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屯溪老街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千年古商业街,它既具有一般意义上步行街的共性,又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徽文化.它在地脉、文脉与商脉上的独特性及优越性,是其发展旅游的有利条件.文章以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为依据,探讨了屯溪老街在地脉、文脉和商脉上的优势及其旅游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遥观镇及塘桥老街现状的实地调研,明确其保护特色并指出其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通过有效的规划设计,实现对古镇老街合理的开发和保护,以促进老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调查及发展规划的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对西四北和什刹海地区的居民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及对安徽南部西递古民居和屯溪老街的考察,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从历史发展规律、城市发展规律或人居环境科学视角分析,旧城区的改造都是必然的;2)居住于旧城区的居民对于危房改造的态度是积极的,多数居民认同现代化建设可以与保护古都风貌相结合的观点;3)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传统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可行的;4)在改造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从总体上把握建筑外观、布局及周边环境与北京旧城风貌的协调;5)建议将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分为三类,即完全原样保护的区域、住宅区扣旅游商业区;6)提出什刹海地区以天然水域为中心的整体保护的建议;7)针对居民的文化素质现状,提出开办"市民学校"的设想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寻梦到徽州     
凡到安徽徽州屯溪观光览胜的人,无不游览老街并称奇叫绝。屯溪历史上水运交通便捷,街道店铺建筑多沿袭宋时风格。虽几经整修,仍然保持着宋代街衢风貌,被誉为“今日宋城”。明清徽商  相似文献   

5.
村落是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空间,是少数民族文化孕育和发展的生态基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只是外在形式的物化改造和形象改观,更应该是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延续、民族精神的弘扬、传统聚落共同体的建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俗志作为记录民俗资料的科学活动,能够突破传统志书的局限性,充实民族问题研究的内容和形式,彰显民俗的地位和功能,发挥着文化记录、传播和交流的功能,有助于重构村落共同体,使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有主体依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俗志书写应该包括田野工作、描述和分析三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6.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站在国家政治与文化发展的高度上思考和分析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并结合重庆红色文化保护现状,提出了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应以尊重历史为指导思想,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合理协调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关系,结合地域特色,统筹规划进行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长吉图区域文化获得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获得发展、文化的保护与抢救、文化创新式发展和文化开发初见成效等。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的视角对东钱湖韩岭古村的开发问题展开探讨。韩岭古村在封建农商文化、家族宗法文化、历史名人与建筑遗存文化以及古村落格局文化方面具有鲜明的资源特色,也因此体现出在历史文献研究、现代人情感依托和旅游发展方面的独特开发价值。然而在现实发展中,韩岭同时面临着资源保护不到位和价值开发不到位的双重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从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两方面展开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对西部历史文化名城时空特征和文化特色分析表明,西部34座名城都有其独特历史文化内涵,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环境特色则是创造这些特色的基础和制约条件。随着西部大开发带来的社会经济进步以及由此引发的西部人文和自然环境变化,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工作应当调整思路,树立整体、系统的保护开发观,建立由5个层次构成的完整的保护开发体系。  相似文献   

10.
宜宾具有独特的僰文化资源,然而僰文化的旅游开发却一直陷于困境。本文结合僰文化旅游开发的探讨,指出我国文化旅游发展存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片面理解、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失衡以及资源开发方法单一等误区,提出解决途径和对策。强调对文化旅游及其资源的正确理解是文化旅游发展初期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策划旅游活动、进行景点设计和旅游商品的开发是我国现阶段发展旅游规划应重视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区域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开发探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是开发红色旅游的有效载体,是一种独特的综合性旅游资源。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独特性、多样性、稀缺性、文化性等特点。开发区域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应注重的策略是: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保护,建立科学的保护体系;整合区域的相关旅游资源,将革命文物与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注重求特、求新;开发区域内外旅游线路,形成内外循环;要突出特色,突出个性,突出文化,加大区域旅游营销力度;培养区域旅游人才队伍,提高旅游人才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生态农村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本文从农村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和农民意识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加快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措施。针对我国农村生态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科技应用为支点,以政府干预为手段,以制度创新为导向,以法制完善为保障,以意识提高为导向的生态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遗产景观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对话的历史见证。唐崖土司城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文化景观空间营造不足、文化遗产景观与生活空间不断疏离、人造景观与原生景观之间紧密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当通过文化遗产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因地制宜地促进文化遗产景观与特色村寨景观共生、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以及多样性的保护与综合开发,来促进文化遗产景观可持续发展。景观人类学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视野与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农业文化遗产以一种复合活性生态而存在,不仅呈现出明显的生态系统性特征,在遗产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且融合了与之关联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诸多要素,是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态与人文复合系统”。从该系统的视角梳理国外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实践动态后发现,国外农业文化遗产在分类、保护,以及开发利用实践中由于遵循了该系统的关联性、整体性与协调和谐性等原则,从而逐渐形成了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良好模式。这对当前我国重系统的生产功能、轻生态功能和重局部修复、轻整体保护的中国生态农业应该如何保护与发展,在理论、管理、政策、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探索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自我修复和生态持续发展机制,不仅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文化、社会、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强烈要求,也是应对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乡历史地段综合价值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客观评估建筑遗产的综合价值是正确保护和利用建筑遗产 的依据。因此,围绕这一问题核心的评估方法,探讨建立其评估的指标体系,并尝试用模 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实例评估,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老北京城作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需要进行整体保护。保护和传承北京这座中国最大也是最好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们应该担负起的责任。目前的分片保护政策和已经造成的破坏,将无可挽回地毁损这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文化古都。该文呼吁改变旧有观念,放慢旧城改造的速度,对北京旧城实施更为全面、合理的保护措施,对四合院等民居建筑应给予新的定位和认识。在北京市旧城改造过程中,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提高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有正确的认识,把农业产业化作为系统工程来抓,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要注重自身并引导相关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协调的利益机制,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建立理性的行政运作制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相似文献   

18.
民族传统体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方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继承与发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界定,进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能够将民族传统体育发扬光大,将传统...  相似文献   

19.
古村落是文化遗产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文章以宁海前童古村落为例,立足于文化价值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与研究,针对当前古村落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旅游开发、生态安全等方面分析前童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动力、制约因素与可利用的基本对策,大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在总结古村落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体现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协调的整体构思和规划方法,通过功能转换、环境更新、旅游开发等促进古村落的更新发展,实现其文化价值的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20.
主导·主脑·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官方是不可缺少的主导性角色。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可能得到妥善的保护。文化学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脑,他们因其深厚的学识积累和较少偏见的价值立场,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较少功利性、更多学术性和人类性的意见、建议;民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离开民间文化和民众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难以继存发展,因而也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