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之路,就像是一场跑步比赛,人们在这条路上不停地奔跑着。要想在人生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跑在别人的前面。  相似文献   

2.
首先要做好以下准备:培养锻炼兴趣在从事体育锻炼前,应首先培养锻炼者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是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前提。培养体育锻炼兴趣的方式有很多,如观看体育比赛、与亲朋好友进行体育活动等。有了浓厚的体育锻炼兴趣,就能自觉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从而取得理想的体育锻炼效果。  相似文献   

3.
进行体育锻炼,提高锻炼效果,避免伤病事故,必须遵循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一)循序渐进原则体育锻炼的循序渐进是指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进行。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逐渐地增加运动量。锻炼者要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效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立见成效,只要坚持锻炼,就能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4.
戴瑞吉 《老友》2012,(1):22-22
我与音乐相识,是从幼时聆听父辈的二胡、笛、箫声开始的;喜欢上音乐则是从读师范开始。那是在194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学校举行的文艺晚会上,一位姓邓的女同学演唱《妇女翻身小唱》这首歌曲,它深深地打动了我:那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的旋律,尤其是开头和结尾两个乐段那种忧郁、悲伤和欢快、流畅而又热烈形成对比的旋律。  相似文献   

5.
体育运动的美感表现为质感、馆舍、场地、器具、音乐、图标的直观美;姿态性的、力量性的、悲壮性的、成就性的、矫健性的、武士性的、潇洒性的、创造性的运动美;团队求和谐、临危心不乱、受挫不言败、有功不轻狂、无名心不悔的人文精神美。这值得我们加以珍惜、延续和创造。  相似文献   

6.
《老友》2014,(12)
正幼时的我就喜欢音乐,读师范后更加迷恋音乐。1953年师范毕业前夕,我创作的一首儿童歌曲居然被江西《教育工作》杂志刊登了,从此,我就有了一个音乐梦。从事教育工作后,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我不仅努力学习音乐理论,还坚持歌曲创作,陆续在《赣江新歌》《广播歌选》《长江歌声》等刊物发表过作品,其中有3首还被广播电台播放了;更让我惊喜的是,1956年5月间,县政府派人通知我去参加江西省召开的音乐创作座谈会,由此更坚定了我的音乐梦。  相似文献   

7.
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审视,当代教育的功利主义,使生命的意义被消解;教育与生活的分离,使生命失去了根基;教育者角色的强化,使生命的灵动与创造被泯灭。生命解放之路在于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自由地栖居、创造性地栖居、精神相遇地栖居。  相似文献   

8.
望芝 《新天地》2012,(8):51
当下,拳、剑、球、操、走路、跑步等有氧运动成为中老年人健身体育运动的主要项目。殊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茶余饭后的闲暇时间或看电视时,进行一些诸如搓手、揉脚、踮脚、足跟走路等微运动,与有氧运动的配合相得益彰,对身心健康将有锦上添花的成效。搓手。根据中医经络学说,人体最重要的12条正经中,与手相关的有6条,与穴位相关的有23个,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劳宫、鱼际、少府、神门、合谷5个穴位。搓手时,先双手相对,来回搓动,待发热后换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内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幼儿园教学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幼儿园教学是一种价值负载的活动,以教师和幼儿的生命发展为基础,以关怀人和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是师幼追寻价值、创造价值的生命活动。本文从幼儿园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入手,构建了幼儿园教学的生命价值取向,旨在促使幼儿园教学成为化育生命的场所、滋养生命的殿堂、促进生命成长的乐园。  相似文献   

10.
阳光体育运动对高校的体育教育开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发展思路。本文回顾了学校体育教育历程,分析了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内涵,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清海先生的逝世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但他所创造的哲学与生命内在统一的思想和原则却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这笔财富,集中体现在高清海先生生前所坚持和强调的"为人与治学的内在统一"、"哲学与人的本质统一"和"生命和哲学的相互映照"等观点和学说之中.正是这些观点和学说,构成高清海先生"生命哲学"的思想真谛,同时也成为我们解读高清海先生"哲学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中国许多省市都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活动,以应对青少年出现的严重的生命困顿,如生活中的盲然和人生的无奈,以至陷入了网瘾、斗殴、吸毒、自残、自杀、凶杀等等对生命极不负责、极不尊重的行为之中,断绝了自我宝贵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体制化的生命教育则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国民教育系统的生命教育是从1997年开始,而中国大陆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如上海、辽宁、湖南等)的生命教育约从2004年始,至于云南省提出并实施的"三生教育"则是从2008年8月份启动的。从总体来看,中国生命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也不统一,而各省市自治区在推广实施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当然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本期专栏编发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几篇文章,重点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生命教育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期望引起学术界及教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伍尔夫两部作品《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的对比研究,比较两部作品文本中人物生命空间的异同。基于巴什拉的空间现象学,聚焦房间、门与窗等空间意象,分析两种家宅空间——主体自我表达的生命空间和与他者共在的共通空间,并论证从《达洛维夫人》到《到灯塔去》, 借由与他者的理解,个体发现“我”的失落生命空间与遗失的梦想,意识到彼此相互密切联系的重要性,进而向更具整体性的以“我们”为特征的共同体演进。  相似文献   

14.
“吾”与“我”是先秦文献中重要的第一人称代词,但是二者在不同语境中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庄子“吾丧我”中的“吾”、“我”便具有各自的含义,“吾”为本真之我,“我”为遮蔽本真的现象之我。由于“我”存在有诸多的困境而导致“吾”不能获得自由和显现,因此,庄子通过“坐忘”、“心斋”的修行方法来彰显“吾”的存在,实现人的生命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生命美学是一种靠对生命的体验和直观、直指本心的美学。健美操是表现美的人类活动,它的起源、发展及其自身特点与生命美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健美操的生命美学特征首先体现在蕴含着健康美和形体美的人体美当中;其次,健美操的运动过程也展现着精彩飞扬的生命活力美,具体体现在健美操的动作造型美、节奏韵律美和自由创造美之中。  相似文献   

16.
应运而生的生命美学 ,选取了独特的理论视角 ,从人本身出发 ,从生命活动出发 ,以审美活动作为研究的中心 ,具有原创性、深刻性和当代性的理论品格。作为刚刚诞生的新理论 ,它还显得不够成熟 ,但经过学术的砺炼 ,它的成熟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中国许多省市都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活动,以应对青少年出现的严重的生命困顿,如生活中的盲然和人生的无奈,以至陷入了网瘾、斗殴、吸毒、自残、自杀、凶杀等等对生命极不负责、极不尊重的行为之中,断绝了自我宝贵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体制化的生命教育则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国民教育系统的生命教育是从1997年开始,而中国大陆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如上海、辽宁、湖南等)的生命教育约从2004年始,至于云南省提出并实施的"三生教育"则是从2008年8月份启动的。从总体来看,中国生命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也不统一,而各省市自治区在推广实施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当然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本期专栏编发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几篇文章,重点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生命教育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期望引起学术界及教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生命美学的创始人和领军人潘知常从1991年的《生命美学》到2023年完成的“生命美学三书”(《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走向生命美学》《我审美故我在》),构建起了“情本境界生命论”的美学思想及“审美何谓—审美为何”的研究体系。从他这四部著作(尤其是第三部)的“后记”进入潘知常的学术世界,探寻他由“生命”到“美学”的心路历程,期冀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窥探他生命美学的“奥秘”。  相似文献   

19.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几年来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高校对"阳光体育运动"重视不够;高校体育设施无法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学生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契合问题,等等。文章通过深入分析,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路径选择: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契机,加快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以学生团体为平台,开展多元化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健全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老子的生命观,从道的无物状态、有物状态入手,运用诠释学方法对老子的"复归其根"进行了新的解读。分析认为,生命属于道的有物状态,生命的本原是道,生命的归宿也是道;在此意义上,生命归于道即是"复归其根",亦即生命从道出发,在离道而去的同时,又向道而归,并以生命之"死"的方式完成向道而归。分析结果表明,从"物"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构成生命的"物"由道之外回到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并由道外之物转化为道中之物;但是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为生命寻找死之"无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