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自我意识概念及其哲学基础,是认识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康德区分了先验自我意识与经验性的自我意识,认为前者是本源性的,是先决条件.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援引了"他者"概念,将"自我"与"他者"统一于自我意识中,这种自我意识的最终归宿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真正赋予自我意识科学内涵的是马克思.马克思批判了康德和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将自我意识转向社会实践、革命活动,上升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高度.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思想,渊源于费希特的自我意识理论以及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并在批判莱布尼茨、康德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生成和发展的。实体即主体思想集中体现在黑格尔的主奴关系的辩证法当中。该思想不仅是马克思实践观点的理论渊源,同时也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头足倒置”的。他把世界历史的形成看作是“绝对精神”基于自身的自由本性并通过自我运动而实现的过程。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扭转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精神与物质(自然与现实的人)、自我意识与人的劳动关系,以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为前提和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其中既坚持了唯物史观所强调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主张,又彰显着历史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4.
饶琳 《学术研究》2023,(11):17-23
马克思与黑格尔都认为伊壁鸠鲁及其同时代哲学代表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的自我意识和自由精神。但是在对伊壁鸠鲁哲学的具体观点上,二者却走向了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立场。黑格尔认为伊壁鸠鲁哲学只停留在感觉认识的层面,是肤浅和琐屑的,他的自我意识观点表现出哲学对现实的逃避;而马克思却认为伊壁鸠鲁哲学达到了概念的高度,其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代表了对总体哲学必然规定性的斗争,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抗。这种差别源自二者在哲学史的阐述中采用了不同的哲学底本,黑格尔的观点源自他的精神现象学,而马克思采用的是黑格尔逻辑学的论证方式。正是哲学上不同的角度形成了马克思与黑格尔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观点差异。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伦理实体的自由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19世纪的早期 ,黑格尔全面、深刻地批判了自由主义。他把种种型态的自由主义都指陈为“抽象观念” ,自然意味着他提出了一种作为规范和标准的“真正的自由”概念。这一“真正的自由” ,黑格尔把它与伦理实体联系起来。伦理实体的自由概念之提出 ,表明黑格尔通过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重建了自由理论 ,而成为近代自由理论的集大成者。自由主义的种种观念 ,成为“真正的自由”概念的要素和环节 ,以新的形式组合于黑格尔的体系之中。一、道德与伦理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说 :“在谈到自由时 ,不应从单一性、单一的自我意识出发 ,而必须单从…  相似文献   

6.
李文睿  周书俊 《东岳论丛》2022,(11):128-133+192
施蒂纳为了论证历史理性发展,抛出了所谓的“八个历史的反思”,试图通过运用黑格尔绝对精神来阐明历史活动的规律性,以此构建自己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唯一者即是所有者”历史范式。针对施蒂纳唯心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给予了坚决的批判和回击,指出施蒂纳对历史的见解无非就是自我意识的臆造,这种“唯一者”不过是黑格尔绝对精神在施蒂纳那里完成了诸精神实体的存在而已——把精神作为基础,然后指出历史是精神本身活动的过程。施蒂纳不仅没有超越黑格尔,而且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神圣化并且庸俗化了。  相似文献   

7.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认为“自然意识”始终无法彻底克服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对立关系,而只有在“无限的”自我意识中,意识才开始克服这个对立,成为自在且自为的存在者,开始向绝对精神回归的历程。而自我意识之所以能够成为“无限的”存在者,在于它真正扬弃了“意识”中包含的“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之间的矛盾,具备了“无限性”特质,成为了概念性的存在者。我们从内在于“意识”概念的“对象性”和“关系性”这两个核心维度出发去澄清“自在”和“自为”的内涵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意识”概念的三个层面。借此,我们才能够重新考察“自我意识”的“无限性”特质的理论内涵,深化对黑格尔意识哲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辩证唯物论的逻辑起点。一、物质范畴的定义黑格尔认为:物的规定性在于它的特性。列宁就是根据物的特性对物质下了经典的定义。他说:“物质是根据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这种客观...  相似文献   

9.
麦克斯·施蒂纳是著名的青年黑格尔派成员,但他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却晦而不明.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到处展现着施蒂纳运用辩证法的痕迹.但他并非简单地重复黑格尔,他的“唯一者”的形象乃是现象学中精神运动达到最后阶段的自我意识的现实化身.就此而言,他促成了黑格尔哲学逻辑的完成,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后的黑格尔主义者”.  相似文献   

10.
对拉康来说 ,黑格尔的关系性自我意识 -主奴辩证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式 ,个人主体不能自我确立 ,它只是在另一个对象化了的他人镜像关系中认同自己的 ,可是 ,拉康的新发现是 ,这种认同却以他者对主体自己的取代而告终。我们知道 ,在黑格尔的这一理论中 ,欲望和劳动是这一取代关系的转换要件。可是 ,作为心理学家的早期拉康在接受黑格尔的这份遗产时却直接抹去了劳动 ,暂时悬置了延迟的欲望。当他用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镜子映射关系取代黑格尔的现实 (劳动 )关系时 ,他获得了一种反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核心———现实自我论的有力武器。在…  相似文献   

11.
段方乐 《理论界》2006,(6):170-171
拉康把精神分析作为自己理论的生长点,通过对黑格尔自我意识建构方式和弗洛伊德无意识欲望理论颠覆性的改造,奠定了自己欲望学说的逻辑基础。伴随着对主体际关系中确立的自我的否定,拉康揭示出作为他者的无意识奴役结果的欲望的本无性,彻底终结了各种传统的欲望理论。  相似文献   

12.
论事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和事分别表征了物质客体的实体方面和属性关系方面,物和事的辩证统一就是“事物完满的‘定义’”:事物是标志物质之存在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形态的实体、属性和关系的具体存在形式,它作为世界的单元或细胞而存在。在确立事物定义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事物与物质的关系,对唯物主义的“物”作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一、概念认识的涵义黑格尔认为,哲学所考察的只是关于事物的本质规定即概念,因此,哲学是一种“概念的认识”,但这种规定并不是由我们任意作出的,也不是我们拿一些外在的范畴套在事物头上,毋宁说认识是事物自己对自己的规定。在认识过程中,事物才建立起自己的存在,深入自己的本质,并获得认识自己的方法。所以,概念的认识有三层涵义:第一,认识过程是认识对象本身形成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哲学不似别的科学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为其对象”,这就是说,并不是先有对象,然后才有认识。相反,认识与对象是同时形成的。认识既…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善,是主客观的统一。显然,他既不在客观世界中寻找美,也不在主观世界中寻找美,而是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关系中认识美的本质。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但他的统一论困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严重缺陷。他没有,也无法界定“统一”的真正含义,这是导致他的美学思想不断被人误解的根源。一、美是主客体的融合美是一种关系,是主客体之间的融合关系。也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灭”①,这就是规定性的超越。规定性,是我们认识美的本质的钥匙。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根迷宫之线…  相似文献   

15.
信仰的对话:辩证法的当代任务和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谁也不会否认 ,辩证法这个哲学术语是与黑格尔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只是通过黑格尔 ,辩证法这个希腊语词才清洗掉了论辩、诡辩的主观色彩 ,获得了思辨真理的必然性和确定性。海德格尔认为西方思想用了两千年的时间才达到“自身中介”的思想 ,① 正是黑格尔用自身中介、自我意识的具体同一性代替了希腊哲学对话结构的他者性、非同一性 ,使辩证法成为了世界自我意识的绝对真理。因此 ,可以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希腊思想的完成 ,同时也是西方辩证法的终结。2 0世纪以来的现代西方哲学大都是从反叛黑格尔开始的 ,甚至可以说拒斥、批判、拆解黑格尔…  相似文献   

16.
<正> 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前的马克思的思想,有一个从黑格尔唯心主义经过费尔巴哈的半截子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演变过程。他的思想起点是黑格尔唯心主义。马克思学生时代,从黑格尔的历史观和《逻辑学》中,接受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他认为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哲学的批判,是精神活动。他把现象世界看成是“自我意识”的外化,认为“感性的自然只是对象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还说“哲学上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实践是一种批判,它在本质上衡量个别存在,从理论上  相似文献   

17.
确定性与真理性,是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中用以揭示和描述理性自我在意识话形态发展中所呈现出的意识矛盾运动变化的内在结构。在此,黑格尔较合理地超越了前人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关系问题上所陷入的困境,将此二者统一于合题真理性之中;进而揭示和设定、阐释出认识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继而达到“实体即主体”的主客对立统一之理性视界的人口处、起点。黑格尔关于确定性与真理性矛盾结构的确立和对两者辩证的矛盾关系的揭示和描述,在他对确定性感性与真理性的论述中较为突出,本文就此着重阐释和分析黑格尔的感性确定性与…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对象性”概念集中体现了他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联系。康德的“对象”概念不同于“客体”,他强调主体在认知领域的建构性,并基于主体性视域破解了主客二分的难题,但却遭遇了认知与实践二元论问题。为了克服康德的二元论,费希特确立起第一性的“自我”,将“对象”背后的主体绝对化;谢林区分了“绝对自我”与“经验自我”,强调“自我意识”对主客体同一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黑格尔提出“对象性”概念,将其作为精神自我演进的基本形式,通过“对象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转变打通理论与实践的疆界。在此影响下,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对象性”思想,包括从主体方面出发的认识论、以对象性活动为基础的生产实践论、关系主义的社会存在论和生存论,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在批判知性真理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从前真理观的"理性颠倒"。黑格尔真理观的前提和基础是精神活动性和精神自我意识,因为精神本性具有活动性,在自己活动的结果中达到精神自我意识,所以真理必然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真理观的基础是人的自然需要和满足人需要的具体实践活动,所以也必然强调真理是个历史过程。但是,马克思的活动主体不是理性、精神,而是现实的人;活动的内容也不是黑格尔的精神外化的自我意识,而是现实的感性物质活动;黑格尔是把实践作为认识的环节,他完成的是一种理论系统化的哲学系统,目的是构建绝对真理体系,而马克思是把真理作为实践的环节,最终完成在一种开放的历史实践活动中,目的是人类的自由解放。因此马克思完成了对黑格尔"理性颠倒"的"实践颠倒"从而实现了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整个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的对象性概念是由意识的内在结构和意识的辩证运动本性的共同作用而产生出来的,它是一个表示以主体为本位的、主体与客体具有本源性伴生关系的概念。其重要意义体现在它是主客体之间沟通的桥梁,主体必须经过对象性环节,才能够真正实现主客体由对立走向统一的目的,因此,一方面它是主体的辩证运动的现实性的保证,另一方面,它会在主体达到绝对认知时被主体所消解,被统摄到主体中去。对象性概念是黑格尔"一切实体都是主体"思想的一个重要注脚,也显示了其辩证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想用获得绝对认知的自我意识完全消除主客对立,则是它的一个重大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