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时期的人口“西进运动”带给湖南的不仅仅是人口数量上的变化无常,更为重要的是对湖南社会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相似文献   

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用来形容目前群众对就业现状是再合适不过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难是一直存在的问题。这个难不仅是体现在人口上,更多的是体现在择业问题之上。  相似文献   

3.
“人口不断迅速地增长”作为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已被彻底否定,但并不意味着承认“人口不断迅速地下降”是社会主义人口规律。我国已跨入世界低生育率、低出生率国家的行列,把“人口不断迅速地下降”作为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将会对今后人口发展与计划生育。作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正确认识低生育率下的人口发展规律,对科学制定今后人口发展策略和人口计划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高邮市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不仅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还较早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低高”到“三低”的历史性转变。但  相似文献   

5.
在人口形势发生重要转折性变化之际, 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重视人口素质, 以 提质 替代 增量, 以 人才 替代 人力, 充分发挥凝结在人口自身的素质要素的作用, 使更多民众更好地享受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享受高品质生活。 长期均衡发展是人口发展的主要目标, 也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口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人口系统内部要素间的依存制约以及人口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适应, 还体现在代际间的传承永续。 年龄结构失衡是当前人口非均衡发展的突出表现, 应聚焦结构失衡, 弥补制约人口均衡发展的短板; 同时充分发挥作为人口结构中坚力量的劳动年龄人口的作用, 通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以及推动人口均衡分布,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助力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乡土中国的人口弱化和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人口优化视角剖析乡土人口发展的弱化及其对农村发展带来的影响,对“无农不稳”给出双重意义的新解读;并尝试对三农问题作出新的诠释.无农不稳的新含义是没有新的农民人口,农业将缺乏人口保障,城市将缺乏农村的保障.农村劳动力的无序、过度转移导致农村的凋敝与衰退;人口萎缩、人口亏损和人口断层的新“三农”问题导致农村人口发展脆弱化.文章同时提出兴农、助农、安农、福农的“四农”主张,以优化农村人口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的人口控制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失业危机和贫困蔓延,使人类社会面临着不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源则是人口规模的持续膨胀,因此“人类对生育的选择将决定世界的未来”已成为全球的共识,我国虽已成功地实现了人口低速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但未达人口最高峰前的惯性膨胀、就业和消费压力及老龄化困惑,不仅加剧着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也给社会稳定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造成了沉重的背负。因而,只有持续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合理人口分布,才能最终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人口流动产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流动产业化”就是用产业化的观点来组织人口流动及其“回程效应”,使当地经济能变“输血”维持为自身“造血”,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流动产业化的模式可归纳为四种:(1)人口流出资金技术流入发展乡镇企业;(2)人口流出资金技术流入促进城镇化;(3)人口流出资金技术流入发展现代农业;(4)人口流出易地发展。人口流动产业化不仅能促进人口流动由盲目向有序的转化,而且也是政府管理职能的一大改革,符合人口流动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一五”计划时期,新中国出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第一次高峰,数量达800万之巨。本文考察了这次人口流动高峰的动因,分析了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并对当时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典型描述。  相似文献   

10.
建国后 ,我国人口再生产先后经历了两次历史性转变。目前 ,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期 ,我国正面临新的“人口革命”。新人口革命的过程更长 ,任务更艰巨 ,面对的人口问题更复杂、多元化。新人口革命是实现“两种生产”的协调统一 ;是实现人口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的统一 ;实现人口数量、素质、生活质量的统一。它呼唤观念的上突破和理论上的创新 ,呼唤对人口发展战略、人口与计划生育的运行机制做出新的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