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由于陆九渊心学体系的内在矛盾和心学世界观的不彻底性 ,所以其中蕴涵着较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突出体现在他对本体论上心、物关系的论述 ,认识论上知先行后的论证、心学体系的构建等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刘玉敏 《理论界》2009,(11):156-157
"心即理"之所以被当作心学的标志性命题,就在于它简明直截,从本体论的高度树立了"心"独一无二的地位,将天下之事理归于一心,实现了主体即本体、本体即工夫的融合,从而与程朱天理论从根本上区别开来。除了陆王用这一命题建构思想体系外,"心即理"在佛教和儒家典籍中也曾多次出现,并不都具有心学意义。笼统地将"心即理"作为心学的象征是不准确的。心学有"心即理"的思想,但有"心即理"并不意味着就是心学。  相似文献   

3.
"学为人"的主张是陆九渊的教育基本理论.他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核心,做人最重要.他提出做人要先立乎其大志、明辨义利、堂堂地做人、重践道等,强调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作用.研究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陆九渊的哲学本体论的建构与递变的全面分析,认为陆九渊的哲学本体论是一个庞杂的理论体系,其中既包含着其本体论核心所在的主观的唯心主义心学本体论,也包含着其片面的客观唯心主义本体论思想。既包含着其核心所在的心学一元论观点,又由于他解释不了“天”、“道”、“理”、“心”、“人”如何“合一”,而呈现出浓厚的二元论乃至多元论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战线》2021,316(10):8-19
  相似文献   

6.
“学为人”的主张是陆九渊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他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核心,做人最重要。他提出做人要先立乎其大志、明辨义利、堂堂地做人,并强调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作用。研究陆九渊教育思想,对于今天实施以做人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仍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陆九渊《荆州日录》有三个方面的哲学思想。一是"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其实质是冲破罗网,是人的解放。这种质疑批判的精神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二是"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这是对理学"天即理"思想的批判,从"心即理"走出来,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抽象化、哲理化的结果。"道"无所不包,落实在人的视听言动之中则是一事一物,无不理明义精;三是"艺即是道,道即是艺",陆九渊把"道"与"艺"完全划了等号,不仅"道"远远高于"艺",而且有取消"艺"的独立性、独特性之嫌。陆九渊强调了"艺"对人的精神提升、道德培养是有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的"心即理"超出了"良知即天理"的道德认识论范围,走向了人的认识如何可能的普遍认识论命题。其一,每种"理"都有"寂"与"显"两种存在方式,作为认识对象的"理"不是客观存在于认识者之外的"寂"状态的理,而是存在于认识者心中的"显"状态的理;其二,"理"只有从"寂"状态转化为"显"状态才能为人所认识,这种转化工作不是由"理"去完成,而是由"心"完成,从这种意义上讲,无心则无理;其三,"心"有内外两种存在形态,于内表现为意识,于外表现为践行,相应的,"显"状态的"理"不仅是由意识所构建,更是由行动所构建,从而使"理"不仅活在人的意识里,而且活在人的行动而构成的事里;其四,人有构建"理"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并不代表着随心所欲,而是意味着让"理"从遮蔽状态走向无蔽状态,从而显现自身为自身。  相似文献   

9.
陆九渊以哲学家的睿智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对风雨飘摇中的南宋政权提出了一系列治理主张,并在晚年短暂的荆门之任上成功地实践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管理理念.其民本思想、"本心即理"思想、君道思想、变革思想等,对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企业文化、企业领导以及企业创新等有着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屠承先 《文史哲》2001,(5):69-74
南宋著名哲学家陆九渊提倡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特色的“心即理”的宇宙本体论 ,决定了他的“人心本善”、“恶自偏失”的人学本体论和“格物致知”的功夫论 ,并且最终决定了他的以“简易功夫”发明本心的本体功夫论  相似文献   

11.
陆九渊思想并非始终一贯,实有早中晚之演变。三十岁前为思想萌芽期,向往外王事功,志于著书立说、兼济天下。陆九渊遍读群经,得诸实践,在经学、理学等方面都有新颖独到的见解。然此时理论未定,与中晚年学术思想同异参半,两者不可等同视之。三十岁至四十九岁为成熟期,由外转内,重本轻末。陆九渊以《易经》中举,然仕途受挫,只好投身授徒讲学。由于思想内转、教法多样,引起朱陆之争、禅学之疑。五十岁及其以后为发展期,以孟子学为依归,修正中年之弊,内外兼修,明体达用,重视注经与为政。晚年陆九渊会同于朱熹,两者终成一致。  相似文献   

12.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儒学宗师。他在中国儒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与朱熹同时而创构出与朱氏理学相异趣的心学思想体系,更重要的则在于他承继孔孟思想传统,尤其发扬孟学精义,倡明"天所与我"之"此心",抉发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意欲不仅使人皆成其为人,且更试图引导人不断提升自我精神境界,为君子成圣贤,这就使得儒学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现实社会生活主体的普通百姓有机结合,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儒学的社会化和大众化。从这意义上看,陆九渊的心学开启了明代中后叶平民儒学的先河。儒家提倡的君子人格由此不再遥不可及,而是人人可期;儒家的君子文化亦不再为经生文士所把持,而具有了普泛性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王阳明心学中,“心即理”是“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观念的逻辑起点,不过除此之外,“心即理”亦规定着王阳明对其他学思、事为的判断和处理,从而表现出在心学系统中的全面而绝对主宰力。这里就解经之方法、工夫之圆成、才学之成就、能力之神化四个方面考察“心即理”的效应,并特别关注此“效应”的意识形态特性。“心即理”的意识形态特性进一步证明了其在阳明心学体系中的绝对核心地位,同时亦为检讨中国传统哲学的意识形态现象给我们以启发,从而深化我们对中国传统哲学特质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陆九渊的易学思想 ,主要是从本体论及工夫论两方面论述的。其本体论主张“君子以理制事”、“圣人作《易》”、“数即理”、“极亦此理” ,以理释易 ,以心释理 ,此心即是“圣人之心” ,把《周易》演绎为一部存心明理之书。这是陆易的主体。其工夫论 ,与“本心”相应 ,是“发明本心”的易简工夫。二者是中国易学哲学化的重要环节 ,都是中国哲学在宋明时期具备新形态的重要内容之一。陆易思想不仅集中体现了陆九渊的儒家一贯立场 ,而且更加反映了他的心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陆九渊面临的时代课题是构建一个可以与佛道相抗衡的理论体系。在佛道盛行而儒学式微的背景下,陆九渊不可避免地要与禅师道士交往。陆九渊与佛道交往为其思想的形成储藏了丰富的营养,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资料。陆九渊对佛道的利用与吸收是全面性的,涉及到本体论、心性论及修养方法等方面。陆九渊站在维护三教所均有者与承续孟子道统的立场上,主张三教会通,吸收佛道的思想,以道外无事的本体论、心即理的心性观及发明本心的修养方法为纲要建立了融通儒释道三教的心学体系,成为儒家主张三教可以合一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思想史的启蒙时代应定位于宋明理学。启蒙是个外来概念,评判中国社会的启蒙须确立本土标志。以睁开眼睛看世界确定启蒙是以西方思想为判据;以本位立场看,中国思想的启蒙在于确立凡事都须讲道理,因而宋儒树立天理概念当确认为启蒙标志。陆九渊心学是启蒙思潮重要一支。宋明理学释天命之性为天理,把先儒认定的天命之性贬低为气质之性,在理论上是有毛病的;然而其思想史意义很重要。其一,这个说法确认人与生俱来具备高贵性,从而为论证人的尊严奠定理论基础;其二,这个说法主张仁义礼智是人的存在组成部分,可解读为确认人之存在中有文化存在一维,这一发现在思想史上领先于西方思想。同为启蒙思想的理学、心学,心学独特贡献为良知返照。心体返照相当于西方哲学自身意识。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是对《中庸》未发之中之主宰义的证成。参照德国古典哲学遂知,主宰,即道德主体,相当于抽象人格。陆九渊心学的历史意义在于开启了自身意识觉醒之路。  相似文献   

17.
贺麟将中西哲学结合起来,阐释了他的哲学思想。一方面,他用康德的哲学诠释"心即理"的命题;另一方面,他用新黑格尔主义来改造陆王心学,从而创立了他的新心学体系。在此基础上,他又对其新心学体系进行了逻辑展开。  相似文献   

18.
陆九渊“本心”观念有很强的实践指向,这也是以往研究中有所忽视之处。陆九渊十分关注道德意识与道德政治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既是孟子以来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也体现出陆九渊发明本心和将其转化为政治实践的一致性,从而体现为对民间疾苦的关切和改善民生的行动。  相似文献   

19.
刘伟 《船山学刊》2021,(5):76-86
陆九渊的生死哲学形成过程与心学构建过程是一致的,它源起于对安身立命的"宇宙"问题的思考,成熟于"鹅湖之会"上"易简功夫"与"发明本心"修身养命说的提出.陆九渊的生死哲学涵括了"血气"与"德气"的生命本质论,"人爵"与"天爵"的生命价值论,"大命"与"顺天休命"的命运论,"贵生恶死"与"生死合道"的生死态度论等四个层面.陆九渊生死哲学的特点是力图排斥佛家、道家的生死哲学,肃清这两家的影响,同时他又将对生死的认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可行性极强.陆九渊的生死哲学极具儒家特色,是他对生死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主要由“宇宙”和“本心”这两个根本观念构成。宇宙观念反映了陆九渊对于“理”的超时空特性和人的主体精神的无限特性的思考,是其心学体系的基础概念;本心观念侧重于对心、理本来合一的自然自在状态的表述,标志着陆九渊心学体系的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