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视点”是发话者观察事物的视角或立场。“视点”分析法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现代日语语法研究中。从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角度出发,运用“视点”分析法,对在日语语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授受表现”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使日语学习者排除母语干涉的影响,准确掌握“授受表现”的表达技巧,顺利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日语为了着重事实的真相和客观情况,在表达上常使用被动句。通过对日语被动句的语用分析,认为由于日语突出受事、淡化施事、语篇连贯、客观表达、行文简洁、统一视点等因素致使日语使用被动句非常广泛,并指出日语被动句的使用并非只体现一种语用功能,而是多种重语用功能的交叉体现。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转述表达是语言交际表达中的普遍现象,它是在某种语言行为进行的过程中导入另外行为人的思考或者谈话的语言行为,即将自己或者他人的语言行为转述给第三人的现象。本文以现代语言学的先期成果为研究基础,根据视点原理下的语法分析,以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对日语的观察为依据,找出日语语法和转述表达方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日语和汉语的语序无论是在句法结构上还是在语言表达习惯上都有很大不同。两种语言的述宾结构的差异带来了句中语序的变化。加之,日语与汉语不同,按日语习惯将表示重要信息的中心词或句子成份放在句尾,这样也必然带来两种语言的语序差异。本文基于前人研究之上,欲从翻译角度就语序在两种语言中具体的不同及变动情况进行分析,旨在说明变序的重要性,为翻译提供参鉴。  相似文献   

5.
在日语和汉语中,都存在被动的表达形式。日语称之为"受身表現",汉语称之为"被动句",而且各自的被动表达都不只限于一种形式,其基本形式可以概括为有标志的被动表达和无标志的被动表达两种。笔者主要对日语中使用频率高、句子结构复杂、表现意义丰富的"有标被动句"的汉译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和挖掘翻译的技巧,揭示日汉被动表现的本质特征和区别,为日语教学的翻译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介语是一种可视的、高度结构化的语言输出现象。不同的民族看待世界、看待某一具体事物的视点是不同的,这种视点的差异在汉英中介语中表现为不地道、不贴切的表达。现基于大量的材料,从句法功能角度分析汉英中介语中的视点差异现象。  相似文献   

7.
从视点角度看静态存在句中的“着”和“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视点的角度看,静态存在句中的“着”类句反映的是说话人对事物存在状态静态的大纲视点模式,“了”类句反映的是说话人对事物存在状态动态的顺序视点模式。二者所反映的观察方向都是同序的视点模式,但“着”句的视点始终处于句中场景之中;而“了”句的视点首先位于句中场景,然后以回顾性的方向移至与之相对的另一场景,然后再移回到句中场景。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汉日三种称谓语境下不同形式的用法、功能和认知视点展开分析和对比,发现汉语的视点主要是与语言形式有关,而与称谓语境并无多大关联,其光杆名词是可借位视点,直接组合形式是平行视点,加“的”形式是相交视点。但是,日语的视点则与称谓语境有关,而与语言形式的相关性不大,其表自称和对称是可借位视点,表他称是相交视点。文章认为,不同视点选择的认知动因是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汉语表自称和对称时,直接组合形式体现出较强的交互主观性,而日语有表交互主观性的形式标记,表他称时交互主观性最为凸显。   相似文献   

9.
语言迁移现象是外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语言迁移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式的多次转变过程中,研究者对该课题的了解由浅入深,逐渐由现象深入到本质。通过高熟练程度的日语学习者,对不同条件下日语句子中助词与动词搭配的正误辨别数据,本文从行为和脑神经这两个层面上考察了在日语理解的认知加工过程中,母语与目标语言的深层意义关系间的差异对语言迁移现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除了语言类型学上的近似性会影响外语学习者对目标语言认知机制的形成,母语与目标语间深层的意义关系也是影响语言迁移的重要因素。具体的表现为,与汉语意义关系相同的日语错误引发了显著的N400效应,而与汉语关系意义不同的错误句,没有引发同样的脑电位效应。本研究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支持了认知理论对语言迁移现象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从中日对比的视角看,非句法因素在中日语言中对被动句主语选择均有限制:在主语的选择上,汉语被动句受有定性条件的限制;日语被动句受视点与名词等级原则的制约。由此可知,被动句的使用不但受语义、语用因素的影响,还与认知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11.
日语与汉语在语系上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在互译过程中,单词和句子是不能用“一对一”的方法逐字逐句地对译的。本文着重介绍了日汉两种语言的词与句的转译以及句子的正反表达。  相似文献   

12.
翻译并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简单的形式上的对等,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文化的差异,人们观察或描述事物的角度会有所不同。而文化因素往往被压缩在语言当中,在实际使用中会以不同的方式释放出来,译者会发现原语和译语的意义表达上呈现出不同的信息量。探索和发掘英汉互译中视点和信息量存在的内在关系:视点相同,信息量相同;视点不同,信息量相同抑或不同,对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类型学角度,对比分析汉语和日语“认同处置”类表达语序对应关系.指出汉日语都以显性语法标记,表达对某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认同;认同对象在认同处置表达中的语序位置,是区分SVO与SOV型语言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现代隐喻学将隐喻的构成方式定义为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喻词。具体在日语中的表现为不使用"~の如し/~如"﹑"~のようだ/~像"之类的喻词,取而代之的是用"である/是"、"なる/成为"、"そうだ、ようだ、らしい/~好像"等动词、助动词来表述,有时甚至连动词、助动词也不用。隐喻不直接地将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作比较,而总是将主体与喻体直接画上等号。本研究旨在阐明日语语用中的隐喻辨识;隐喻句的生成机制认知;隐喻与推量助动词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日语敬语当中,请求表达有许多种不同的层次和分类。这些分类可以从尊敬程度来解释,但也可以从视点、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受益人是谁这种更深层次的观点去做进一步分析。本文将从指示、拜托、劝诱的分类角度,对日语敬语中的请求表达做进一步的分类。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在语言研究领域,一反过去,即以统合[语法、逻辑、习惯]的语言结构体系、语言分析理论相继问世,为研究日本语言开创了局面。近些年来,日语语法的研究已涉及到日语语法领域的方方面面。语法研究的成果也层出不穷。涌现出许多研究学者。早期的有山田孝雄、桥本进吉、松下大三郎、时枝诚记等几位语法学者,都提出自己的语法体系。他们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侧重句子结构方面的研究。例如,山田孝雄先生的语法学说力求解释人的思维方式与外在的表现形式的语言之间的关系;桥本进吉先生的语法体系最大特征是更加重视语言的外形,最为突出的成果就是设立了句节的概念;松下大三郎先生的语法体系更为独特,使用的概念也不同,主要对词素进行了研究;时枝诚记先生指出思想的表达和理解的过程就是语言。20世纪七十年代后,以铃木重幸、奥津敬一郎、森田良行、高桥太郎、寺村秀夫、沼田善子等为代表的研究,较前期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指类句是指明某一类事物的某一特征的句子,规律指类句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类。根据原型范畴理论,规律指类句指的是事物的经常性的规律性表现;多用于刻画和表达某一类事物的某一特征和属性,常见于科普文献、启蒙教材和人文著述之中;常用基本范畴词汇来指代"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除了语言交流,还有伴随语言而产生的非语言的交流。身体语言在置换为语言表达时,也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含义或视点的差别。以"眼睛"的表达方式为中心,探讨中日两国语言在身体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汉英“是/Be”存在句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系动词构造而成的存在句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基本功能都是表示某空间处所存在某事物.但是,两种语言在存在句的表面语言形式上呈现出一系列差异,尤其是在处所词的语序、全句主语、全量关系表达等方面.本文的研究表明,汉英"是/be"存在句的高度一致性是其根本属性.它们的表面差异多半跟存在句本身无关,而是其他有独立存在意义的语法原则在存在句上实例化所造成的表面现象.这些现象都可以在普遍语法的分析范式下逐一得到解释和清理.  相似文献   

20.
孙苗 《肇庆学院学报》2013,34(3):33-36,71
如何在学习日语的初级阶段培养学生日本式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是广大日语教师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往往与中日两国在描述事态时,"视点的设置"有着很大关系。通过对漫画场景描述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与日语母语者相比,日语初学者在使用日语描述事态时视座移动的次数和人物数明显较多。明确了这一差异,有助于教师在初级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视座的概念和意识,培养学生日本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