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软力量"是一种有别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软性力量,这种力量以制度思维模式、政治价值信念、社会意识形态、国际交往理念、文化感染力和教育影响力来展现自身,并事实上影响着硬实力的存在和发展。该文首先纠正了学术界对"Soft Power"一词的误译,并指出所谓"软力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硬实力有显性驱动作用的制度价值促进系统和文化观念评价系统的总和。该定义突出了"软力量"研究的时空性、"软力量"概念的相对性、"软力量"解释的驱动性、"软力量"范畴的系统性、"软力量"变迁的动力性和评价性。作者对"软力量"的研究,重在探求制度、外交、文化、道德的价值合理性以及相关的评价机制,其根本目的是促进这些"上层建筑"所赖以滋生的"硬实力"的完善和发展。目前,中国学术界基本上形成了软力量研究的四大流派,即文化软力量学派、内外统一学派、政治导向学派和全面价值学派;国际学术界主要形成了"巧力量"学派、"元软力量"学派、"比较软力量"学派和"结构促动"学派。作为一种方法论解读,该文认为中国应大力加强文化力、价值力、道德力、外交力和制度力建设。  相似文献   

2.
重建良善的社会秩序是荀子政治哲学的内在关怀。荀子虽然对人性充满悲观,却对社会理想极其乐观。荀子之所以实现从悲观的人性论向乐观的社会理想的理论跨越,主要是基于对人从"先天之恶"向"后天之善"转化的自信,这个转化的达至主要通过去性存伪的政治社会化过程、群分相合的社会关系和隆礼重法的社会治理力量。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古代地域诗学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古代地域诗学研究的理论性探讨;二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地域诗学的宏观性论说与比较;三是对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地域诗学个案的具体考察.上述三个维面所显示出的成绩,标示出我国古代地域诗学研究已经有效地展开了"攻城掠地"的工作,正在稳步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4.
法是"理"和"力"的有机统一体。在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历程中,其法"理"和法"力"都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向多元的过程。在法"理"上,从只是对经济规律的确认,发展到对人类各种价值和美好愿望的确认和保障;在法"力"上,从只是国家强制力,发展到各种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权威力量、非政府组织的权威力量甚至各国民众的力量。各国共同治理全球的理念在国际经济法的法"理"和法"力"中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5.
宣朝庆 《人文杂志》2012,(3):156-162
"如何进行社会价值重建"是当前学术界关心的重大问题。本文拟通过春秋战国至汉初的长时段历史研究,给予社会价值重建以历史的、实证的观照。研究认为,价值重建过程表现为价值创新和选择,受到知识分子群体崛起与参与、平民社会运动蓬勃发展、国家利益介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多元社会力量在公共领域中博弈的结果。这一时期的价值创新主要表现在民本、贵公、无为等价值的重新挖掘和发展,而社会运动所构成的价值推介过程始终与国家的价值选择过程相伴行,只有社会价值与国家利益相契合,并得到国家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持时,社会价值重建的工作才最终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6.
陈梅婷 《东南学术》2021,(4):134-145
社会性别的建构往往围绕身体这个媒介展开,男性通过改造和消费女性身体来支配女性.农业农村现代化对社会性别建构的影响是复杂和双向的:在福建省大岞村的社会性别建构中,一方面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结构性力量松动了传统的性别社会规范,被主体意识觉醒的女性利用来重建新的社会性别规范,使支配女性身体的方式从隔离、压制转变为鼓励、约束,但传统的社会性别规范以隐蔽的方式继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现代商业文化和消费主义对女性身体的两次"物化"使过度关注身体和身体消费的女性受到批判,从而成为传统社会性别规范的"帮凶".传统社会性别规范以一种米利特所言的最巧妙的"内部殖民"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坚固、持久,并且会灵活地转变运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从乌托邦到好社会——西方现代社会建设理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建设对于正在全面崛起的中国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西方社会建设理论为基础,并首先追溯了西方"社会的发现"的历史背景,特别是现代性方案展开以来对于社会的理性化和浪漫化想象,接着分析了"极权政治"和"自我调节的市场体系"两种乌托邦对于西方社会乃至人类文明的破坏性作用,最后概述了当代西方学者有关"好社会"的主张.摒弃"总体社会"的意象、立足于经验现实的结构性限制来建构和谐美好社会,可以说是目前西方学界正在达成的共识.我们认为在各种"好社会"的纲领中,如何提升争扩充社会资本成为关键,而振兴和重建形式多样的"共同体"则是普遍认可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仲高 《西域研究》2002,(4):103-105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兴衰互动及文化遗存价值判断研讨会"于2002年9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七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我应邀参加研讨会并作了大会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华文化起源的多元化态势"、"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兴衰缘由及复兴的可能性"、"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间的互动对其发展的影响"、"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对我国民族和地域文化遗存的价值判断"、"对我国民族和地域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策略"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专家学者提交研讨会的论文将结集出版.  相似文献   

9.
古代的"文"义是具有实体性的系统,并以实体的形式运动和实现其意义。在文义的总体中,世本、人本和文本为三个最基本的意义构成。世本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文义系统,其具体展开、落实、实现为"文化"政治,而以"礼化"政治最具代表性。实体的展开和实现有其一定的顺序和常态,但由于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和力的作用,也不乏变数和偶然性。  相似文献   

10.
灾难事件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对灾难事件的管理就构成了现代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中国和美国社会制度不同、管理方式不同,因而在灾害管理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以灾后住房重建为例,美国形成了由政府救援、社会支持和灾民自救三部分组成的住房重建体系,即“多元参与”模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灾民自救.中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城乡联建模式,政府承担灾后重建的主要责任,即“高效整合”模式.从实践效果看,美国模式存在救助力量单薄、程序繁琐、法律缺陷多等弊端,未能充分保障灾民的权利.中国模式由于政治动员有力、制度回应迅速、执行任务到位,表现出较高的绩效水平.在今后的灾后住房重建中,要深化社区参与的指导思想、构建有效的社区协同组织载体、提供社区协同的制度供给,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完善我国灾后住房重建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解释学的视角将"症候"和"解释"视为古典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并主要从形式的方面对这两个内在关联着的概念做出分析,借以凸显古典精神分析的解释学维度.本文认为,症候是从力的相互争斗中产生出来,作为伪装与扭曲的表现而存在,而解释正是对症候的分析,即对构成症候的力与力量关系以及力的伪装和扭曲形式的分析.解释反向地重建症候被构成的过程.由于关乎症候的最重要问题集中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即症候的意义是什么,以及意义何以具有症候的形式,相应地,解释既作为深层解释,又作为对症候的形式分析而存在,即解释不断深入地挖掘症候的意义,同时致力于说明意义为何能以症候的形式表现自身.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因对"乡土文学"("乡土小说")概念的适用性、涵盖力有不同理解而在"乡土文学"概念的使用上产生游移态度,这一概念的有效内核必须经过层层过滤方可剥露.在乡土小说的界定视域中,地域(与"城市"相对应的题材取向)范围--乡土小说共同的叙述对象是它的稳定核心,而地域文化和乡土精神则是乡土小说中变动不居的活跃分子.乡土小说在历史嬗变中不断拓展,其弹性和涵盖力始终保持强势话语的竞争能力,完全可以沿用来概括当代小说的同类文本.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是一个模糊的未展开的论断,容易引起误解.知识包含了正确与错误两种知识.只有正确、科学的知识才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4.
周鸿 《学术研究》2002,(8):9-12
本文主要分析企业社会力是企业在运动过程中对社会(社区)所延伸的能量和力量 ,表现为企业社会场。它是在企业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包括作用力、影响力、吸引力和控制力。企业社会力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生产力性、参照性、时变性等特征。企业社会力对国企改革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晚清至五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探索如何以文化为原动力提升国家实力,深刻阐释文化革新在振兴国家和民族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西方文化资源,实际上构成了那个时期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涵.注重文学的教化力量,依靠文化、文艺、文学的特有启蒙"力",生动、真切地揭示社会真相,改造国民性,是发挥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传媒对于当代文化的塑形,不仅表现为它以自己的独特优势把自身因素不断植入社会文化机体之中,还表现为对已有的社会各个文化因素的结构性整合.传媒文化力,不仅表现在其为文化建构一个全景式的展示平台,它还是各种文化以一定形式和质素进行展示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把关者,传媒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媒化".传媒不仅仅是文化的容器,传媒的存在形式对文化的性质、内容以及表现方式等方面常常具有建构功能.消费社会的语境为传媒文化力的生成创造了可能,传媒技术的发展为传媒文化力的生成提供了条件.其所建构的丰富奇特的文化景观,已经超出了人类已有的文化经验,不断催生新的文化想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整合力量,日益释放出巨大的话语能量,并且演绎出一个又一个文化奇观.  相似文献   

17.
"津味文学"写作机制的核心,是上世纪80年代特定的文化思潮和文学氛围与一种地域文化有机的文化认同."后津味文学"写作,标志着写作背后那种特定的文化认同机制和文化境遇的变化.可以看作对于这种地域文化认同的困顿或困惑的表达.同时它也表明,"津味文学"之后的文学写作,需要着重考虑的主要问题,不是与这样一种地域文化进行认同,而是如何在一个由经济理性主义组织起来的生活世界中,重新安排和展开文学想象.  相似文献   

18.
一、法庭判决的社会规制力证成 (一)社会心理是法庭判决社会规制力产生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因此人在社会中生活,既通过实践影响着社会,也通过社会影响着实践.在社会关系中人们形成了一些普遍性的心理,例如"共情"心理、"趋利避害"心理,以及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在法庭判决中这些社会心理的作用共同构筑了法庭判决的社会规制力的心理基础,其中"共情"心理是法庭判决社会规制力的基本前提,"趋利避害"心理以及"刻板印象"决定了法庭判决社会规制力的具体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6,(3):36-46
从后五四时期开始,新文学便对自身的文化虚无主义倾向,展开了全面的自我反思,其最显著的表现特征则是:创作主题由"个性解放"转向了"民族解放",叙事主体也由"我"转换成了"我们"。民族群体意识的重新高扬,即反映着"西化"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彻底破产,同时更反映出民族传统文化的强劲力量。因此,新文学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并以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去重建它的现代性品格,而不是对西方现代性的原文照搬。  相似文献   

20.
薛晓芃 《理论界》2010,(9):189-191
2010年1月,海地发生强震,这击垮了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海地政府,国际社会第一次面临既无国家政府又无有序国际救援的困境。由此产生的权力真空使联合国在国际救援与重建中的领导地位受到挑战,美国积极行动试图力担海地重建的领导重任。在海地重建中美国和联合国的作用互有所长,也相互依存,海地的现状决定海地重建是多层而非单极模式,参与救援和重建的各个组织和国家都在某些阶段发挥特殊作用,海地重建不是"独唱"而是"多声部合唱"。联合国作为协调中心毫无疑问应当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全面协调海地救援和重建。国际社会应该在学习中成长,在混沌中寻找秩序,帮助海地涅槃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