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分析生态经济学理论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人口、生产和消费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框架。研究重点主要是在短期内从生产的角度进行生态补偿研究,而长期必须从消费偏好的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该借鉴条件价值法、生态足迹和物质流会计、新制度经济学等方法。这样才能使生态经济学走出乌托邦式的哲学范式,接近公众从而找到其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2.
消费的一项系统论分析——兼论建立消费生态学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不是一种孤立的、单一的行为。消费作为经济活动四个环节中的一环,它是一种经济性行为;同时,消费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也是一种社会性、生态性的行为。因此,必须从经济、社会、生态不同的角度来系统地研究消费,由此而产生消费经济学、消费社会学、消费生态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个人信贷购房所形成的消费群体("负资产者")的消费行为作为分析对象,归纳了"负资产者"的形成及其特征和其消费行为对个人经济及宏观经济的影响。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消费需求替代、市场均衡等理论角度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并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理性消费的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4.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统一。政治经济学虽然也应从规范和实证统一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再生产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一般运行机制,但是,由于它偏重于从规范的角度研究生产关系的一般发展规律,因此,对再生产过程各个阶段的运行机制的实证研究就存在很大局限性。部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虽然也涉及再生产过程有关环节的运行机制,但由于它们偏重于组织管理方面,并受部门范围的限制,因而也不能从总体上全面反映再生产过程有关环节的运行机制。因此,在政治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之间建立专门研究再生产有关环节运行机制的经济学是很有必要的。再生产有关环节的经济学是  相似文献   

5.
张德昭、李树财著《生态经济学的哲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该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生态经济学哲学基础的专著。基于现代性批判视角,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对话的境域,系统研究了生态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书中对生态经济学产生的根源、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纲领及生态经济学的自然观基础、存在论前提和发展理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①从生态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的比较中探究生态经济学的哲学基础。②分析了生态经济学产生的现实根源,特别是生态经济学与空间观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异化消费是对异化劳动的一种补偿,本文从生产和消费两个角度阐述了异化消费产生的原因、异化消费与生态危机的关系以及采取措施缓解或减少异化消费造成的生态问题,最后实现生态社会的形成,为人们的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审美经济学作为美学和经济学交融结合所产生的新兴学科,研究大工业生产条件下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这些经济现象中的美学问题。在消费社会中,这些问题不仅对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在研究方法上,审美经济学重实证研究,重对策研究,重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8.
生态视野下消费时代的文学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消费时代的产生对物质环境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消极影响,并通过对当前社会下文学消费和商品消费的比较,指出解决精神上的污染问题比治理环境污染更为迫切。开发精神资源、提倡文学消费以代替过度的商品消费,将是帮助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一条要道。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对居民个人生活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把消费本身和消费领域里形成的一系列范畴当成经济学对象来研究,是由于它们是一种经济现象,具有经济属性;然而,消费在客观上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属性。消费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在不同情况下会有明显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在对消费问题进行经济学研究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和发展对消费的社会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这两种研究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农业特性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自然科学角度看,农业具有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三个特点,决定了农户经营是最适合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指出农业具有产品贡献、就业贡献、社会安全保障和休闲等功能。农业的外部性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仅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认识农业已经受到限制。社会学从产业结构和农业功能的角度理解农业,认为其更多地体现为公共产品性。原因在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具有其它产业所不具备的四个特性:农业产品的提供具有社会性;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产品消费的必须性和非排他性。这就决定了国家对农业负有支持和保护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