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贬谪时期生活困窘、经济困难,因而苏轼以躬耕接济。而艰苦的贬谪生活也使苏轼心仪于虽处穷困但能够清洁自守的陶渊明,并进一步从他的身上汲取了独立自由、躬耕自守的高洁品格,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为旷达洒脱。通过亲身的躬耕体验,加之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也使苏轼认识到了适量劳动的养生价值。也正是基于这三方面的原因,苏轼才能更好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各家精华。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一生性好田园,心系田园,回归田园,终死田里,与田园有着特殊的关系。他在回归自然、躬耕田园中,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是重本寻根的历史传统,人与万物自然契合的哲学背景,魏晋动乱残酷的社会现实,浔阳独特的地理环境,长期躬耕的劳动实践,铸造了陶渊明的田园人格,提炼了精醇的诗品。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诗意栖居的精神历程可分为矛盾期、和谐期和飞跃期等3个阶段。矛盾期表现为出仕与躬耕的犹豫与彷徨;和谐期表现为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后的轻快与闲适;而飞跃期则表现为生活困窘的悲酸无奈而又在超验幻想中显示瑰丽神奇。这3个时期情态各异,但又有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那就是摆脱外在的一切束缚,在人性本真的状态下自由地生活,使有限的生命获得永恒的精神皈依。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自41岁(公元405年)冬赋《归去来兮辞》毅然归隐后,就步入了22年的躬耕生活。他的政治态度入于明确,思想入于成熟。我们沿着其生活的历程,可看到他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至《桃花源记》前后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值得指出的是陶渊明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教的熏  相似文献   

5.
对生命有限性的焦虑和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追求是陶渊明热心于人生哲学探索的根本原因.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是否取得功名成就,而在于顺应自然,复归本性,在与自然的融合中获得形而上的慰藉,达到精神的自由.而退隐与躬耕的结合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理想生活方式.揭示陶渊明的人生哲学,把握其具体内涵和本质特征,并由此出发认识其为人和作品,将有助于陶渊明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其诗风格真挚、纯朴、自然、平淡;他的这种真纯、自然、平淡的诗风,反照出他的真淳人生。 下面,我们从陶渊明亲自参加躬耕,不辞辛劳;与农民交往,毫无介蒂;田园诗风真淳、平淡等三方面,来说说陶渊明归隐后的人生道路。 陶渊明生于一士族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时叱咤风云的人物,祖父陶茂是武昌太守。他归隐前也做过州祭酒、州召主簿、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官。虽然到他时家境  相似文献   

7.
仕途失意、热爱自然 ,是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原因 ,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他抒发了自己的躬耕之乐、苦、忧、怨 ,创造出一种平淡之中见醇美的审美效果。独树一帜的田园诗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并不是生来就愿意隐居乡野不问世事的,他的诗和人都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出仕之前他有着修身治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实现抱负,只因乱世当头,不得济世.躬耕田园之后,他安享天伦之乐、邻里之亲、朋友之情.后来生活日渐窘迫,他恪守孔子遗训,固穷守节,终其一生.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生态诗人中,徐俊国的身影较为独特。他曾长期生活在胶东半岛东部一个乡村里,躬耕于野,与大自然耳鬓厮磨。在梭罗、利奥波德、雅姆、希尼、陶渊明等作家的熏陶下,他形成了一种明晰的生态意识,相信万物有灵,孕育出浓郁的大地情结,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对当前日益紧迫的生态危机深怀忧虑。他的大部分诗歌是典型的生态诗歌,他对前现代乡村的生态歌咏在中国当代生态诗歌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在东晋门阀政治的影响之下,士族沉浸在玄谈之中,大量创作玄言诗,庶族文人也用诗歌来表现他们与士族全然不同的生活情趣。通过对陶渊明4种诗歌的分析,即农家诗、躬耕诗、咏贫诗和家风诗,来呈现庶族文人独特的隐逸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罗宗强先生关于陶渊明的人生观是一种玄学人生观的观点提出了商榷。陶渊明人生观的基础是“躬耕自守,他以此达到理想和现实的合一;而玄学人生观的实质是理想和现实的内部分立。玄学人生观是陶渊明人生观的思想来源,二者在精神上有相道,但更有实质性的差别。陶渊明的人生观并非玄学人生观的一种。  相似文献   

12.
颜延之《陶徵士诔并序》,是认识陶渊明的人描写陶渊明的唯一今存文献,具有珍贵的历史、思想和文学价值。颜延之是陶渊明的挚友,延之内心同情东晋、痛愤刘裕篡弑,因此能同情地了解陶渊明在晋宋之际的政治品节。颜《诔》“有晋徵士陶渊明”的称谓,表达了陶渊明认同晋朝、是晋遗民,不认可刘宋、拒绝与刘宋合作的事实;“靖节徵士”的谥号,表达了陶渊明坚守晋遗民的政治节操。颜《诔》记述了陶渊明对刘宋政权政治无道的判断,描写出了陶渊明澹泊心、自由心彻底觉悟的形象,艰苦地从事躬耕和编织以维持生活的形象,以及密切关注现实政治,告诫朋友直言不讳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陶渊明的读书、饮食、交游、思考等生活方面的考察,发现在陶渊明的现实生活中,宗教所占的部分是相当小的,宗教影响的痕迹也不明显。在陶渊明的思想体系中,值得注意的是,他坚持一种实际的人生观。而实实在在的生活使他摆脱了由人生困境带来的困惑,获得了充实。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是一位公认的情操高尚的隐士 ,人们多认为他在归隐时的生活是和谐的。实际上 ,壮志未酬一直是他的遗憾。同时 ,士大夫的他也未能真正与周围的农村、农民还有劳动生活融合起来。本文即是力图发掘陶渊明看似和谐的归隐生活后的不和谐 ,由此发现陶渊明诗中的矛盾的原因 ,并进而更深层地认识一个本来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15.
陶潜,又名陶渊明,字元亮,生活在晋宋易代时期,是中古时期著名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我们之所以说他重要,一是他开创了中国田园诗,二是他的诗歌中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三是他诗歌中存在独特的艺术风韵。本文试就其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论述。一、平淡自然与真淳美的统一前人在评陶渊明诗歌时,用平淡概括陶诗的风格特色,这是不错的。陶渊明从不为作诗而作诗,而  相似文献   

16.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从骨子里喜爱秀丽的田园风光和朴素的农家生活。他最终不为五斗米折腰,决然离开黑暗的官场,走躬耕自给的道路。后世的许多文人纷纷效法陶渊明,一般只是拿出他的姿式,或“心存野人趣”、或“提琴就竹■”、或“负杖阅岩耕”、或“怅然歌式微”等等,追求某方面的喜好。有的继承他的某种精神,宣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有的暗合他的一些情趣,“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有的发扬他的传统,“身杂老农间”、“扶衰业耕桑”。又由于受他的“田园诗”创作的影响,什么《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天人合一"生命观的内涵是"天人和谐",人依赖自然,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同时,在这种物我为一的和谐中提升着人的心灵境界.为了说明,文章从"鸟意象与诗意回归"和"酒意趣下的浅近自然"两方面来阐释.同时,陶和一般人一样,面对生活,他也有许多的矛盾和冲突,但经过一番诗意的"精神治疗"之后,最终达到了冲和静穆的境界.其途径有三:安时处顺、审美自足信念的思考;自由闲静、任真自适的心态定位;躬耕陇亩、自耕自资生活方式的选择.所有这一切使得陶成为了一个生态美学的文本.  相似文献   

18.
孟浩然一生都保持着对陶渊明的敬慕之念,但是,其敬慕态度以应试不第为分界线有前后不同的明显变化。前期,他往往把自己比作陶渊明,纯粹地表达出对陶渊明的亲密感情,以及在陶渊明式的世界中生活的怡然之情。但应试不第后,隐居故乡的生活没有了过去舒适、愉快的感觉。他明确知道了田园生活并不是自己的本怀。后期的孟浩然,在求仕的欲念与甘于隐居之间强烈动摇。为摆脱求仕不能的苦恼,他憧憬陶渊明的世界,但此世界不再是前期把自己比作陶渊明那般亲密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依据《五柳先生传》没有提及躬耕这一对陶渊明至关重要的经历,以及陶渊明强烈自我认同意识,《五柳先生传》应作于早年。不能以五柳先生形象与陶渊明存在着差距,或以现代自传观念否定《五柳先生传》的自传性质。陶渊明自我描述的变动与差异,必须放在群体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复杂互动中考察。对《五柳先生传》性质及作年的深入讨论,有助于反省自我描述与认同关系、自传定义、自传判定标准及古代自传创作传统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陶渊明之悲情与解脱,即:生的思索,生的悲哀与生之解脱。回归田园后的陶渊明并没有寻到真正的自由。生活的艰辛,对世俗的关注与无力,及对宇宙自然永恒无限性的感悟,使他更加感到了人类的渺小与悲哀。人生短暂,他既不能赞同儒家的“固穷”、“守道”,也做不到庄子的逍遥。他要抓住活泼泼的生命,求得一个真实的自我。所以陶渊明以他对生命的独特审美体验,于诗文中,表现出了深刻的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