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蕴涵着人与大自然、人与森林平衡发展的和谐理念,林业文化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林业文化。林业文化的主要内涵就是和谐,林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休戚相关。面对直接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本文提出了中国林业发展必须确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时人又必须与自然和平 共处,达到人—自然—社会系统更加和谐、完整、均衡;倡导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全民中确立适 应中国林业发展的和谐林业观、经营伦理观、森林文化观和绿色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作为2008年度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的《民族信仰文化综论》(以下简称《综论》),已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白城师范学院中国东北草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东北草原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中的一部。作者为白城师范学院副院长、中国东北草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树青教授。全书43万字,分别由上、下两篇构成:上篇四章,下篇四章。如果说上篇的民族信仰文化综论是本书一个序曲的话,那么下篇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信仰则是作者多年在教学与科研第一线的实践研究成果。上篇作者用了两章的篇幅论述了东北民族、草原民族等民族的宗教信仰与人生的信仰。后两章则着重介绍了中国佛教、道教问题及宗教文化与外来宗教。《综论》主要以民族信仰为经,以传统文化为纬。详尽地阐述了文化绚丽多姿、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在宗教研究方面,作者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揭示了我国现存宗教: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的本质、作用及影响。对传统宗教思想理论研究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以学者的胆识和理论勇气,作出了的大胆的突破。具体表现在:1·对长期困惑宗教研究的“宗教是鸦片”、是“劣质酒”的经典结论提出质疑,明...  相似文献   

3.
当代澳大利亚土著作家亚历克西斯·赖特的小说《卡彭塔利亚湾》,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自然书写:惨遭殖民者破坏的自然和与土著和谐共存的自然。从文化政治学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绝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它也与文化、政治、权力话语缠绕在一起,成为一个蕴涵着民族宏大叙事的策略性表达。赖特书写卡彭塔利亚湾的独特自然景观,旨在传达她对土著文化身份、人与自然相处模式和异质文化融合途径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4.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艺界出现了“东北热”。今天,东北风格的文艺形式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东北文艺现象也引起了更多关注。东北艺人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对弘扬东北文化的自觉追求使源自于东北地域民间文化的东北文艺现象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与政治文化、商业文化和大众文化紧密包容的主流性文化和文艺,改变了中国当下主流文化的品质和格局,对中国文化和文艺的发展历史都将产生重要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揭示,在人类认识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理念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以“人”为核心,立足于自然,以人与自然界和谐为出发点,追求人与万物的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都认为人与万物同质同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问题上,都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是要把人和自然摆在同等地位上,尊重和顺应自然;在人如何利用自然问题上,都强调人对自然应取之有度、和谐共生。深入理解二者的契合性,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6.
当代“虎文化”研究越出母系氏族的下限而率多牵涉“虎图腾崇拜”,但在文明的历史中一直发生人与虎的交集,人们谈虎也必不脱离文明历史中的文化观念。汉典虎谭则与华夏文化密切相关,对于虎的称名与物性的认知出于独特的文化观念,虎被称为君、王、侯,乃是中国古代君主政治的投射,或谈虎而本《易》理,尤见精诣。在汉典虎谭中,白虎是一个突出的物象,本于星宿的虚构,对应天下的分野,具有阴阳、五行、四时物色以至礼制、军事、刑政、仪仗、建筑、音乐的关联,所谓驺虞仁兽也是本于白虎星宿分野的虚造。生肖虎更与人的生年维系一起,寅配虎和历法寅正,都以敬惕慎始相与为义。虎的威猛在华夏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军事假借,用为机构、制度和兵权的协约。至于虎暴害人,则以恶人化虎、为虎所杀用示惩罚,以除暴安民和自然平衡彰显德政,又以善恶相即说为义虎,多关三教,相与融通,不尽义理牵涉,究在山野寺观,僧道所居,人虎交处,虎事乃多。在文学与文化的维度,包括虎事的志异盖本阴阳、五行与扬攉大化,以史家的立场在“子不语”之外载录天人之际的无穷变化,形成基于子学的独特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先秦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为轴心来论证古代城市文化的形成原因,以《诗经》为材料阐述古代城市文化的精神历程和时代特征,解说了古代城市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它指出了先秦之际,在个体与群体,自然与社会的杂揉中,形成古代城市文化发展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蕴涵丰富的和谐资源与和谐智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对文化建设进行了不断探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文化建设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正确选择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通过《边城》一书讴歌了人性之自然及自然人性之美 ,赞美了湘西边城人际的和谐与人情的淳厚 ,表现了湘西风情的古拙和淳朴。这与道家崇尚自然 ,主张复归于朴、少私寡欲等有相通之处。由此可见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和道家文化的契合与联系  相似文献   

10.
人虎缘故事在中国民间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文章全面考察中国人虎缘故事传承流变的文化根源 ,系统梳理了人虎缘故事久远丰富的生活史 ,运用母题方法分析人虎缘的基本形态 ,并对中外相近类型故事作出比较 ,认为人虎缘故事蕴含了三种文化意义 :虎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性 ;折射了中国文化伦理中心的特质 ;显示出早期中国文化吸纳世界文化进而改造、重构本土文化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共同发展的社会,其中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意义重大,它既有利于经济的和谐发展、政治的和谐进步,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建构。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应把握一个根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抓住两大主要环节—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处理好三种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建设和谐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及建设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政治与社会的和谐、文化与社会的和谐、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等。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以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社区综合文明程度为主要内容,构成了和谐社区文化的核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健康、成熟的和谐社区,应该是社区文化高度发展的社区。因此,应当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乃至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长篇小说《阴阳碑》、《传世古》、《金匮银楼》是当代作家王雄的“汉水文化三部曲”。它植根于汉水流域,将文化的大旗高擎在汉水这块沃土上,表现在人物、家族的精神生活中,渗流在地域风俗、历史风物、自然风貌等诸方面,体现在继承古典韵味浓郁的故事创作上。这就是汉水文化的特质。王雄力图从汉水文化中寻觅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探索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苗族人和谐的社区生活是苗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础,而这种和谐的环境又与苗族生命观联系十分紧密。是他们的泛生命意识造就了和谐的自然生存环境,造就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化环境,由此,创造了和谐的社区生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经济文化和文化经济、产业文化和文化产业、城市文化和文化城市、中国文化和文化中国,及和谐文化和文化和谐等文化与经济的种种共生形态方面,阐释了文化与经济经脉相通,融合发展的和谐现象。  相似文献   

16.
沈阳城市文化的结构与特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阳市是清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后金—清初以来,沈阳城市文化经历了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包含沈阳传统文化(满族文化和清文化、工业文化、革命文化、东北区域文化)、信息工业文化、学术文化、流行文化与娱乐文化几个部分。沈阳城市文化对东北各城市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满语、沈阳话塑造了清代北京话和东北话,今日沈阳成为中国满族文化整理与复原的主要中心之一,富有东北特色的沈阳娱乐文化已经推向了全国。在经济全球化、东北振兴和中国崛起的背景下,有必要加强沈阳城市文化研究,为沈阳城市文化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奠定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和谐文化论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是指不同事物、事物的各个部分、多种成分和平、协调地共生,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西方学者对于自然、社会的认识,也包含着对和谐的追求。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资源,并及时转化为社会和民族的智慧和物质财富。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调谐、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8.
认同华夏与中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中华大一统文明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即使如南北朝纷争割据的各政权也以争夺中华文化正统为荣,这正是隋唐得以实现大一统的精神支柱。“文化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和趋势,各个时代的历史人物都对文化中国的坚守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武则天是初唐时期文化中国的一个特殊文化符号。她适应南北朝以来文化中国大一统认同的潮流,以《周礼》为号召,推动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改革,促进多元一脉的民族文化国家的发展,提升大一统的国家形象,继承有唐“以文治天下”的传统,亲撰《臣轨》,倡导“以道德化天下”,在中国官德教化史上留下了靓丽的一笔。她为文化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以来,在西方文艺思潮大量涌入、文学创作异彩纷呈的情况下,东北文学发展的路向更为贴近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出现了对本土地域文化中俄罗斯文化因素的有意识的描绘,对其生成原因也进行了自主的探索。这是新时期东北文学相对于其他地域文学的一个独特之处,吸收了俄罗斯文化新鲜血液的东北文学以其异质文化特色丰富了新时期的中国文坛。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大文化体系,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文化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律,论述了和谐社会的内涵以及通向和谐社会之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和合文化或和谐文化,把和谐视为社会普遍的价值追求;西方文化通过对竞争、冲突和矛盾消极后果的反思,意识到了和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三种文化体系都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措施和方法.中国当代和谐文化的建设,应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以当代中国现实为依据,对这三大文化体系中的和谐思想进行创造性的整合,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理念,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