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曹魏屯田释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魏屯田的研究,不但是对曹魏一代电田制度的阐释,而且涉及对曹魏政策的评价,由此,学者们已发表了许多成果,其中有精辟见解者不少,但仍有一些问题意见不一,本文试就曹魏民屯若干问题加以申述和补充,或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参考。一、曹魏屯田的沿革据《三国志·武帝纪》往引《魏书》云:“公(曹操)曰、‘夫定国之术,在于疆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走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科。于是州郡倒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这是讨论曹魏屯田问题众所熟悉…  相似文献   

2.
关于曹魏开始屯田的年代,史学界几乎一致认为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因为《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明确记载建安元年“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同书《任峻传》注引《魏武故事》亦谓:“及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而“定许”亦在建安元年。最近,高敏同志在《关于曹魏屯田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曹魏屯田制萌芽于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毛阶建议“脩耕植,畜军资”。这一意见发前人之所未发,对人们是有启发的。但是,其中也还存在若干问题,似应提出来进一步商榷。首先,关于曹魏屯田制萌芽于初平三年的问题。主要根据是《三国志·魏书·毛阶传》谓:“太祖(曹操)临兖州,辟(毛阶)为治中从事。玠语太祖曰:‘今  相似文献   

3.
二世纪末至三世纪六十年代,曹魏政权推行的大规模屯田制度,是中国土地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关于这制度的内容,近几年来经过史学工作者的辛勤探索,已经逐渐地明朗起来。然  相似文献   

4.
论曹魏经学     
曹魏是汉末经学衰落后崛起的新变期,不仅产生了《中经》大型经学类书,而且可考的经学著作128种。在学术渊源上,或源于汉末官学,或源于汉末私学,与汉代经学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然而,曹魏经学在继承中凸显新变。由今文转向古文经学,由古文转向玄学经学,是魏晋学风演变的核心。从青州之学形成,到荆州之学衰落,标志着汉末经学的结束;从王肃经学始盛,到何王新学勃兴,标志着曹魏经学的形成与转变。理论形态上,多元并存,以古文经学为主;传承方式上,太学衰落,地方之学、私学发达;发展过程中,互相驳难,因袭与创新并存;学术版图上,边鄙经学发达,中原经学寥落,呈现出由边鄙向中原辐射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陈曦 《学术探索》2006,(5):93-97
以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寻甸、武定二府土司叛乱为始,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为止,连年战乱,云南的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屯田这一容易实现并行之有效的方式遂成为清朝统治势力深入云南、巩固西南边疆的历史选择。本文通过考察清朝在滇西、滇东北等地屯田的情况,全面论述了屯田在发展云南社会经济、巩固西南边疆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屯田与移民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 曹魏的屯田制度,是当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后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有重大影响。本文试图阐明它是如何从秦汉的封建国有土地制与屯戍制度发展而来的过程,以明此制并非形成于一朝一夕,也非独创于一人,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王大建 《东岳论丛》2002,23(6):103-106
曹魏实行的是苛禁宗室政策。诸王分封 ,徒有国土之名 ,而无社稷之实 ,诸王必须离京就国 ,过着近似流放的生活。朝廷派防辅、监国等监视诸王 ,诸王动辄获罪。诸王无朝觐之礼 ,不得交通宾客存问亲戚 ,禁锢诸王不得任职。苛禁宗室的政策始于曹操 ,贯穿于曹魏始终 ,削弱了曹魏政权的统治 ,导致了曹魏的速亡。  相似文献   

8.
论曹魏王朝的权力分配要瑞芬在中国历史上,曹魏王朝的权力分配方法是非常特殊的,它是由皇帝独揽大权,依靠曹氏疏族和姻亲,而抑制曹氏的亲族。这显然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王朝的权力分配方法,是权力分配制度上的一个创新。旧史官在论及曹魏王朝时,往往认为它的权力分配...  相似文献   

9.
西汉赵充国河湟屯田无论是在潜在意义上还是显明观感上都可谓是我国古代屯田的一个范式和标杆。这一评价在感性层面上实缘于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多对河湟屯田加以推崇和赞美这一事实 ,但后来学者对河湟屯田成效的见解并不一致。归纳而言 ,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充国屯田成效主要体现于经济上“因田致谷”“省大费、早息徭役”,二是充国屯田成效是赵充国军事思想的胜利所致 ,抑或毋宁说河湟屯田之所以垂范后世 ,实由于抗羌军事行动“卓有成效”。如不把眼光仅局限于《汉书·赵充国传》,而是放眼于整个西汉屯田史材料之比较上 ,则我们更倾向于认…  相似文献   

10.
曹魏屯田制     
在曹操问题讨论中,大家都提到曹魏屯田而估价很纷歧,使我深感科学研究必须先弄清事实。曹魏屯田,有兵屯有民屯,兵屯起于西汉,而民屯则是曹操所创,剥削率百分之五十,这是众所周知的。现在各种纷歧的推论正是在于民屯——曹魏称典农,“典农”倒底是怎么一回事? 魏末(咸熙元年),“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陈留王纪》),过去曾有很多人据此以为此时魏废止屯田,又发生不少揣测。我以为要注意“诸典农……”这句话,是否曾把当时各  相似文献   

11.
李敏 《西域研究》2001,(3):29-34
本文在概述清代新疆屯田发展状况、组织形式等基础上,重点对屯田的重大历史作用作了较充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汉末延康元年九品中正制创立时,仅针对在职官员;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仅限于在职官员与进入选举程序者,并存在着两种话语系统;中正之"品"在魏末分化为"官品"与"资品",是晋初上层子弟起家"官品"与"资品"之间围绕四级级差上下浮动的原因。曹魏是"士族"社会的孕育时期,关于该制度在这个时期实施情况的传统观点有不少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3.
<正> 屯田始于西汉,它是西汉王朝统治者为巩固国防而采取的一项军事经济措施。当时西汉王朝的外来威胁主要来自北部边疆的匈奴游牧民族,因此,屯田首先在西部边疆开展起来。由于屯田的实施,使西北边境地区的安全有了保障,对防止匈奴的侵袭、骚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屯田最初是为了解决军队给养而出现的一种军事经济活动,但从它所收到的实际效果来看,已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极大地破坏了社会根基,经济凋敝,土地荒芜,人民锐减,满目疮痍。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曹操地区虽然尚未出现“瓦解流离”的情况,但形势也相当严重。他数次用兵,都因粮绝食尽而罢;他在收复兖州时,没有东西吃了,程昱“略其本县(时昱为寿张令),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①;他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过新郑,新郑长杨沛“乃皆进乾椹,太祖…  相似文献   

15.
曹魏田制,渊源两汉,而重点不同。西晋的占田制和课田制,就是曹魏田制的继续。后来北魏到唐的均田制,又和西晋田制有因袭关系。可以说,从汉末到唐中叶六百年间,土地制度大的改变开始于曹操。但在曹操评价的讨论中,一般只重视曹魏的屯田制,而未注意占田制之存在于曹魏。这正是曹魏田制的主要方面,它下开西晋、北魏正在于此。因作此篇,以为补苴,并供商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说的“镇海屯田”,是指成吉思汗“命(镇海)屯田于阿鲁欢,立镇海城戍守之”①这一历史事件。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诸王群臣共上尊号为成吉思汗。公元1212年,成吉思汗便决定“镇海屯田”。“镇海屯田”是蒙元史上值得重视的事件。而《元史》的记载,语焉不详。因此,对“镇海屯田”的有关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东汉末的战争环境为人们政治社会化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曹操在政治军事斗争中逐步实现了角色君主化的转变。在其麾下,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利益集团,最终导致了汉魏更替。  相似文献   

18.
巴里坤地处新疆东部,清政府选择在此处屯田,不仅可解决新疆驻防军队的军粮问题,而且可减少从内地长途运粮的费用,故此,巴里坤成为清朝初期在西路屯田的核心区。清政府在巴里坤推行了兵屯、民屯、犯屯三种屯田形式。清代巴里坤屯田对清朝统一新疆、加强西北边防、巴里坤经济发展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有明一代是中国古代屯田史上最称发达的时期。自洪武至崇祯,历代屯田均以“九边为多,而九边屯田又以西北为最”。现将地处西北重地的宁夏屯田作一述论,既可了解宁夏屯田的状况,又可概观西北乃至全国屯田的一般状况。明代之宁夏屯田,就其分期与制度来讲,与全国各地的屯田无大区别,但又有其特殊点。就有明一代屯田的分期而言,史学界均奉王毓铨先生《明代的军屯》所提出的观点:“洪武、永乐间各种制度都比较严明,而且这个时期正在大兴屯田,也是明代军屯最盛的时期。”“宣德以后日趋隳坏,到万历年间,屯军逃亡,屯田抛荒。”这一分期法系针对全国军屯而言,是合理的和科学的。而宁夏屯田的分期是否也如此呢?我们认为,宁夏的屯田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探讨汉代河西经济问题,屯田自然是一个重要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比较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屯田的实质问题,而研究屯田的实质,自然要涉及到如何正确区分性质不同的屯田以及屯田的演变等等。以笔者的功力,要想把这些问题谈得透彻,实在颇不容易,本文在观点上、史料的鉴定上也不免存在问题。尽管如此,我还是想把这块“砖”抛出去,希望引出“玉”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