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剑桥学派领军人物昆廷·斯金纳的历史语境主义的兴起,一方面来自对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历史方法的继承,具体地说是受到柯林武德、彼得·拉斯莱特、波考克和邓恩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来自对传统思想史研究中哲学研究法和马克思主义研究法以及英国传统历史研究中实证主义方法存在问题的批判。历史语境主义的主要特点有两个:由哲学阐释转向历史解读和由只关注经典文本转向关注经典产生的语境。历史语境主义存在的缺陷主要是方法自身存在缺乏超越性的问题以及方法导致的看不到政治思想连续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尉佩云  郝平 《学术研究》2023,(4):123-130+178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伴随传统历史目的论的衰落与“语言学转向”以来的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的兴起,历史意义与历史理性也逐渐丧失了系统性。历史意义与历史理性在近现代的演变过程中,历史元理性转化为认识论理性,历史意义转换为一种“事后意义”,这些概念在近现代都经历了一个从“实质性”向“范畴性”的转换。正是在这种转换中,史学职业化才得以形成。约恩·吕森作为当代德国重要的史学理论家,他在西方史学理论的总体性语境中,将现代历史经验与认识论理性相结合,以“历史文化”概念为引导,力图重新探讨历史意义和历史理性的当代合法性与思想生命力。从史学理论的未来走向上看,历史意义的“历史文化”转向是一个成功的理论转型。由此,我们能够观测到德国史学理论不同于英美史学理论的解释体系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苏娅 《理论界》2011,(5):67-70
历史语境主义(Historical Contextualism)是当今西方思想史研究,尤其是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主流方法之一。"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斯金纳(Quentin Skinner)在《政治的视界第一卷:关于方法》(Visionsof Politics Volume one:Regarding Method)一书中对传统的历史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历史语境主义方法。这一方法不仅是思想史的方法论研究,而且为哲学史的方法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以该书作为主要文本依据,通过分析斯金纳历史语境主义的理论来源、主要方法及其理论对手,探寻其作为哲学史研究方法所具有的价值及限度所在。  相似文献   

4.
殷杰  王茜 《晋阳学刊》2015,(2):86-90
"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昆廷·斯金纳对传统思想史研究中以文本为中心的方法进行了反思,并在前人思想基础上对"历史语境论"展开研究。他采用历史的方法,对文本产生的具体语境进行复原,视具体的、变化着的"概念"为其研究对象,从语言行动视角对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内涵进行考察,从而达到对文本意涵及作者意图的正确解读。此外,斯金纳用"历史语境论"方法修正了"国家"和"自由"的概念史,作为一种解读文本的方法,它为政治思想史甚至哲学史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5.
走向后现代的文艺学--兼谈当代西方的几本文艺学教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精神是当前的文艺学研究亟需的一种思路.后现代在这里指怀疑和反对作为现代观念的本质主义、历史主义和普遍主义的一种思想状态.对当代中国的文艺学研究来说,尤其是对大学制度化的文艺学研究和教学来说,从根本性的思想反思的角度上提倡后现代的文艺学显得尤其重要.这至少涉及到本质的语境化和多元化、理论的文本化和历史化、理论的批评化、文本的扩张和标准的内向性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后现代文艺学只是一种大概的思路,一种思想或精神状态,一种开放的理论和实践空间,它决不是一种理论体系.提倡后现代的文艺学,有利于改变我们僵化的知识结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6.
历史能是真实的吗?叙述主义、实证主义和"隐喻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海登·怀特和弗兰克·安克斯密特为代表的叙述主义可以被有效地解读为两种类型的实证主义的倒置。首先 ,叙述主义认识论可以被看作是经验主义的一种倒置。其认为叙述起着不含有认知内容的隐喻作用的论点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图像观”知识上的。不仅如此 ,归因于此类叙述的所有非认知观点也依赖于这种知识的图像理论和再现的图像理论。因此被怀特和安克斯密特归因于历史叙述的大部分认识论特征也关系到这种图像理论的问题。再者 ,叙述的解释理论也可以被有效地解读为实证主义覆盖律理论的倒置。在这方面 ,安克斯密特的叙述主义是最基本的 ,因为它在排除叙述主义历史理解中的因果性的同时 ,将叙述和理解的因果模式对立起来。就所涉及的解释理论来说 ,怀特的叙述主义比安克斯密特的更具有混和性 ;不过 ,它也可以被有效地解释为被大量的解释策略所代替的覆盖律理论的一种倒置。怀特和安克斯密特的这两种叙述主义中的大部分鲜明特征都是以这两种实证主义为前提的 ,尤其是他们断言历史叙述只具有隐喻的结构而没有真值。但这些主张很难同历史学家们讨论的事实特征相一致 ;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在“隐喻性”叙述主义的历史叙述和历史研究间尚未出现概念性联系的时候。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文论作为一个跨时空、跨文化的复杂理论系统涵盖了诸多理论形态与思想文本.马恩经典理论文本是"马克思之后"诸多马克思主义文论言说所归依的原典,不同时代、民族、地域所提供的理论解读、重建的张力场,构成不同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干涉语境.从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个案分析看出,政治与美学关系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论元问题的历史形成,受各种现实语境及文本语境的限定,并随社会、时代文化变迁形成各具风貌的思想运行轨道.  相似文献   

8.
赵丽 《理论界》2009,(1):195-196
理性历史制度主义是理性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的"合成物".这一理论主要应用于欧盟内的制度互动研究.它侧重于解释欧盟制度框架内的非正式制度的产生和演变,从而为全面地理解欧盟内的制度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奥克肖特评析了历史哲学的类型,拒斥了史学研究的实证主义,坚持历史知识是由史学家的判断、推论以及重构事件型塑的观念世界,展示为一种独特的经验模式。他认为,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之上的"历史的过去",而非迎合利益集团需要的"实践的过去";两者既不属于相同的话语系统,又对历史真实性秉持相异的态度。至于叙述与解释的关系,他考察了历史解释的类型,倡导一种"叙述即解释"的历史叙事观,这一观点触及了"叙述形式"的论题,呼应了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10.
弥沙  李育红 《北方论丛》2008,46(3):34-38
审美主义是中国当代文艺的主潮,它以审美为文艺的最高价值和本质,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的文艺观.不仅如此,它还将审美主义从一种文学观念提升为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既是我国当代文艺潮流的一种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部分和重要表征.它带来的文艺转型和文化转型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一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对极左文艺思潮的反拨,一是改革开放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制导.这两种历史文化语境深深嵌入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机体,使它表现出巨大的历史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1.
深度解释模式是近十年国内“回到马克思”理论运动所趋向的理论目标之一 ,它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回到马克思》一书为案例 ,从马克思哲学解释和马克思文本、文本逻辑和历史逻辑、文本语境和文本话语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深度解释模式的方法和视角 ,强调这种模式的建设是以马克思文本为基础 ,在当代科学方法论指导下揭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逻辑和马克思所遵循的历史逻辑的过程 ,也是从马克思的理论逻辑历史地进入当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陈茂华 《学术研究》2008,(4):120-124
20世纪的历史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叙事史学,而转变为问题史学,强调的是研究主体对研究对象的解读和分析.它以受众对历史文本进行多维互动的阅读为基础,以能够激发受众理解当下的生活为主要目的.就历史研究主体而言,"理解"实质上是他或她对现实生活的某种关怀方式,研究行为则是主体参与社会实践的具体方式.美国二战后最著名的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对反智主义的探源、梳理和分析,就是建立在对50年代美国社会生活的深度思考基础之上的,并较好地处理了现实关怀与史学学术性根本原则一真实性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历史解释模式与社会历史理论、史学范式、史学理论等概念意义相近又不完全相同;既紧密联系又有细微差别.所谓"历史解释模式"是指最一般的对历史的理解范式和解释框架,主要包括历史观和方法论.从哲学视角看,历史解释模式总体上可分为"宏观历史解释模式"、"微观历史解释模式"和文化哲学的历史解释模式.所谓宏观历史解释模式是指从社会历史宏观领域着眼,注重历史的"大结构、大过程、大比较",从人类活动的宏观领域去把握和解释历史,一般围绕历史的性质、有无规律、决定因素-动力系统、进步路线图等领域展开.  相似文献   

14.
从新制度主义看历史制度主义及其基本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制度主义是作为对传统制度研究的继承以及对“行为主义革命”的反动而出现的一种政治学研究范式 ,历史制度主义是这种范式中的一个研究派别 ,它以新制度主义的基本思路对历史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 ,从各国历史发展和比较的过程中去探求制度变迁的不同过程 ,寻求在稳定的制度安排下政策变化的根源 ,以及政治制度与政治观念的互动作用 ,以解释在特定制度局限下观念变革如何能导致政策变化。作为一个派别 ,历史制度主义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因而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学研究也有独特的贡献 ;当然 ,历史制度主义也存在一些基本的理论缺陷 ,主要表现在分析问题过程中的滞后性 ,在预测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逻辑上的“事后描述”以及“观念”解释的模糊性上  相似文献   

15.
张旭鹏 《北方论丛》2020,(1):114-121
历史时间是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旨在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种时间向度的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历史意识的变化。费尔南·布罗代尔的“三时段”理论首先将时间问题引到历史研究中。莱因哈特·科塞勒克借助“经验空间”和“期待视域”两个概念,考察了过去与现在的分离,以及过去与未来的关系。弗朗索瓦·阿尔托格发展了科塞勒克的历史时间理论,用历史性体制的演变去展示时间经验的变化,剖析了当下主义的特点与弊端。当前,人们既要超越当下主义,也要避免重新回到过去。人们应做的是,重建以未来为导向的历史意识,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种时间向度之间达成平衡。  相似文献   

16.
历史包含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作为文本的历史叙事或历史话语两层不同的含义.海登·怀特用现代文学理论研究文本层面的历史.他指出历史学家使用情节设置、形式论证和意识形态蕴涵三种解释策略以及四种转义性语言进行历史修撰,历史文本因此不再是客观地再现或叙述历史事件,而具有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叙事性、诗歌性和意识形态维度.因之,历史话语带有了一切语言构造物的虚构性.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15,(9)
影视史学是近年来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的兴起和发展代表了传统历史研究向大众史学的下移与互融。本文以影视史学为中心,探讨其与传统历史学研究、心理史学以及大众史学的关系。通过对影视史学中的历史叙事与语境重构分析,作者认为影视史学是叙述史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史学走向大众化的重要实践。严肃的并符合史实的影视史学作品,对于历史学的发展与传播,有着较大的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法典是典型的书面语,法典不同于词典,法典是语境中的文本.法典建构,是兼顾了法典理解和法典适用的修辞行为.语境是法典建构的重要动因.如果我们把文本语境分为宏观语境、中观语境、微观语境,则篇章语境为宏观语境,段落语境为中观语境,句子语境为微观语境.只有着眼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才能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构和理解法典.建构法典时,充分考虑语境的功用,有助于法典的缜密和完善,理解法典时,有意识地关注语境,有利于法典的适用.  相似文献   

19.
彭刚 《学术研究》2012,(12):85-92,160
在史学实践的范围内,历史理性可以理解为人们在把握过去时的精神结构和智力装备,历史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对于人事变易无常的意识、对于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异同的敏锐感受、健全的历史观、开放而自我克制的历史想象力、微观研究与宏观视野的结合,都是历史感在史家史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分析学派的和叙事主义的史学理论都未能将历史感纳入自身的研究焦点。史学理论的当前转向为历史理性和历史感得到更为清晰的理论阐发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0.
向燕南 《学术研究》2008,(3):101-105
后现代史学理论的提出,除了外在因素外,同时亦有时历史认识论不断追问的逻辑必然.后现代主义不仅试图重新考虑人们对于历史演变的认识和解释,重要的是它更想让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历史的认识和历史知识的形成,认识历史学家的工作性质和局限性等问题.后现代这一理论指向的提出,最具启示意义的应是以研究历史的文本重构或历史编纂,探讨历史认识及其演进为核心内容的史学史学科.在后现代的理论视域下所呈现的新的问题意识,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史学史的同时,也为我们史学史的重写带来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