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入围格莱美奖、去美国接受奥普拉专访、受邀与日本音乐大师喜多郎合作、担任第38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张靓颖向世界宣告了中国青年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2.
周鹏程 《现代交际》2002,(11):21-23
40年的岁月,在一个男人身上,到底会留下怎样的印迹?是略显疲惫的心灵,还是悄悄爬上额头的皱纹?是发丝中的那一缕缕白色,还是看淡世事的无奈?可所有的一切,在梁朝伟身上竟然没有任何体现。在这个年近不惑的男人的脸上,更多的是略带羞涩的笑容,散发光芒的脸上也丝毫不见岁月匆匆划过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伊能静在北京8月黄昏的大草坪上出场时,立刻引起了各路镜头的集体聚焦,她身穿一袭粉色吊带连衣裙,宽松飘逸,一头长发束起,侧在一边显得玲珑恬美,派对的草坪上一路有身着白西服的英俊男生引路,伊能静很乖地用右手自然地挽着男生的胳膊。此时,如果模糊掉她的身份、年龄和一切背景远远看上去,就好像一个倍受宠爱的公主在花园中被尊贵地引领向一场仲夏的欢宴。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主人公,也是“中国梦”的见证者。“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中国女性的梦。在本刊2013年12期的卷首语中,这样的表述引起编者与读者的共鸣:“‘中国梦’之于中国女性,是巾帼建功之梦,是男女平等之梦,是家庭幸福之梦。”本刊从今年3期开始采访来自各界的中国女性,探寻她们对于“中国梦”的理解,分享她们各自的梦想。本期访问的是班夫山地电影节中国展负责人、曾获“加拿大总督国事访问奖章”的钱海英。  相似文献   

5.
武则天与益母草相传武则天不仅天生丽质,而且极善美容之术,80岁高龄仍保持着美丽的容颜。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曾这样评价武则天:"太后虽春秋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武后驻颜何法?据传,武则天曾使用过一个"仙人秘之,千金不传"的美容方。当时,这一宫廷秘方十分保密,待她去世千年后,才逐渐流传到民间,先被《新修本草》所收录,后被《外台秘要》等书转载。其实,这个美容方并不神秘。据唐代医学家王焘著的《外台秘要》所载“武后留颜方”可知,留颜方是用益母草烧灰精制而成的。据云:“初将此药洗面觉皮肤光滑,颜色光泽。经十日许,特异于寻常,如经年久用之,朝暮不绝,年四五十妇女,如十五女子。”可谓奇效。于是,这种留颜方流传也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改戏     
洪林 《当代老年》2007,(5):27-27
毛泽东一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也很喜欢看戏。毛泽东看戏很动感情,但他同时又很认真的思考,凡是不合情理的,违背历史的都逃不过他的耳朵。戏后,他常常跟演员们很平等地交换意见,谈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为自由而生     
认识许愿,是在云南丽江的古镇里,当时,笔者是一个游客,许愿是古镇里一家叫做“蓝鸟咖啡”的酒吧老板。在料峭春赛的午夜,因为赛冷而走进那家小店,最初的希望是能有一杯暖暖的咖啡,而后来彻夜的长谈则上笔者开始希望能有这样的一种许愿式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黄梅戏为实例,探讨黄梅戏在学校课堂教学中传播的必要性和具体途径,藉此窥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播与发展的相关思考,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黄梅戏是在安徽发展起来的地方戏,其唱腔柔美动听,表演自然淳朴,唱词有很强的亲和力,表现内容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人情味,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她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精髓,更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块瑰宝。笔者认为将黄梅戏引入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中的中国戏曲教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胡艺兰 《现代交际》2010,(7):83-83,82
有人认为黄梅戏和民歌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艺术,两者并没有什么联系,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从两者的发展历程来看,即唱腔、唱法、语言色彩等都具有异同之处,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但并非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对精神艺术上的要求更高,黄梅戏与民歌都面临着挑战,都在不断地创新与改进。  相似文献   

11.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labour migration to the UK, France, Germany, Netherlands, Spain and Italy in order to elucidate how the flows and stocks of Chinese workers have evolved since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and what implications this has have for Sino-European mobility partnerships in the post-crisis context. It explains: (1) What comparative data are available on Chinese labour migration to the six principal countries of destination in Europe; (2) How have Chinese labour migration flows and stocks evolved since the GEC; (3) How may the new Chinese workers’ mobility to Europe affect their righ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