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宋代是封建国家重神祀、兴礼仪的时代.宋代道教在继续履行国家宗教祭祀职能的同时,开始对民间信仰进行理论化的改造吸收.宋代民间信仰的活跃与道教复兴的时代背景,促成道教斋醮的兴盛和科仪经典的编撰.道教斋醮科仪与民间信仰的结合,民间俗神道教化的演进趋势,说明宋代是道教斋醮科仪的历史转换期.  相似文献   

2.
探寻流沙之西的老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论述老子在流沙西的有关问题。说明老子、伊喜等到流沙之西,在容成子 “真圣人之治” 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正之邦”,即《庄子》中的“建德之邦”。这是引发后 人的“理想国”、“乌托邦” 之类的古典社会主义的存在,后来演化成适应时代潮流且富有 特色的国家──于阗国。老子和如来佛曾在此会见,对佛教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极乐世 界” 的生活原型,乃古代和田的“建德之邦”,“阿弥陀佛” 乃和田老子的幻化。老子在和 田建立“邦之母” 后,可能西行“入大秦”──当时的波斯、雅典等地。  相似文献   

3.
《琼州学院学报》2017,(6):93-98
在古史传说中,伏羲是三皇之首,多有创制,为中国文明的开创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尊称为人文始祖,历代奉祀不绝。对于伏羲的祭祀由来已久,历代被列入国家祀典,渐成惯例。唐宋时期的伏羲祭祀在前代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成为当时国家礼制中的重要内容,有昊天上帝之从祀、五方帝中的青帝之配祀和先代帝王之祀。北宋时期在伏羲的陵寝之地进行祭祀成为定制,推动了伏羲信仰的地域化。  相似文献   

4.
汉代齐地尚巫之风考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家洲 《文史哲》2003,(3):144-148
尚巫之风在汉代极为盛行 ,不同地区的巫风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点。“巫儿”习俗 ,是富于个性的齐地巫文化典型 ;“神仙 -方士”之学是齐地居多 ;齐地的“八神”系统 ,曾经是东方宗教祭祀、宗教崇拜的中心 ;“城阳景王”崇拜是汉代形成于齐地的新巫俗。尚巫之风 ,直接推动了从民间巫教到早期道教的转变 ,巫术与政治相结合的传统源远流长。汉代齐地的巫风 ,既有对远古东方巫文化的继承 ,又有在汉代形成的新的巫文化分支 ;它超越了地域界限 ,对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以往学者对与“五礼”密切相关的祭礼作了许多研究,但对祭祀规格的研究不甚重视,至于诸神尊卑,人间等级与祭祀规格的关系,更是鲜有论及。笔者不揣鄙陋,试就“人间等级·神界尊卑,祭祀规格”作一番探索,以就正于方家。 原始社会中人人都可与诸神交往、同天神交通,其时,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存在垄断祭祀权的特权阶层。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渐渐享有某些政治经济特权,与此相应,他们也要享有某些宗教特权,他们要绝地天通,即韦注所云“绝地民与天神相通之道”,氏族  相似文献   

6.
早期道教经典《想尔注》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其宗教美学最高范畴“道美”,并认为“道美”虽然不可“言”,却能非感官领会和感受;二是审美趣味崇尚“自然”、“朴素”和“清静”,反对过于强调人为性、技巧性乃至艺术性;三是以“善”为“美”,在审美的标准中渗入了伦理的标准,在哲美之思中加进了宗教之思。从其中、特别在它同《河上公章句》的比较中,清晰地观察到道家老子美学观点怎样转化为道教美学论的基本脉络,也清楚地看到其道教美学思想的伦理化特色,以及它的重要影响及其美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国,宗教迷信话语逐渐取代古代的“正祀”、“淫祀”传统,信仰世界和社会生活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学术界多从启蒙思想来考察中国近代宗教迷信话语的形成,而对其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研究不够.本文从历史过程中分析精英思想、国家权力和民间信仰的关系,进而认识政治权力如何转化为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8.
天师道是道教的早期形式,天师道的产生标志着道教的出现,道教是中国文化的根柢,其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始的巫术、鬼神祭祀,神仙长生、阴阳五行、老子的"道"等被吸收进<太平经>、<老子想尔注>,进而形成早期的宗教理论.  相似文献   

9.
畤祭源于生活于今甘肃东部的秦人的祖先祭祀神灵的礼俗。秦襄公时,畤祭逐渐摆脱了原始民间的农业祭祀性质,而发展为一种国家宗教行为。至秦朝建立,已经有六畤,祭祀白、青、黄、炎(赤)四帝。汉初的雍五帝畤是在秦的四色帝畤基础上增加黑畤而成。从此,白、青、黄、炎(赤)、黑五色帝成了国家祭祀中最尊之神灵。文章认为,产生于甘肃东部地区的畤祭是中国早期礼制文化的重要内容,经过秦、西汉时期的演变和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畤祭文化的演变过程是西秦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融合的具体反映,也是秦灭诸侯、代周王而作"天下共主"意念形成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0.
后土曾经是自然神、文化英雄和祖先神。它由古代神话里的神进入正统道教神龛里,变为四御之一,被民间宗教收为老母神,又演变为民间信仰里的娘娘神。本文认为后土崇拜是一种膜拜仪式,是神话与仪式的交互作用,它至今仍然存活于华北民间社会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后土信仰具有类型化特点,它以庙宇为依托,以神社为实体,以祭祀和社火的仪式为通神的媒介,以适应民众的基本心理需求为旨归,以神话叙事来体现信仰传承的普化性。后土信仰渊源于古代神灵与祭祀的传统,是国家正祀演变为民间祭祀的产物,其时间当为金元以后,特别是明末随着道教走向民间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