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康德的理性主义伦理学体系中,善良意志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一个彻底善良的意志.它的原则表现为定言命令,即道德律;善良意志也是自律意志,只有有意识地尊重道德律的行为,即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义务是贯穿于康德的伦理学体系中的一条主线,一种行为只有是出于义务,以义务为动机,才具有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2.
荀子天人相分而致心性二分,不仅是相分,性甚至是心治的对象,其思想的核心在于以后天的道德积靡养情化性,无论是化解道德世界的冲突,还是解决德得相通的悖论,他始终在道德的实践中探讨与追溯:确证人之为人的善向,更没有回避性中的恶向;确证性中无德,更没有回避人之好德的旨趣;确证知的经验意义,更没有回避知的价值理念。由于荀子继承了孔孟儒家的道义论传统,在道德与自然的冲突中不仅重义,还与黑格尔一样坚持义务的至上性,而且由于天、性、心的自然性,也把对幸福和欲利的追求作为其善恶因果律的应有之义,把化解道德世界冲突、德得悖论的困境寓于伪的道德实践中,并在知识的学习中成就道德理想而培养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3.
人们通过两个基本途径进行道德评判 ,一种是通过事件所产生的结果 ,另一种则是通过得到社会认可的规范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前者称为目的论评判 ,后者称作道义论评判。人类得到的评判之所以如此复杂 ,正是由于这两种标准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冲突。哲学家们常常提出一些道德问题来说明这种冲突 ,例如“电车困境”(trolleydilemma)。在此场景中 ,一辆有轨电车正全速冲向两个卡在轨道中的人 ,而停车已经来不及了。冲突是很明显的。让电车冲出轨道会导致一个人 (司机 )的死亡 ,反之则会导致两个人的死亡。根据目的论评判 ,前一种选择是正确的 ;而根…  相似文献   

4.
"角色"是现代社会普遍的现象,从角色出发分析道德义务就是一种实证方法,这意味着道德义务来自角色的设定.行政伦理所关注的公职人员的道德义务也不例外.公职人员的角色和相应的道德义务都应限制在工作时间内,工作时间外所作的善举、救助行为都属于超义务,可以看做见义勇为.  相似文献   

5.
罗石 《学术交流》2005,2(2):15-20
道德终极标准是各种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解读道德终极标准,道德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调整利益关系,达到利益最大化。这种道德终极标准体现了义利统一的道德价值观,它不仅是评价一切道德行为善恶的根本标准,也是评价一切道德规范优劣的根本标准。道德终极标准具有三种形态:一是在利益冲突时,增加边际效用大的利益;二是在利益不冲突时,不损害一人地增加利益总量;三是无论利益是否冲突,“自我牺牲”的利他行为一般都是善的、道德的。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伦理学中,一些不同进路的理论不约而同地对倾向问题进行了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道德与人的关系。一部分学者认为,人具有某种道德倾向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道德判断,对道德的或是不道德的行为有预先决定的作用。伦理一般主义者与伦理特殊主义者就道德原则合理性问题展开论争,前者认为,道德原则作为道德倾向而存在,后者则彻底否认了道德原则的合理性。一些学者通过自然因果律和道德原则的比较所得出的理论给道德倾向的研究带来了一些重要启示:第一,进行道德的本质倾向和非本质倾向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认识道德的归因;第二,道德倾向作为道德原则的本质这一新的理论观点与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原则理论并不矛盾;第三,道德倾向在道德选择中展示出自主性和自由性的同时,受复杂的外部和内部条件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有利于正确区分不道德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有利于促进人际和谐与人的心理和谐,进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鉴于此,要积极探索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即通过立法,把道德中最低限度的义务法律化,使之产生强制力;通过公正执法和惩治不道德行为,增强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家庭美德意识。同时,党员干部要成为遵纪守法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表率。  相似文献   

8.
道德社会学     
道德社会学是一种专业社会学理论,它研究道德发挥功能的规律和不同社会层次上的道德实践.它的研究客体是个人、集体和其他社会同一性.道德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是认识道德过程的和道德现象的辩证唯物论原则、对待道德生活现象的具体历史方法、阶级方法、系统方法和综合方法.道德社会学研究道德系统的形成及其功能的发挥,道德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进行管理的条件的形成、建立和发展;它详细分析集体和其他社会集团的道德状况的最佳模式,揭示个人、集体和其他社会同一性的道德文化的状况及其完善途径.道德社会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  相似文献   

9.
传统伦理学认为,康德在对行为的道德价值进行判断时,主要依据该行为的准则是否符合道德的最高原则,并且该行为是否是出于义务动机而做出的.这种观点会导致对“有爱好或欲望在场的行为”的道德价值问题的错误判断.当某人出于有效而主要的道德动机,即义务动机而行为时,该行为是可以得到道德辩护的,其行为者在道德上也是合格的.出于义务而行为的行为者不仅具有环境和需要的独立性,也体现着康德的“自由”理念.  相似文献   

10.
论人权的两面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权的两面指的是作为道德权利的一面和作为道德义务的一面。人们在理解人权之概念时,往往只看到其道德权利一面,而极少看到其道德义务一面。其实,作为道德权利的人权表达的是人之为人应该具备的资格和人之尊严的价值,它强调了人权之目的与理想;而作为道德义务的人权则表达了人权实现的手段与工具价值,注重了人权之现实。作为道德权利的人权与作为道德义务的人权,应当是我们在完整理解人权时皆须认真对待的,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神学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以其独特的创见、深刻的思想和卓异的社会活动促成了现代美国基督教伦理学由道德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向。尼布尔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个人道德与群体道德进行了划分,并试图解决二者分异所构筑的现实困境。这一思想主要表现在尼布尔的名著《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一书中,通过对该书的思想内涵进行分析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尼布尔思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涛 《社会》2016,36(6):55-77
针对李猛有关霍布斯自然状态的讨论,本文力图指出,自然状态不仅仅是一个人性冲突状态或法权矛盾状态,而是具有某种积极的道德意涵。这集中在霍布斯的自然权利概念上。正是自然权利,而不是原初缔约环节,构成了霍布斯政治哲学的规范基础。自然权利不完全是一项主观权利,它同时还带有传统客观法权的正当意涵。一方面,每个人的“自然权利”凭借国家权力的存在,成为一种客观意义上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它的“自然性”又意味着它并不是由国家所制造出来的,而是基于人的自然本性本身。人的自然并不是可以任意抟塑的质料,而是有其形式,并被明确界定为一种自然“权利”或正当,参与到政治生活的构建之中,这构成了现代思想不得不去回应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功利论和道义论都是以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对立为基础的.功利主义强调的是个人利益,认为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道义论强调的是整体利益,忽视、甚至扼杀个人利益和个性发展.由此,二者在外在的功利价值和内在的精神价值关系上是对立的,在工具性和目的性关系上也是时立的.功利原则把行为所获得的功利效果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道义原则把行为的道德根据归结为它本身的善及符合一定的准则和规范.因此,功利主义所提出的义务是实质性的;道义论所提出的义务是形式的.功利论是在工具或手段意义上来使用道德的;道义论是在目的意义上谈论道德的.因此,功利论提出的是相对的义务;道义论提出的则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义务.集体主义道德避免了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片面性,实现了时功利论和道义论对立的超越.集体主义道德不同于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功利主义,它不为利己主义行为作道德上的辩护和论证."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集体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道德也不同于以"群体本位主义"为基础的道义论,因为后者是用虚假的集体来压抑、限制个人的自由和发展.集体主义道德实现了外在的功利价值和内在的精神价值的统一,功利原则和道义原则的统一,也体现了道德的工具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道德的未来     
道德的未来如何?这个问题对某些人说来,是感到困惑的,对不少人说来,没有什么意义,对大多数人说来,则是无法回答的。道德究竟是什么?它对于人类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产生什么影响?对于它的未来发展,又能说些什么有用的话呢?我将尽量阐明,道德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东西,道德的性质与影响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它所引起的任何困惑不解,正好说明有种种矛盾的感情和糊涂的见解存在。矛盾的感情和混乱的见解需要澄清,也可能澄清。  相似文献   

15.
关于科学、宗教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人们多是在否定意义上谈到康德。其实,正是在这一关系问题上集中地体现了他道德革命的真实精神:道德不但对科学、宗教是自律的,而且是科学、宗教的基础。           一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集中地讨论了科学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集中讨论了道德问题。《纯粹理性批判》总的精神是崇尚了理性,弘扬了科学、知识,但《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后结论却是要限定科学,为信仰、道德留地盘。究竟如何看待这一似乎矛盾的现象;限定果真就是否定,果真只具有消极意义? 科学、知识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  相似文献   

16.
道德灌输的理性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才明 《唐都学刊》2003,19(4):143-146
灌输既是原则,又是方法,德育既要坚持灌输原则又要坚持科学的灌输方法.道德灌输不可能完成德育的全部任务,它是有限的,因为,德育是教育与自我建构的统一,德性的本质是德行.  相似文献   

17.
环境伦理在"好生活"和"正当行动"问题上遭遇外部反对和内部纷争.从最抽象意义上看,环境伦理在一种理想的冲突中进入人类道德的亲证性实践,它改变了哲学实践的方式.在与"好生活"相关的意义上,它面对"自然主义谬误"之诘难,通过秉持"生态善"的理念,扩展了"道德善"的内涵.在与"正当行动"相关联的意义上,环境伦理受到常规伦理与道德相对论之因扰,它试图改变"道德权利"的用法.一种面向生态实践的环境伦理,虽然在道德生活形式上存在着从一般性话语到具体项目之间的断裂,但不同形式的环境伦理探究共同指向道德和精神的价值轴线,而对它的探问乃是透过环境伦理论争深入到对其道德生活形式之探寻的开始.  相似文献   

18.
白一汐 《唐都学刊》2004,20(5):70-71
道德失范是以过去僵化的计划体制下生成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作为参照系对现今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评判。道德失范似一把双刃剑给社会带来了双重影响。它一方面引起了人们道德意识淡薄和社会行为的无序,另一方面又使人们形成了一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道德理念并因此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道德的本质、人与道德的关系以及人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的阐述,指出道德的本质不是外在于人的,它是围绕人来旋转的,与人同在,道德永远把人看成主体和目的。作者认为,道德作为人的创造,一旦产生,便同人形成了对立统一关系。作为道德的创造者,人当然是主体;但它一经产生并形成道德律令体系后又有相对独立性,以此规范人的行为,人又变成客体。这一现象就掩盖了一些人对道德的本质的认识,仿佛人不是道德的主体和目的,人在道德面前不是自我肯定,而是不断否定,不是自律而只能是他律。古往今来这种把道德本质仅仅归结为规范的认识实际上是理智的迷误。人是道德主体,人的道德最终指向是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于是人就以个性发展为坐标不断地摒弃旧道德,创造新道德。这种道德心理制约着人类道德的进步与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进入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20.
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经济基础方面的改革。它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革。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其变化有无规律性可寻?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本文对此作了大胆的探讨。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一)变革之际,道德人格的悲剧性;(二)道德发展的内在悲剧、道德理性的自觉痛苦;(三)道德结构的复杂性,导致变革中道德选择与判断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