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菁 《民族论坛》2009,(11):52-53
在苗族聚居区,自古以来就盛行着原始的巫术巫风,因为巫与舞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苗族舞蹈蕴含着浓厚的巫文化,苗族芦笙舞就是重要的体现,同时它也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之一。本文通过苗族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巫文化现象的阐释,论述巫文化对苗族芦笙舞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 土家族、苗族,是湘西的两个主体民族。他们历代传承的文化习俗,大都受着巫觋支配,且颇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族源不同,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拟对湘西土家族、苗族巫傩文化的传承和异同,略抒管见。巫傩风俗的传承与变异巫术是一种古老的准宗教现象,它产生于人类的野蛮时期,是原始人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法国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野兽的图象上布满的刺痕,中国山顶洞人尸骨上撒布的红色粉末,不少学者认为是原始巫术的遗迹。原始巫术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与神相通,便出现了专门从事巫术的人  相似文献   

3.
壮族师公土俗神“莫一大王”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傩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已有约二千年的历史。从秦始皇时期的“越巫”开始,先后经秦汉、唐初李靖、北宋狄育三次大规模的用兵,傩文化已由“军傩”以及汉民族的移民而传入桂林,进而幅射至广西各地。尤其是在桂西各少数民族地区,在接受汉民族文化的同时,也随之接受了汉民族的傩巫文化。两宋以后,傩文化与盛传于中原地区的佛教与道教又揉合成一体。成为独特的农村宗教祭祀文化——师公(或称“尸公”)。但与纯粹的佛、道教又有所不同,与广西流行的巫觋文化也有明显的差别,因而有人称之为“师教”。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说,它并不能成为一门宗教,只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农村、迷信色彩极为浓厚的文化现象。它的职能几乎是“全能”的,从祈福、祭祖、请  相似文献   

4.
中国原始文化主要是巫术文化。中国民间的巫文化有两大系统,即北方的萨满文化和南方的傩文化。考察和研究现在中国北方和南方某些地区以其独特的方式保存下来的巫文化的“活化石”,打开远古文化的储存库,对神学、心理学、社会学、结构学、宗教史学、哲学、医学、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都是有意义的。本文拟通过南北巫文化的比较,探讨它们  相似文献   

5.
一、湘西傩堂戏湘西自治州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里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又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湘西傩堂戏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傩堂戏又称傩戏、傩愿戏、傩坛戏、姜女儿戏、土地戏等,其历史之悠久,号称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源于中原一带的汉族地区,传入湘西后,逐渐“湘西化”,形成了今天的湘西傩堂戏。傩堂戏的原始雏形为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并经历了从傩祭——傩仪——傩舞——傩戏的演变过程,其间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傩堂戏的演出总是与“冲傩还愿”的迷信习俗结合在一起,“冲傩”时,主人家…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创作是站在本土文化立场,为湘西文化代言.他用带有原始色彩的湘西民族民间文化来批判城市现代文明的扭曲和变异,呼唤率真人性、自然生命的复归,以拯救现代文明中人性的异化.这种对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阐释蕴含着人类学的以他者为我者反光之镜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7.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四鸟绕日金箔”,被学术界命名为“太阳神鸟”,它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既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寓意和神话色彩,也反映出金沙遗址文化中和谐、辨证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意识,更具有科技、历法等丰富的科学内涵。金沙“太阳神鸟”体现了金沙遗址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也是三星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 湘西地处武陵山腹地,楚巴交境,由于地理环境闭塞,生产力水平落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在相当一段时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屈原《九歌》给世人留下先秦时代沅湘“杨枹拊鼓”、“缓节安歌”偃蹇祀神之楚巫形象,唐刘禹锡谪贬朗州,亦效屈子为巫觋整理沅澧巫歌。时光如水,那遥远的巫术活动,已湮没于不可复现的年代里,其具、体形态、内容和形式如何,已难以确定。最近湘西境内出土有特殊纹饰的文物给我们提供了这一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布洛陀经诗》是壮族的一部宗教经典 ,是壮族民间多元信仰文化的总汇集。它不仅保留了壮族原始崇拜的真实面目 ,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多神信仰 ,还具有浓厚的巫文化色彩 ,并且渗透了阶级社会中的人为宗教信仰 ,糅进了儒、道、佛等宗教因素 ,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壮族多元信仰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正> 湘西苗族称“椎牛”为“弄业”(即吃牛),贵州称之为“吃牯脏”,其他苗区亦有别的称谓。顾名思义,它是以椎牛为手段,来祭祀苗族祖先的一种仪式。它产生于父系社会初期,此后千古流传,史不绝书。这种崇祖盛典,在雍正七年“改土归流”之前,祭时长达十四个昼夜,祭神祭仪多达七十二堂,起码要祭三十六堂苗神苗鬼。它具有丰富的巫文化内涵,是荆楚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块坪地之中,五彩神柱之下,一头水牯环绕突奔,一群手持梭镖的杀手迅速地朝牛肩夹划有太极图的白石灰圈内刺去,直至祭牛倒地,人们瓜分牛肉,各  相似文献   

11.
李开佩  杨月 《民族论坛》2013,(6X):110-112
《湘西原始宗教艺术研究》注重于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来审视湘西原始宗教艺术,关注湘西原始宗教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环境,深入探讨湘西原始宗教艺术的产生过程,基本形态和艺术特征,并对湘西原始宗教艺术的主要功能作了总结归纳。该书将艺术置之于深厚的原始宗教氛围之中来审视,避免了艺术学界长期以来所存在的只见艺术不见人的通病,具有独特的学术个性,为艺术人类学的本土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湘西原始宗教艺术研究》注重于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来审视湘西原始宗教艺术,关注湘西原始宗教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环境,深入探讨湘西原始宗教艺术的产生过程,基本形态和艺术特征,并对湘西原始宗教艺术的主要功能作了总结归纳。该书将艺术置之于深厚的原始宗教氛围之中来审视,避免了艺术学界长期以来所存在的只见艺术不见人的通病,具有独特的学术个性,为艺术人类学的本土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刘咏清 《民族论坛》2012,(16):102-103,107
从地域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研究民间苗族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可以为我们研究一系列相关课题找到一条清晰的传承渠道。本文从地域民间刺绣文化的传承脉络出发,分析苗族文化与楚文化的种种关联以及苗绣与楚绣在造型、色彩、构图、形式表现、绣技等方面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图腾崇拜是氏族制度的产物。图腾观念不但壮族有,南方以至全国各民族也有;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世界上的许许多多的原始部族皆普遍有类似的发现。原始部族的人们处于人类社会的初期,生产工具简陋,劳动效率低,生产力不发达,难以支配、征服自然,自然界风雨雷电毒蛇猛兽等各种非人的力量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生活。因此,原始  相似文献   

15.
布依族传统及化中有明显的鱼图腾崇拜遗迹,表明布依族原始先民曾奉鱼为图腾崇拜物。布依族源于古越人,古越人也有鱼图腾崇拜。而古越人先祖"无余"乃"禹之苗裔",禹之祖考颛项和鲧也都以鱼为图腾。因此本文认为,布依族的鱼图腾崇拜遗迹,是古越人鱼图腾崇拜的延续,其源可溯至曾以鱼为图腾的夏族原始先民。这是布依族深层文化具有夏文化因子的又一例证。探讨这个问题,对于了解布依族的又化来源和古代夏越民族的关系,以及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整体性特征的研究,都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代吴越民族原始宗教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周代吴越民族原始宗教的主要内涵、祭祀形式及主要特点等。认为吴越民族存在自然崇拜、鸟及蛇图腾崇拜、祖先鬼神崇拜及占卜前兆迷信等现象。祭祀形式有郊祭、室祭、葬祭等,其祭仪有包括燔燎、瘗埋在内的物祭、人殉、人祭、歌舞祭及巫术等。其原始宗教既具有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普通特征,又具有某些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较之吴国,于越的原始宗教保留了更多的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这和二者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由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的学术专著《苗族巴岱信仰研究》,是吉首大学陆群教授20余年来对湘西苗族巴岱信仰考察研究的重要成果。"巴岱"(bax,deib)是苗族东部方言区对主持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的称呼,"巴岱"信仰因其信仰活动的主持人称呼而命名。该信仰是苗族社会自发产生于原始社会并遗存于现代社会的各种原始宗教形式如图腾崇拜、灵魂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总称。主要分布地域在今天的湘西自治州的凤凰  相似文献   

18.
除了独特的民族语言,湘西文化传承符码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民歌、舞蹈、戏剧,习俗、节日,服装服饰、生活用具……这些浸润着民族和地方特色、洋溢着浓郁民族历史文化气息的符码,既是湘西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又是解读和破译湘西土家族、苗族关于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历史记忆、生活憧憬的意象符号。  相似文献   

19.
麻阳苗族自治县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该县把民族文化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已初步建成了以县直文化单位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中心,以村文化室为网点,以社会办文化为补充的互相渗透、互相衔接的文化阵地网络。兰村乡至拖冲乡“十乡百里文化长廊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大桥乡至吕家坪镇文化阵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农民画是在麻阳苗族神巫文化、盘瓠文化、楚文化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支群众美术品类,它以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地域乡土特色、时代生活情趣跻身画坛并蜚声海内…  相似文献   

20.
信巫重犯是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是迷信和理智的混合物。相对而言,楚国社会包容着更多的原始社会的精神因素,楚人的精神生活也散发出更加浓烈的神秘气息。他们把事鬼敬神作为填补对千姿百态的自然现象的知识空白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作为对生安死乐生活企盼和追求的一种寄托。本文将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民俗事象结合起来,对楚人祭扫的对象、祭扫的主持者和礼仪规则、祭犯的情结以及信巫重犯的背景与原因等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作者认为:楚人祭扫的对象包括山川、神灵和祖先三维体系,其中存在着明显的重川轻山倾向;楚巫的地位在并世各族中罕有其匹;楚人祭扫的礼仪规则同中原诸夏和南方巴蜀、吴越也不尽相同;楚人的祭扫清结是既相信鬼神,又不乏自信,与陈、来等国唯鬼神之命是从判然有别;楚人信巫重视的背景与原因主要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等诸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