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绘画的空间表现问题是艺术创造以及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绘画主体在具体的视觉对象与个性化审美心理的基础上运用多重绘画技法实现对"空间事物"的艺术再现.为此,本文对绘画的多重性空间表现的论述,不仅有助于深化空间表现理论的理解,也有益于空间意识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绘画的空间表现问题是艺术创造以及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人的对象化“视界”与心灵“化境”所构筑的双重“空间场”的意义上。以空间为存在方式的绘画艺术就其实质而言是绘画主体对“空间事物”存在方式的意象性把握与美艺性创造,主要表现为绘画主体在具体的视觉对象与个性化审美心理的基础上运用多维绘画技法实现对“空间事物”的艺术展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空间意识,全然不同于西方人的空间感觉,但若以跨文化视角,尝试以西方艺术心理学图式论和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美学观念互证式的阐发,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贡布里希等人的图式论相当圆满地解释了图像艺术风格和历史演变内在心理学规则。它不仅可以说明西方艺术史,同时也可以用来阐述中国古典绘画的空间美学观念。通过对中国绘画中胸中之竹、意在笔先和成竹在胸等传统命题的图式论解释,进而透过中国古典绘画以大观小、以小观大和远三个传统命题所反映的中国绘画的空间图式,不难发现中西美学虽然各有不同的表述,但在一些核心问题上却又殊途同归。可见,借助西方图式说来解释中国的古典绘画空间观,一方面可以说明中国绘画鲜明的特征,另一方面又探究了与其他文化中绘画空间美学相近的图式原理;同时,中国绘画美学独特的空间命题和观念反过来丰富了我们对图式说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一种超越异同比较的美学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4.
绘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之一,绘画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即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绘画艺术,不同的绘画艺术,映射出不同的文化精神,在这里,我们通过对中西绘画的某些比较,旨在探讨绘画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为了读者能比较容易在整体上较完整和系统的领略到中西绘画的文化精神,我们不妨从绘画的最基本的语汇构图、色彩和线条说起:  相似文献   

5.
中西绘画是两大不同的绘画体系,其传统分别形成于以楚绘画为主的战国、两汉时期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这两大绘画体系传统的形成,与不同的文化生态密切相关,并由此生发出不同的造型观念、空间意识和表现方法,所选用的绘画媒介也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17世纪是中国绘画的一个充满异质、多元发展的时期,以董其昌和四僧为代表的17世纪艺术家在绘画空间形式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些临近现代意识的空间营造方式成为现代中国画的画面空间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绘画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既是历史美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为艺术史研究领域提供了空间维度,研究方法是地理学的,具有鲜明的交叉学科特征。它以研究历史时期绘画对环境的认知和表达为主要任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时期中国绘画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过程;历史时期绘画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及其空间关系;历史时期影响绘画对空间差异性的表达。其研究在当下地方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空间意识和意识空间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往信息传播媒体的变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网络媒体实际上是把宇宙自然物理空间意识和人类心理时空以虚拟存在的方式再现、生产并无限扩展。网络虚拟空间极大地开拓了人类的空间意识,其中包括文学的空间意识;网络虚拟空间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能动创造性,也广泛地激发了人们的文学创造欲。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审美方式之一,不仅代表着华夏民族的空间意识与精神空间,从技法和意识上传达的乃是对宇宙自然的无止境感悟与“天人合一”式的永恒探索精神。山水画空间并不是一个纯视觉空间,而是由视觉探寻引向精神体验的空间,亦即通过画境的可行、可望、可居和可游的心理模拟探寻。这种对宇宙人生之道的精神领悟和理想追求,赋予山水画家运动、开放、多维和无限性的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10.
绘画艺术的自我意识,是在摄影的刺激下形成的.绘画与摄影的区别表现在眼、手、心三个方面.摄影提示了绘画不是模仿,而是“有意味的形式”.绘画的“形”不等于“形象”(再现性形象),而毋宁说是“形式”(抽象性形式).绘画线条的意义从笔触中获得肯定,笔触和线条是画家身体活动的结果,因此绘画作品中有一个“看不见的身体”存在.构图是绘画处理中最根本的问题,其与空间互为表里,空间意识表现为画框意识与平面意识.绘画史呈“从形象到空间”的趋势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宗白华先生从中西画法的不同总结出中西空间意识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空间意识与一个民族的宇宙观、哲学观、文化心理的密切关系,显示了其美学深厚的人文关怀与文化关怀。宗先生关于空间意识的比较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2.
意象空间是中国画绘画表现形式的特征之一。由于社会背景、艺术语言环境及教育水平等的不同.古今工笔画在意象空间的表达上有明显的不同,突出地表现于作品题材的选择、文化内涵及审美观等多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文化总是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表现在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创造中。明清时期,市廛向寺观的急剧扩张,寺观对市廛的包容,作为文化娱乐场所的勾栏对市廛与寺观的寄生和依赖,都是我国传统文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反映于地域空间的产物。同时,它也折射出这一历史时期社会转型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4.
博弈论是关于策略、得失、均衡的理论,也是一种方法论.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中西绘画发现,中国绘画擅长表现连续、持久、宏大的空间,而西方绘画擅长表现现实中某一短暂时刻瞬间的空间,其差异源于文化起源、哲学渊源、表现形式等方面,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中西绘画在空间表现上又存在着再现与表现、具象与抽象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角度探讨文化变迁的根源,而忽略了空间的因素。实际上,存在本身对于空间的不同体验,也是引起文化变迁的一个主要因素。前现代性、现代性与后现代的不同文化特质与空间的变迁具有直接关联。在一定意义上,存在、文化、空间三者之间互相纠缠、具有共时性。被塑造出来的空间作为文化的凝固表达,它对于人的生存体验与生存方式具有直接影响。当代无差异的都市空间带给存在本身以焦虑与压迫之感。  相似文献   

16.
秩序与活力既是城市文化空间的本质内蕴,也是建构城市文化空间的两个重要途径。秩序代表城市文化空间的稳定、有序、饱满的动态平衡状态,它展现了基于科学性、有机性层面的价值追求和理想表达;而活力则蕴含着城市空间的文化生命力、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及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性。当代城市文化空间建构面临全球化、现代性及信息化的挑战,只有弥补城市发展缺失的人本主义精神,在人与城市空间互动的深层次的文化实践中才能真正创造稳定有序、鲜明活力的城市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7.
建筑绘画视觉语言是表达空间立体的特殊语言。为我们揭示三维世界建筑绘画首先是个人的、直觉的和表意的绘画艺术形式。建筑绘画语言的产生依赖于对空间的观察体验、思考理解、抽象概括,并最终在透视的指导下引领我们进入真实的三维空间。建筑绘画语言反之也对揭示与表现三维空间起推动作用,它是我们收集信息、加强体验重心与力度、提高分析概括和推理能力、活跃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以此实现其作为交流和传达空间信息的视觉媒介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代园林发展兴盛,文人园林书写将园林体验转化为文本建构的园林审美空间成为文学中的蔚然景观。李白一生游历园林众多,书写的园林诗文营构出富有李白个性色彩的审美空间、精神空间、情谊空间。李白的诗文影响了后世的园林建构实践,在后世的园林题咏中不断被书写,其诗文意境不断被后世的园林绘画、音乐艺术再现续构出新的物质园林空间、文本空间和画本乐本空间,从而形成具有李白烙印的多重艺术空间,藉此可透视、考察李白及其诗文的多维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清理明清小说评点空间叙事理论,提出一线穿是评点家提炼的贯穿小说间架结构的连叙概念。它和书法的一笔书、绘画的一笔画具有同构对应的亲缘关系,表现出空间意识,追求整体连叙的线性运动和贯通的气势。  相似文献   

20.
在《马戏团之夜》中,安吉拉·卡特有意识地把她的小说设置在封闭的空间内,以映射现代人逼仄的表现空间。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事件及其空间关系,把人的残忍和一本正经糅合在一起,把梦幻、荒诞和现实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虚虚实实、可笑又可悲的世界。书中充满了讥讽和嘲弄,揭露了人性的丑陋、残暴、无奈与迷失,从而对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文章从空间体验的表征、权力空间的解构和空间叙事的并置关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阐释《马戏团之夜》带来的省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