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家支制度是彝族最重要的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度,对家族成员的道德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家支道德给予了凉山彝族最丰富的精神营养,拥有许多优秀的道德规范.然而,在现代社会转型期,一些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出现弱化、滑坡等现象,并滋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直接影响了凉山地区和谐社会的建构.对此,彝族家支开始尝试运用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来解决当代彝乡令人困扰的社会问题,以使家支道德在凉山彝乡面对重大困境之际发挥最大功效,传统家支道德吹响了现实突围的号角.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大量的彝药文献考证了彝族两千多年的医药历史,并把它划分为几个历史阶段:彝族母系氏族社会是彝药的启蒙阶段;东汉时期即彝族父系氏族社会是彝药的萌芽阶段;唐朝前后是彝药的形成阶段;明朝前后是彝药发展的黄金时代;清朝前后逐渐走向祖传秘方和自我保健的道路。彝族在同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逐渐摸索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总结和建立了具有彝族特色的医药理论体系,它在祖国医药宝库中占有一定地位,是祖国传统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相似文献   

3.
文体,指文学的体裁、体制或样式.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是表达创作主体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主体在从事文学创作时,为达到既定的写作目的和效用,必然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形式和篇幅、组织结构等,这样,就使文学产生了不同的类别,也就是各具特征的文学体裁.与世界各民族文学开始产生时的情况一样,在彝族古代文学的发展中,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样式.在彝族古代诗学中,诗歌是最主要的、而且几乎是唯一的书面文学体裁类别.这与彝族传统经籍文学的发展态势和彝民族自古以来的诗性精神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诗歌体例成为彝族诗学家们普遍关注、共同探讨的重要论题.在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实乍苦木的《彝诗九体论》、布麦阿钮的《论彝诗体例》等诗论著作中,都对彝族诗歌体裁及其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详尽的分析,形成了他们各自独到的诗歌体裁论说.  相似文献   

4.
《论彝诗体例》是继举奢哲《彝族诗文论》、阿买妮《彝语诗律论》等之后,在贵州毕节地区发现的又一部彝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这部著作较为深刻地总结了彝族古代诗歌的创作实践,系统地阐释了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在彝族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对《论彝诗体例》进行探讨和研究,不仅能使我们掌握打开彝族古代诗歌的一把钥匙,而且还能使我们窥见到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体系的概貌.  相似文献   

5.
罗妞牛 《南方论刊》2013,(6):93-94,58
通过凉山彝族传统文献和民间故事中对蛙的阐释的概述,展现蛙在凉山彝族人们心中由来已久的崇敬;通过凉山彝族生活中的蛙符号的概述,展现蛙符号在彝民族文化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通过凉山彝族现实生活中涉及到蛙的习俗的概述,展现凉山彝族现实生活中体现出对蛙的认识。通过文章的论述,让凉山彝族人们能够了解彝族传统文化对蛙的阐释,了解现实生活中彝族涉及到蛙的习俗文化内涵,传承和发扬彝族的传统文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凉山彝族传统纠纷解决机制曾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在彝区后发、被动的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一方面以其形式上的灵活性在自我调适中更紧密地契合于社会中,也在整个社会价值紊乱、缺失的转型期有恶性流变的趋势,对统一法治建设构成挑战。因此,克服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消极作用,在国家统一法治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法治化归引路径,建立起适合彝区的有效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对于凉山彝区社会秩序的稳固及国家统一法治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彝族宇宙论有很多哲学概念、范畴甚至思想,与汉族儒、道、阴阳家的有着极为相同或相似之处。可以肯定,彝族宇宙论哲学在产生、形成的过程中,曾经很大程度上受到过汉族古典哲学的强烈影响。作者考察了彝族宇宙论产生和形成的时代及其时代背景后认为,彝族宇宙论是汉族宇宙论的“流”;古代彝族对汉族古典哲学的吸收,并非简单、机械地抄袭和模仿,而是根据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习惯对之给予了“彝化”的改造及再创造,彝族宇宙论是源远流长的彝汉文化交流的一个具有多层次民族文化信息的智慧之果,是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断渗透、影响彝族地区的必然结果,也是宋、元、明以来民族大融合以及彝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剧烈变化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哀牢山摩哈苴彝村历史进行考察,认为这里的彝族经历了氏族经济、奴隶制经济、封建领主制经济、封建地主制经济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证明了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发展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般性。考察摩哈苴彝村的经济史,其意义不仅在于认识彝族的经济发展史,而且还在于通过对摩哈苴彝村这个典型的考察,丰富我们对社会经济发展史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彝族古代诗学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轨迹,如果我们以翻译整理者的考证为据,加上对彝族古代诗学论著的整体考察,那么彝族古代诗学殆发轫于魏晋,而盛于唐宋以后,发展于明清之际,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三个彝族诗歌理论繁荣时期.举奢哲的《彝族诗文论》、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布独布举的《纸笔与写作》、布塔厄筹的《论诗的写作》和举娄布佗的《诗歌写作谈》、大体产生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数百年间;实乍苦木的《彝诗九体论》、布麦阿钮的《论彝诗体例》、布阿洪的《彝诗例话》则出现于唐宋时期;佚名的《彝诗史话》、《诗音与诗魂》、《论彝族诗歌》和漏侯布哲的《谈诗说文》和则成书于明清两代.这三个时期的诗学论著所呈现的发展序列表明,彝族古代诗学的基本理论是一脉相承、前后贯通的.诗学先贤举奢哲和阿买妮所开创的诗论方向、诗学主张在后出的诗论著作中都得以承继和发展,并逐步趋于系统化的阐述和综合.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成长与发展,有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的运动与变化,构成了彝族古代经籍诗歌研究的专门学及其学术史.为了陈述上的方便,我们不妨结合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发展源流和历史承续来观照其学术演进的主要特征和学术流变的主要脉络.  相似文献   

10.
许巧云 《天府新论》2013,(4):147-151
从传统性别文化的角度对汉彝英三种语言中的熟语探讨中,我闪发现,三者在对待男女品行的态度、男尊女卑观念等方面高度一致。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同的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又各具特色。在如何看待女性贞节及传宗接代的思想方面,汉彝共性居多,而彝族因为实行转房制,育龄妇女鲜有守寡者。彝族有祖灵崇拜传统,所以深层原因则有不同。在富有动物隐喻特征的熟语方面,汉彝语虽有用例,但数量远不及英语。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哭嫁习俗历史悠久,哭嫁歌是土家族家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土家族文化的奇葩.土家族哭嫁歌内涵丰富,形象地展现了土家族女性的家庭观念.财产意识主要体现在娘家财产处置及夫家财产创造,家庭人际关系主要通过老慈少孝、夫妻和睦及平辈团结等来表现,婚姻态度则主要体现在婚姻的自然与怨怒等方面.研究土家族哭嫁歌的家庭观念在构建土家族和谐家庭与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界在汉族与非汉族交往研究中曾有“涵化即汉化”的倾向,而此观点大有可补正之余地。民国以后,异地汉族迁入位于彝族聚居区的老寨子村。在彝族文化的影响下,其文化产生了“彝化”现象,形成了异于汉文化核心的边缘区。本文以藏彝走廊中金沙江、西溪河并流处的金阳县老寨子村为调查点,回溯了当地汉族的源流,探索了其文化被彝化而形成边缘的过程,据此分析了汉族被彝化的程度、原因等,强调了边缘之为边缘,而非异文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根据对四川凉山地区彝族天文历法进行的调查和有关文献记载,可以借彝族十月太阳历恢复《夏小正》的原貌,即《夏小正》本是十月太阳历,而不是一年为十二个月的阴阳历。彝历和《夏小正》这两个十月太阳历同源于远古羌历,可称“彝夏太阳历”,它证明中华民族具有世界文明史上罕有的、历史悠久的科学历法。  相似文献   

14.
罗江文 《学术探索》2014,(2):124-130
峨山自古就是彝族聚居的地方,传承了众多的彝语地名,体现了峨山彝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随着汉族的迁入,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彝语地名或被借入到汉语,或被汉语地名替换,从彝、汉地名的转换,可以看到民族语言、文化的接触与交融。  相似文献   

15.
葬礼作为一种民族的习俗,包含着极其丰富多采的社会内容。近几年来笔者通过对小凉山彝族社会的实地调查,发现小凉山彝族葬礼就是其社会面貌的一个缩影。为此,本文试图从民族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小凉山彝族葬礼所体现的社会特征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些特征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对待这一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问题。这是通过葬礼分析民族社会的一个初步的尝试,其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彝族火把节的"文本"重构与文化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其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表现出地域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征.在社会变迁的历程中,彝族火把节形成了两个内涵与意义各不相同的节日"文本":在乡间,有一个表征彝族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原生性"文本";随着现代旅游文化向民族地区的挺进,这一"文本"由当地政府"搬演"到城市中,重构出一个新的火把节"文本".这一新"文本"的构建既深刻地表征着文化客体(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中心化漂移",又表征着文化主体(彝族社会)的文化自觉,因而火把节成为了一个极富包容性的符号象征体系.  相似文献   

17.
奢香是明朝初年贵州地区的彝族女性政治家,受明朝封为贵州宣慰使.有记载,洪武闻,明都指挥同知马烨企图激变彝民,以便改土归流,鞭笞奢香.奢香赴京师陈明原委,使明朝惩处马烨,贵州保持土司制度而与明中央政府加强联系.在尽量澄清奢香本事原委的基础上,对14世纪前后贵州作为政治文化外缘区域社会与核心区域的关系进行透视,对明中央政府对于贵州的基本政策、明朝西南封疆大吏的观念倾向与行为方式、奢香代表的彝族女性在其所属社会的角色地位、内地与边疆差异共生格局的历史合理性等加以讨论,可以折射出明初中国内地与外缘区域秩序维系的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18.
徐欣 《重庆社会科学》2006,(10):120-122
我国许多民族中的婚俗中都流行“哭嫁”,土家族的哭嫁活动最为隆重、最典型、影响最大。“哭嫁歌”哭”的缘由,一是对婚姻不美满,悲愤流露,新娘哀叹自己命运之凄惨;二是亲情难舍,自然流露,对父母的依恋、对亲朋好友的依恋、对乡土的依恋自然涌现,有离别之痛;三是习俗约束,处于无奈,作为一种传统的“摆设”,是仪式的需要,也是祈祷祥瑞的象征,所以不哭不行。探析女性在喜庆仪式上的“哭”对于研究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历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世界五大文明古国皆以其精湛的历法著称于世。本文通过对涉及玛雅十八月历等十四本中外书籍的分析和多年对云贵川的彝族十八月太阳历及彝族向天坟等的实地调查相对比后得出,被认为是星外来客之遗迹的玛雅文化在历法、图腾崇拜、读写方式等不少方面与彝族文化有相同之处,然则彝族十八月太阳历的产生时代却先于玛雅历,彝族先进的十月太阳历就是由彝州十八月太阳历衍生而成的。对其探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身体人类学视角为理解凉山彝族毕摩、苏尼的身体实践与文化隐喻提供了新维度。以身体实践为基础,毕摩、苏尼形成了“毕”与“尼”的身体技艺区分。以“毕此”和“尼症”为基础的毕摩、苏尼身体区格与传承制度,是彝族传统社会结构中家支制度、血缘、根骨观念的映射。从苏尼迷狂的身体表征到以“祭”为核心的毕摩理性化身体规范的确立,是彝族原生性宗教由巫到史、由巫到礼的发展史。毕摩、苏尼身体研究取向,为回应彝学研究的理论关切与拓展中国身体人类学研究范式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