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基于种植业和畜牧业2个方面的12类碳源,计算出安徽省2004—2015年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时间变化和空间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LMDI模型对影响安徽省农业碳排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农业碳排放的贡献度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具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来自种植业方面的物资投入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增加,来自畜牧业方面的碳排放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减弱.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力规模因素拉动了安徽省农业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农业生产效率因素和农业结构因素则抑制了碳排放量的增加.为促进安徽省农业碳减排,应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积极研发和推广农业碳减排的应用技术,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秦岭陕西段不同地区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低碳化发展水平对我国如期完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将秦岭陕西段6市农业作为研究单元,首先,从农作物耕作活动碳排放、畜牧养殖碳排放和农田土壤碳排放3个维度构建农业碳排放衍生指标体系,以此测算秦岭陕西段6市的农业碳排放量;其次,对农业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采用TOPSIS法对各地农业低碳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秦岭陕西段农业碳排放量时间上呈上升趋向,空间上分为4个区域,即商洛与安康处于轻型区域,汉中、西安属于中型区域,宝鸡属于重型区域,渭南处于超重型区域。2003-2022年间各地农业低碳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的是渭南,较高水平是商洛、安康与汉中。  相似文献   

3.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发展低碳农业会遇到传统的长期的化学农业生产模式、自然资源的匮乏、国内农业低碳技术水平不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和制度约束等的限制。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采用产供销一体化、碳捕获为目的的固碳农业及和谐共生的立体农业等三种模式。可以从提升农民低碳农业理念、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素质、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等方面来发展低碳农业。  相似文献   

4.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低碳发展、节能减排已成为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安徽省工业企业碳排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合肥经济圈组建前后碳排放趋势的变化,从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分工合作以及低碳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安徽省工业企业低碳化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入认识安徽省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区域低碳农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采用Tapio与LMDI模型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8-2014年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快速增长—持续下降—缓慢上升”三阶段特征;研究期内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脱钩关系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说明安徽省农业低碳减排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效率因素、劳动力因素和结构因素均对农业碳排放 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它们在研究期内的累计减排贡献量分别为896.51万t,341.62万t和253.67万t,而农业经济发展则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其引发的累计碳排放增量高达1552.29万t.  相似文献   

6.
气温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探索极端气温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加速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测算极端气温指数和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极端气温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异质性以及作用渠道。研究表明:极端气温能够显著抑制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增长,其中,极端低温影响农业碳排放的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程度单一门槛,即当可吸入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高于45微克/立方米时,极端低温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呈现出边际递减的特征;采用替换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与分样本检验等方式进行再估计,研究结论仍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极端气温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效应在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农业发达和中等地区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是极端气温影响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作用渠道。因此,需要以农业技术进步推进农业碳减排,减少农用化学品投入引致的碳排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低碳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低碳农业联合生产的绩效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农业生产过程严格遵循联合生产原则,最终目标在于实现期望农产品与期望碳汇产品、非期望碳排放产品之间的耦合关系分别得以加强、脱钩,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已逐步形成六种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碳计量测算结果显示,不同模式的总碳产量、单位碳产量存在一定差异,但最终均实现了净碳汇量的盈余。其中,免耕、秸秆还田和粪肥配施有助于提升耕地的固碳能力,而标准化的技术集成则更有利于农业生产实现良好的固碳减排效果;DEA-RAM模型测算得出技术集成固碳减排模式表现出较高的联合生产效率水平,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个方面实现联合生产绩效最优,而导致联合生产非效率的因素在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冗余;农户的行为选择对低碳农业联合生产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产生重要影响,各因素在不同模式中影响的显著性和重要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重点考察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分析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甘肃省农业低碳发展等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甘肃省及14个市州2005—2021年的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采用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和LMDI加法分解模型对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可大致分为“持续增加、波动下降”两个阶段,种植业碳排放在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为60%左右,畜牧业约占40%;各市州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增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呈现河西、陇东南地区高,陇中地区低的分布特征,经济贡献系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从业人口对农业碳排放呈现负向效应,而农业经济发展呈现正向效应。未来应该继续巩固种植业固碳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低碳农业合作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地理分区视角下的农业碳效应驱动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学评估我国七大区域农业碳效应的同时对其碳排放的公平性与否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LMDI模型剖析了各地区农业碳效应的驱动机理.研究表明:①七大区域均表现出了农业净碳汇特征,其中以华东地区净碳汇量最大,西北地区最少;所有区域相比2000年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且以东北地区增幅最大,西南地区增幅最小.②东北地区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能力居于全国第一位,高达1.680,而华南地区农业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最高,为1.241;各区域所呈现的演变轨迹集中表现为波动上升、波动下降、先升后降、轻微下降等几类形态;根据各自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能力与经济贡献能力的数值差异可将七大区域划分为“高-高”“高-低”“低-高”“低-低”等四种类型.③经济因素、效率因素以及劳动力因素在影响农业净碳汇量变化方面发挥了更为显著的作用,且经济因素为驱动因素,效率因素、劳动力因素为抑制因素;而结构因素具有两面性特征且作用力度较小.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现实的经济和环境状态出发,根据我国现有资源状况,阐述我国农业碳吸收、碳排放和净碳汇现状。通过建立测算碳排放和碳吸收公式和模型,在测算我国农业碳吸收、碳排放和净碳汇现状基础上,重点对1996—2015年20年间我国东中西三区域和31个省份的农业碳排放、碳吸收和净碳汇现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1996—2015年间,我国碳排放总量方面,东部>中部>西部;碳吸收的总量方面,中部>东部>西部。(2)1996—2015年间,碳排放量前三位的省份分别为:山东、河南和河北,碳吸收量最大的省份为河南、其次为山东和广西,净碳汇量前三位的省份为河南、广西和山东。(3)农业是碳排放的主体,也是碳吸收的主体,尤其是种植业。  相似文献   

11.
安徽循环农业模式与生态功能区的耦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农业模式注重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碳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已经显现出优势。然而,各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别,决定了循环农业模式的区域性和局限性。在研究安徽省现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安徽循环农业模式与安徽生态功能区耦合的崭新理念和运作方式,在不同的功能区内,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不同的循环农业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循环农业模式的内在机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影响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剖析黑龙江农业发展中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找出制约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出了既能保证完成"十二五"农业生产任务,又能够发展低碳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认识安徽省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区域低碳农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采用Tapio与LMDI模型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8—2014年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快速增长-持续〖JP2〗下降-缓慢上升”三阶段特征;研究期内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脱钩关系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说明安徽省农业低碳减排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效率因素、劳动力因素和结构因素均对农业碳排放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它们在研究期内的累计减排贡献量分别为896.51万t,341.62万t和253.67万t,〖JP〗而农业经济发展则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其引发的累计碳排放增量高达1552.29万t。  相似文献   

14.
低碳农业理论分析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抉择.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应当积极响应低碳经济的要求,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低碳农业.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约束,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意义重大.本文论述了低碳农业的基本概念以及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和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低碳农业与其他农业模式的区别,较为系统的分析了我国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面对我国这个人口大国,在坚持“高效、优质、高产”、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的基础上,面对农业发展新的挑战,提出了我国应积极发展低碳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在社会经济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相对而言,农业问题却日益突出。通过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得出在工业化、城镇化趋势不可扭转,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发展低碳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代替直接补贴对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轻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冲击,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农业保险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开办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农业保险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贵州省农业保险至今未能突破瓶颈。从国家、地方两个层面对当前农业政策解读的视角下,分析当前贵州省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现贵州省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生态、低碳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为目标核心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正成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追求。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的特殊区位与生态属性,使发展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成为必然;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条件、发展生态农业的丰富经验与现实基础、以丰富的科教与智力资源作支撑以及各个层面的制度创新,使实现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成为可能。未来大秦岭生态城市群农业建设模式应注意突出特色和农业产业体系的生态友好性,在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功能,诱发农业的经济功能,同时兼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通过强化政府的引导与媒体的宣传、强化金融支持与改革以及实施生态农业品牌化战略等,促进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大量的农业用水已构成了对其它行业生产用水的威胁,影响了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合理调节水资源的配置非常重要。文章依据2007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及投入产出表等统计资料,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计算并分析了安徽省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水资源消耗系数及综合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农业不是安徽省主导产业;安徽省在水资源配置上应降低农业用水量,寻求方向发展节水型农业;同时加大力度发展拥有高影响力的主导型工业;从合理性出发,调整建筑业及第三产业用水量,将发展重心放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上去。  相似文献   

19.
低碳农业标准化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固碳减排的有效途径。以四川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户典型调查数据为依据, 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采用低碳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农户收入水平、参加低碳农业标准化培训、售卖时价格有保证和政府支持等因素对农户采用低碳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正向影响。据此提出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加强低碳农业标准化培训工作, 完善农产品价格信息系统和形成机制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等实施低碳农业标准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