词义内部,对其组成结构做剖析式的描写并找出色彩义所依附的具体形式。在静态的储存状态下,词义内涵的属性值决定其外延范围;在动态的使用状态下,词的色彩义依附于词义典型成员的附加意义上,典型成员的变化可导致词内涵义侧重点的变化并带来其外延成员地位的再调整,进而带来词色彩义的变迁。此外,语言使用者对词义表现内容所持感情态度的变化也是促使色彩义变迁的动因之一。本文以现行有代表性的古代汉语教材为蓝本,择取"爪牙"、"复辟"、"锻炼"为目标词例,对以上说法做了尝试性的分析验证,以期对色彩义的变迁动因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文章探讨了"白、红、黄、绿、黑"这五种基本颜色词在汉外语言中所蕴含的隐喻义差异,并对留学生的汉语色彩词语教学提出建议:首先,应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确定色彩词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其次,利用对比分析原则,有意识地促进学习者文化"正迁移"、减少"负迁移"。遵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先学习共性隐喻,再学习个性隐喻。再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色彩词语进行直观教学,采用"任务教学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最后,引导学生参加文化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色彩文化。  相似文献   

19.
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宗教文化的介入,藏民族对色彩有独到的见解和运用习惯。本文试图从"色彩地理学"的角度,阐述自然环境和宗教文化两方面对藏民族色彩崇拜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及衍生的色彩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在源于禅道"五色令人目盲"的古典美学思想引导下,色彩在中国画发展历史中的被不少画家所轻视;又因为传统中国画以"气韵生动"为重要的审美标准,而水墨所演绎的笔墨情韵更容易体现这种意境美,所以色彩的抒情性更加无法充分展现.其实,就单纯的色相而言,所有的色彩都具有一种客观存在的表情性.在历代直有代表性的工笔花鸟画家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切身感受到色彩的抒情性;在现代工笔花鸟中,色彩的传情达意性则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