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必须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生态伦理思想。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进行了逻辑的梳理,系统阐述、分析并挖掘了中国古代儒道两家早期萌芽的环境伦理思想的精髓,从体现“天入合一”思想的天入合一、钓而不纲、仁民爱物、道法自然四个维度出发,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境伦理思想代表的价值取向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佛家"众生平等"生态伦理思想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意蕴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共生思想,可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所借鉴。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一种保守的环境主义理论,"技术决定论"色彩遮蔽了生态危机制度性矛盾的解决。中国应通过弘扬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建立生态政治文化,实现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3.
宗教伦理和道德习俗在人民生活中颇有影响。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及中国上生土长的道教反映出东方传统思想文化特点,与代表西方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督教相比,明显蕴涵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尤以佛教更为卓越、深刻,是其他宗教无可比拟的。  相似文献   

4.
宗教伦理和道德习俗在人民生活中颇有影响.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及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反映出东方传统思想文化特点,与代表西方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督教相比,明显蕴涵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尤以佛教更为卓越、深刻,是其他宗教无可比拟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资源 ,对此进行挖掘梳理将有助于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基于这种认识 ,本文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解读出“天人合一” ,“敬畏生命” ,“道法自然”等古代朴素观念中体现的具有现实价值的思想。另外 ,本文还考察了古代治国方略中渗透的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6.
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既包含着丰富的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相一致的思想成分,又存在着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7.
天人和谐与中国古代环境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道德是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的道德。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萌生和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环境道德思想;我国"天人合一"学说认为自然万物之间具有和谐统一的关系,应该说这种关系的本身就是生态学上的概念,因而早在古代就已形成朴素生态学和重视生态和谐的思想,这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根本观点和理论基础。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内容相整合,提高环境意识,以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建21世纪的绿色文明。  相似文献   

8.
当代环境运动和环境伦理思想为调整被工业社会扭曲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引导与推动着传统伦理学主导观念和道德习俗的变革。环境伦理科学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和升华。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上,考察和分析这种变革的现实社会根源和它的历史思想文化根源,研究东西方传统伦理思想的演变特点及走向,推进东西方思想的整合,取长补短,超越“主客二分”思想,建构与发展现代环境伦理学,以切实推进当代伦理文化的变革,共同创造全球绿色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生态思想。道家以超越一切的道为出发点,从自然的天道、天地循环所造成的自然界的和谐秩序,平等地对待万物,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则从人道契入天人关系,以人道体天道,将天道人伦化,以仁义思想为核心,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属性赋予自然界,提出了仁民爱物的道德观。而中国佛教的诸流派,则根据缘起论的宇宙观,众生及万物皆有佛性的平等观,提出了尊重生命及其环境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体育伦理思想,其"重义轻利"、"仁者爱人"、"反求诸己"等理念对遏制当下竞技体育中诸如打假球、滥用违禁药物、贿赂裁判等偏离体育伦理的异化行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体育伦理思想的精华,重新塑造竞技体育的伦理。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桉树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相关概念,通过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研究人们对桉树以及桉树文化的认知程度,并分析了产生这种文化认知程度差异的原因。找出了中国桉树文化认知的区域差异性,并从侧面反映了桉树文化在岭南地区的发展状况。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阐述了桉树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相关性,揭示了桉树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有促进作用,及种植桉树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并充分挖掘了桉树文化的精神内涵,对岭南地区桉树产业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均有重要意义。正确地认识桉树文化,发展并推广桉树文化,可以促进岭南地区和岭南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进入到生态文明阶段的显著标志,也是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生态伦理基础。从用火观念、饮食文化、丧葬习俗、建筑风格、命名习俗、宗教观念、游牧方式、法制观念8个方面论述蒙古族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关内容,重点探讨蒙古族生态文化中与森林文化有关的内容,系统地挖掘民族文化中合理、有价值的成分,以期保存和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丰富森林文化研究的内容,为当今的森林环境保护与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人生问题,具体说是在"天人合一"立场上人的价值选择问题。以"法天象地"为自我安放起点,先民找到了"天人相通"的可能性路径,这就是"天道"的"生生之德"及以此为基础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天人合一"因此获得了仁爱道德的伦理意义。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特质及其蕴含的"主客统一"的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在文化源头上获得了内在的和谐关系。这种智慧虽产生于农业文明,却能为现代社会的环境伦理提供合理视域。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精神与现代社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在21世纪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精神的整体主义、以人为本、普遍和谐、创新自强、重视教育和讲义求利等基本精神,对培养现代人注重社会利益、关心他人需求、保持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和谐、努力拼搏进取、重视人才教育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等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仍然具有正面效应和积极作用。经过认真的发掘、研究、改造和创新,儒家文化在今天继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为弘扬和培育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并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在界定“中国历史文化”、“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研究生创新教育”等概念的基础上,概括了“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等特征,分析了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试图从中国历史文化中寻求能够促进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文化精神与文化理念,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对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国球文化"是指"中国乒乓球文化".在认识和理解"国球"、"文化"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国球文化"是指:中国人在乒乓球运动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所有乒乓球运动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过程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环境十分重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健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始终面临着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代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议题。作为世界重要文明体系之一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自兴起之时就极为关注环保问题,强调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环保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严重而又尴尬的现象,以及中国外语教学长期以来对母语文化教学忽视的现状,立足于母语文化教学在中国外语教学中的必要性,从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母语文化的教学模式构建,探讨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母语文化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旅游者的活动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大。宗法伦理等道德观念使人们的旅游活动受到限制的同时 ,也使人们更加追求旅游的精神享受。地理环境和古代哲学思想也使得我国旅游者的出游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对现代旅游者而言 ,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更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万里是我国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为发展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造林绿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从万里所作的重要指示、讲话、谈话和文章中,我们可总结概括出保护环境就是为了造福人民群众,经济建设必须与自然保护协调发展,从规划和建设上预防工业污染问题,环境保护事业要相信和依靠群众,重视和抓好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认真抓好造福子孙后代的造林绿化事业等重要思想。这些环境保护与造林绿化思想对于推进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