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马克思在哲学、政治经济学两层意义上看待生产,他的艺术生产理论也是在两层意义上提出的.但还带有浪漫主义和资本主义批判的背景,由此形成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三重内涵,即:物质生产制约下的精神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一种生产;自由的精神生产.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的两层意义在本雅明、布莱希特、阿尔都塞、马歇雷、伊格尔顿等人那里得到了发展,但又受到鲍德里亚等人的挑战.因此,恰当地厘定马克思说法的多重内涵与语境,有助于认识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雅明对视觉文化的思考中最重要的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讨论视觉技术变革对艺术的影响.以(机械)复制技术为代表的视觉技术成为视觉文化来临的技术支撑,大众传媒技术已深刻影响到艺术(文学)写作技巧,作家也由此而成为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在机械复制技术主导之下,艺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是传统艺术的新变,另一方面则是新艺术样式的出现(全景艺术),并由此引发整个艺术生产机制的变革.更为重要的是,本雅明将自己与超现实主义息息相通的艺术气质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意象的辩证法”的理论运思方式,将拱廊视为资本主义的纪念碑/废墟便是其最为经典的辩证意象.  相似文献   

3.
布迪厄提出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文化处于一个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得以发展.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文化不仅不同于其他群体,而且消费文化的再生产又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因而,对大学生消费文化再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就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以文化再生产理论为视角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再生产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雅明以机械复制和艺术生产为核心的大众文化理论奠定了他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独特地位 ,同时也构成了当代后现代语境中的一道景观。其大众文化的核心在于肯定技术的破坏和颠覆功能 ,这就要求我们正视伴随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大众文化 ,同时启示我们当下的文化研究应该在融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媒作为中国当代社会最重要的文化生产场,与中国当代艺术构成形态复杂的互文关系。其视觉形象生产过程在微观、中观及宏观三个层面,则呈现出视觉性、技术性、日常性、跨界性、地方性、制度性以及跨文化、跨区域等多重特征。大众传媒的视觉形象生产因此不仅成为理解当代社会转型的重要问题之一,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艺术生产当代性的一个特定视角。  相似文献   

6.
艺术生产理论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是在我国,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这一极具创见性的理论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艺术生产论最重要的意义是,它使文学艺术从神圣的形而上的王国回到了"劳动创造美"的现实世界.它使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天然鸿沟不再难以跨越.艺术生产论克服和纠正了单纯从意识形态论的维度研究文艺的片面性,从实践的层面研究和理解文艺问题,这对我们认识和解决当前市场语境下的文艺的生存和发展所面对的种种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中,技术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地位.本雅明认为,技术发展导致艺术生产、接受方式的变化,使得艺术的存在形式和价值结构随之发生演变,从而改变了艺术与大众的关系,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并使作者和欣赏者成为"合作者",因此发挥了技术的"进步"作用.尽管这一观点受到阿多尔诺等人的批判,但是,对于当前的艺术和大众文化研究,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对先锋派的理论批评中,本雅明把马克思主义和感官知觉联系起来,发展出一种具有独特先锋意义的“艺术的政治化”批评模型.本雅明肯定了先锋派的形式革新及其颠覆资产阶级文化霸权的力量,但是他认为先锋派未能摆脱静观大众的生产,因此如何摆脱静观大众的生产、如何积聚集体的革命能量成为本雅明先锋派理论批评的主题.本雅明提出艺术家在现代文化生产中必须努力革新媒介形式和技巧,以消除艺术家和无产者大众之间的界限.他试图说明艺术家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如何定位自身实际成为艺术政治化的关键问题.本雅明强调现代技术不仅改变了艺术的媒介形式,而且改变了无产者大众的感知,因此艺术的政治化意味着艺术必须满足大众感知的需要,改变大众的感知和接受态度,从而生产出革命的大众.  相似文献   

9.
艺术生产理论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是在我国 ,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 ,这一极具创见性的理论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艺术生产论最重要的意义是 ,它使文学艺术从神圣的形而上的王国回到了“劳动创造美”的现实世界。它使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天然鸿沟不再难以跨越。艺术生产论克服和纠正了单纯从意识形态论的维度研究文艺的片面性 ,从实践的层面研究和理解文艺问题 ,这对我们认识和解决当前市场语境下的文艺的生存和发展所面对的种种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当代美学的发展中,美学提问从"艺术是什么"向"某物为何是艺术品"的转变是一个重要事件,因为这意味着传统的"艺术品本体论"向"艺术品资格"问题的转向.随着"艺术品资格"问题的提出,西方当代美学转而开始关注艺术品与其具体文化语境的关系,这便是诺埃尔·卡罗尔、斯蒂芬·戴维斯等人所称的"语境论"转向,西方当代美学对作者"意图"及"历史叙事"等的兴趣都与这一转向关系密切.而阿瑟·丹托的艺术界理论和乔治·迪基的艺术体制理论在这一转变中则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当下,艺术创造作为概念,俨然已被文化创意所替代。其原因主要有三:现代技术的革新、审美经济的勃兴和艺术自身发展对"美的艺术"观念的打破。在艺术创造向文化创意转化的过程中,对艺术创造形成内在规定性的美的神圣性并未得到有效延续,从而使艺术审美中潜藏的审美悖论凸显出来:艺术是呈现真理、引导本真生存还是创造"美丽学"之"美";艺术的价值取向是注重审美价值还是追逐经济价值;艺术审美活动对人的主体性是审美超越与还原,还是审美满足与强化。由此,艺术创造转化客观上带来了现实感性的充盈,同时也造成文化垃圾的充斥。这两者无论在审美实践层面,还是在美学理论层面,都引发了诸多问题。在20世纪早期,西方诸多理论家已对此关注并深入反思,尤以海德格尔、本雅明为代表。虽然两人理论的基础、进路等存在着根本性差异,却从不同维度对当下如何突破艺术创造转化所造成的理论困境提供了启示。这种启示在于,重树美的神圣性对艺术创造及文化创意的内在规约,实现美从认识性对象到生存方式的转换,促成美学学科由认识论美学向生存论美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12.
在中西艺术的比较研究中,视觉形式/空间意识的差异常被视为艺术特征差异的基础,由此展开的分析能够方便地沟通形式特征与文化内涵,却有可能隐含一种以透视为范型的视觉中心主义。巫鸿等学者立足于图像理论的当代发展,对透视范式展开了一系列挑战与修正,不仅拓展了视觉分析的时间向度,也有助于应对跨文化语境下的诸多美学难题。重构中西艺术比较的视觉逻辑,需要打造新的核心隐喻,这不是为静态的比较寻找新的概念工具,而是介入跨文化言说的现场,促成同与异、内与外、古与今更为生动的辩证。  相似文献   

13.
文化研究的学者率先建构了本雅明和阿多诺在大众文化上二元对立的观点.他们认为二者在三个方面有较大分歧:其一,本雅明看到了大众文化中所蕴含的公众反抗的积极潜能,但阿多诺则完全无视这一点.其二,本雅明看到了媒介技术积极的向面而阿多诺则不承认这一点,后者是典型的技术决定论者和悲观论者.其三,本雅明的政治立场更接近布莱希特而非阿多诺,前者倡导艺术的政治化来反对法西斯的政治美学化,而后者则认为必须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否则艺术将无法摆脱政治宣传的下场.然而,回到历史的语境,这三个论点都站不住脚.相反,多个证据表明,本雅明是文化工业理论的开创者,阿多诺等学者只是在不断地顺着本雅明的思路拓展这一理论.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阴暗基调,只是因为对纳粹和反犹的过度敏感,导致其夸大了进步主义时代之后美国的大众社会与文化的极权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艺术生产中出现兼具艺术创作和艺术中介性质的新艺术实践。这一现象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身份在文化交流中被建构的特征有极大关系。以"长征计划"艺术项目和"长征空间"画廊交织在一起进行当代艺术创作和运作为例,民族身份建构过程凸显出三个理论焦点:首先,从当代艺术的文化视域见出从艺术创作到艺术生产理论讨论范围的转向;其次,通过把当下文化生活与中国革命史并置来建构当代艺术中的民族身份,这种对社会发展史进行反思的宏观视野为原本西方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史所缺乏;第三,民族身份建构过程中弱势文化身份的转化反映出文化交流的现实性和幻象性双重性质。对这三方面的反思结论是尽管这一交流过程以文化妥协为前提,但它带来平等交流的希望,具备文化对话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卢衍鹏 《东岳论丛》2019,40(11):32-37
马克思"艺术生产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指明了艺术批评的生产属性,这是艺术批评生产属性的逻辑起点。沿着马克思的思路,西方艺术批评生产理论史涵盖了艺术技巧、艺术生产过程、艺术生产方式、艺术生产关系等艺术批评的各个环节。中国艺术批评理论建构要以马克思生产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艺术生产经验,解决学科本位问题,把握艺术批评的主体立场和价值取向,创新艺术批评的阐释模式和话语系统,增强艺术批评实践性和生产性,形成开放、独立的艺术批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6.
对艺术的理解离不开它特定的文化与思想语境.对艺术语境化的理解也使得重提“什么是艺术”之问成为必须.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给艺术的定义和分类提出了挑战,一个崭新的概念——“类艺术”应运而生.作为新近出现的艺术术语,“类艺术”与人文学密切相关.价值是人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事关人类利益.面对价值,人文学采取的方式是分析研究,而艺术则是揭示价值.艺术人文学认为,一件艺术品包含四个紧密结合的维度,即FPCS模式:艺术形式、观者介入、内容和主题,没有揭示某种价值,形式与内容没有合一的艺术品就是“类艺术”.“类艺术”概念的出现进一步落实了艺术人文学,凸显了价值在艺术活动中的核心地位.无疑,基于价值的艺术人文学对剖析当代文艺和“中国艺术人文学”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艺术生产论是21世纪以来文艺学学科取得了较大突破的问题域.艺术本体论、市场论、媒介论是其获得较多成果的几个方面.学者借用消费理论、空间生产理论等新兴理论为唯物主义艺术本体论开辟了新的解释路径,对于市场机制与艺术活动的整体性关系、媒介生产与艺术活动的关系也做出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在化用西方学术界生产理论的深度、把握研究对象特别是大众文艺现象的准确性等方面,学界则还有较大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文化问题的大讨论中,马克思的文化发生、文化动力、文化发展思想被反复引用和申说,而文化结构思想置于一种被忽视甚至被忘却的状态。从马克思的文本理论与实践来看,马克思通过批判"从天国降到人间"的唯心主义文化结构思想,建立了"从人间升到天国"的唯物主义文化结构学理式,实现了文化史观的革命性变革。因此,关切文化结构是不可忽视的马克思运思传统。马克思文化结构思想主要包括文化要素构成论、文化合力结构论和文化结构功能论。从其内在语境和时代语境视角来看,这种文化结构思想体现了科学性、批判性和人本性特质。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实践马克思的文化结构思想,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及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基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相关论述,结合当代文化产业兴起的现实背景和时代特色,可以重新认识和理解"艺术生产"的精神实质,并深化这一理论.应深度挖掘文化产业和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的特殊关系,把握文化产业的四种角力,即文化凝聚力、文化软实力、文化生产力和文化创造力,来探索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思路和原则.  相似文献   

20.
黄春燕 《学术研究》2005,(7):116-119
本雅明以别具一格的文化批评方法实践批评家的"谋略".对艺术界的深刻洞察总是使其能够在词汇中接续与社会历史的内在关联,词汇的阐释抗拒了体系的构建,这种方法体现出一种怀疑知识而追寻真理的态度.诸如灵韵、震惊、寓言等被印上本雅明独特标记的词汇,在人们不断接近真理的路途中具有了意义.这启发我们在词汇中开辟具有独特性的文化空间,以词汇连接起日益遥远的文化传统.本雅明将艺术置于世界这一文本中进行观照,又在对艺术现实的审视中探究大众的命运,希望大众在古典艺术品灵韵消散的欢歌中释放革命的力量,却又在对灵韵的追恋中悲悯大众经验的贫乏.他将城市生活凝结在有关巴黎拱廊街研究的意象交错中,而这些意象又在日常生活理论中延续了艺术与大众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