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茂华 《城市》2011,(11):6-9
新时期,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态势发生了诸多变化。2010年10月,河北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环首都经济圈”战略。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在国家规划层面首次提出“首都经济圈”。为此,笔者跟踪分析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最新动态,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由于人口及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北京城市建设开始东拓南扩,随之兴起产业转移。廊坊处于京津长廊中间位置,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廊坊市应认真分析并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进而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3.
张明龙 《城市》2012,(11):25-29
产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与产业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地区通过技术创新,不断产生和吸引着新兴产业,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使自己能够维持长久的繁荣局面。而落后地区要想实现赶超目标,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培育当地产业成长和承接外地产业转移,形成区域产业集聚,增强自身的能量积累功能。因此,我国各地都很重视运用产业政策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政策通常指政府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产业配置进行干预而实行  相似文献   

4.
《城市》2010,(11):79-79
11月11日,河北省在京召开"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编制座谈会",启动环首都经济圈规划方案的意见征集。按照河北省公布的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涿州、涞水等13个县(市、区)由于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划人环首都经济圈规划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罗问  李南菲 《城市》2010,(10):65-68
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产业转移按照划分标准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转移主体的性质、转移的内在机理的差别,区域产业转移划分为市场扩展型与成本节约型;根据转移的客体差别,产业转移可以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  相似文献   

6.
白淑军  肖少英  王靖 《城市》2013,(4):33-36
一、问题的提出区域一体化是目前区域发展的重要取向,以地缘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为主要依托,以发挥区域整合优势为基本目标,谋求区域内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关联性和带动性极强的产业,近年来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得  相似文献   

7.
张岩  张人广 《城市》2008,(8):11-14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实现合作共赢。作为东北亚地区三个最大的经济体,中、日、韩三国近年来广泛地开展了经贸合作与技术交流.实现了共同发展。山东省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地处环黄渤海经济圈三极之一。拥有与日、韩进行经贸合作的天然地缘优势。  相似文献   

8.
笔者基于我国十大城市群2009年—201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全面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方法 ,实证分析城市群产业集聚变动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第二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为负,第三产业集聚及其与第二产业的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为正。将城市群按区位进行划分后研究发现,北方城市群和南方城市群第二产业集聚均不再具有发展优势;南方城市群第三产业集聚及其与第二产业的协同集聚能够显著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北方城市群的集聚效应不明显。基于此,各城市群应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相关产业,在实现城市群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韧性。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潜在供给相对滞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有明显的优势,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大作用。政府要提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平台,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强化文创融入实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强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充分发挥产业发展潜力,不断深化相关改革,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湖北长江经济带住于中国中部,是连接东中西部的枢纽,在自然地理条件和区域经济上具有良好基础。不过其产业发展中却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缺乏主导产业等诸多问题。为了优化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唯有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原则,接受有差别的产业转移,加快技术创新。选取优势主导产业才能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董顺擘 《城市》2015,(5):27-29
我国对首都圈建设的重视为天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天津作为北京首都圈的门户城市与东京首都圈的门户城市横滨、首尔首都圈的门户城市仁川在地理位置上近似、在首都圈发展中的作用大体相似。笔者通过分析横滨、仁川在日、韩首都圈发展中在吸引首都产业转移、发挥区位与港口优势两个方面的经验,为天津在首都圈发展中如何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打造国际航运核心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梁军  张晓梅 《职业》2011,(27):116-120
当前,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北京瞄准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按照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13.
张长 《城市》2016,(8):26-33
自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成为学术界的焦点话题,也产生了诸多分歧与争论,溯其根源,就是“非首都功能”这一概念的科学性值得深思,同时需要对其提法以及概念内涵进行重新界定。笔者认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必须要以“首都功能”实现和城市正常运转作为前提条件,应将疏解的重点区域定义在实体地域空间,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所涉及的四种需要疏解的产业类型对于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并不具备主导能力,因而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非首都功能”,为了表述更加准确,应缩小疏解范围使疏解范围更加集中,即将提法改称为疏解北京部分“非首都功能”。同时,必须意识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的“逆市场调节”行为,因而不能过度依赖行政手段,而应以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为主。此外,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结合,实现高水平协同,而非低水平趋同,下大力气增强周边区域的承载力和竞争力,搭建城市群内部产业支撑平台,缩小与北京之间的社会、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4.
卢卫 《城市》2014,(9):8-10
正京津冀一体化的本质是协同发展,核心是增强京津互动。区域一体化的具体目标,一要优化首都功能布局,二要扶持河北省稳定发展,三要坚持天津既有的发展定位,整体提升首都经济圈的经济、社会、环境质量。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要求我们以协同发展为出发点,在更大的区域发展空间重新审视和深刻把握天津的发展优势,依据国家顶层设计,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借鉴欧美休闲体育和产业集群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长三角"区域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在区域经济背景下有效配置各种要素资源的基础上,寻求和培育休闲体育产业新的发展契机和路径,优化休闲体育产业的结构与格局,加速提升长三角休闲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长三角休闲体育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与北京农业方面的合作是首要的战略选择。在分析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农业产业化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优势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动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加强超大城市的城市病治理,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北京为例,北京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持续加大,交通道路、污水处理、能源生产等领域建设能力不断提升,但首都人口密度过大,基础设施承载压力大,地铁覆盖面不够,污水处理缺口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问题需要系统性治理。加强北京超大城市病的治理,需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指导,加强首都城市圈基础设施均衡化、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加大轨道交通设施建设密度和覆盖面,构建首都水生态圈,开发低碳新能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周边区域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为疏解非核心功能和产业转移、人口外迁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刘立  胡垚 《城市观察》2013,26(4):72-80,92
本文对经济、资源和环境数据进行了区域统计分析和区位商计算,指出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悬殊、资源环境优劣各异、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是广东省实施"双转移"、"双提升"战略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双转移"和"双提升"相互促进、提升珠三角经济地位、优化产业布局和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效应,最后提出了实施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邝惠贞  刘力 《城市观察》2011,(4):156-165
以河源市为例,深入分析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结构的影响,以激发产业转移的积极效应,促进河源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缩小广东区域经济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高铁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结构的优化。加速了区域之间的产业迁移,促进了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