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直读先秦儒学经典、探求圣人之学之真谛、经世致用的古学学派在德川时代初期产生,伊藤仁斋是该学派的首要创始人。仁斋倡导古学之目的,是学圣人之道。他通过直接学古代圣人经典原著,也就是所谓的新创古学,努力复原先秦孔孟思想,从而阐明了其支持封建共主体制,注重以仁为根本,强调可用于人伦日用的经世致用之学。他大胆否定官方推崇的宋学而鼓吹古学,揭示了圣人之学与圣人之教不需通过中间媒介,人人可为可行,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自主独立人格性,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一家新说。仁斋的治学理论及带来的新学风,对后来的另一古学创始人荻生徂徕,以及日后出现的竭力以去除"汉意"为目的的"国学",以及德川时代以至近代的所谓日用之学的"实学",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仁斋的圣人道学,承孔子本意,是当时东亚学人有共识的、以文明———圣人之学来辩华夷(civilized or uncivilized)的努力与结晶,全无近代西方舶来的据种族地域类分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2.
德本主义是伊藤仁斋全部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通过它可以管窥仁斋创立的古义学。在仁斋看来,德是万善之源,是人生存之必须,对此他身体力行,在历史上留下了“道德家”的美名。仁斋的德本主义体现在人性论、政治论和教育论三个方面。其中人性论是基础,仁斋坚信人性有善的潜能,但是需要存养才能最终实现道德;在政治论中,仁斋崇尚王道,贬斥霸道,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王道政治;在教育论中,仁斋认为教育的目标在于道德。  相似文献   

3.
在探究朱子学对日本近世思想形成的影响时,将伊藤仁斋的《论语古义》与《四书集注》比较是其关键节点之一。若以朱子学为背景,仁斋对以朱子学的否定主要体现在:经典上改重《论语》;强调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对具体事务的指导。若以古学派甚至整个日本儒学为背景,则仁斋对朱子学的继承体现在:尊孔、训诂和诠释观。故伊藤仁斋对朱子学的异化主要是从原儒的角度瓦解朱子学和突出的实学观。  相似文献   

4.
同志会是日本德川时期著名思想家伊藤仁斋创立的学术研究共同体。它与伊藤仁斋创办的私塾———古义堂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共存,但是在功能、性质、时间和规模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它们是两个独立的机构,并不具有某些学者所认为的包含或承接关系。同志会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其一,促进了伊藤仁斋融入世俗社会;其二,对古义堂的教育活动有着启发和借鉴作用;其三,同志会平等、开放和注重德行的特点,对日本当时乃至后世的教育和学术交流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熹是宋朝理学思想集大成者,伊藤仁斋是日本江户时代古学派的开创者。二家均以《孟子》之仁学理论为基础,阐发对儒学思想的理解,引领学术发展。但朱熹在中国传统天人一体观念背景下理解"仁",通过"仁"使天地万物与人连为一体,人心德行与宇宙真理融化为一。仁斋则是以日本本土神道文化为背景理解"仁",将天道与人道独立、人心德行与自然法则相分离,从而将"仁"看作是真实无伪的人伦情感以及推己及人的大爱之德。二家之不同,既透视出儒学对中日两个民族的不同影响,也可以看出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同把握,从而理解其在历史道路、中西文化、社会制度上作出不同选择的思想端倪。  相似文献   

6.
朱子学对近世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斋派朱子学以朱子的理学为方法,对其固有的神道思想作理学的改造,赋予天人合一观念以新的含义,从而完成了从理学世界观向神学世界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缕析被视为山崎闇斋与佛教决裂而以一介儒士或朱子学的信徒昭告世人的宣言书 ——《辟异》就会发现,该作乃是一部采撷朱熹、李退溪、薛敬轩、黄东发等朱子学者的"辟佛"言论而成的佛教批判集.虽然《辟异》之作谈不上是山崎闇斋独创性的思想发明,但其高扬朱子学之大纛、致力于朱子学的传播,且又与德川幕府进行政治合作,对近世日本的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儒佛论争的东亚思想史视野予以考量的话,山崎闇斋佛教批判的理论话语和思维形态并没有溢脱出中国宋明理学"辟佛"论的藩囿,但从日本历史发展及其思想论争之变迁观之,其彰显出了日本近世由佛向儒的意识形态转变面向.  相似文献   

8.
老子之学的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古为今用,对其作应用性的发挥阐释,其基本的思路是"六经注我",以我为主,古人皆我注脚;另外一种是"我注六经",以古学还他古学的态度研究之,力求存真.而最有义务存真者当属史家,故而史家的观察与结论对我们今天研究老子之学应该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明乎史家所存之真--老子之学乃"为治之学",可以对学界流行的把老子之学一股脑儿当作玄学研究的倾向有所矫正.  相似文献   

9.
惠栋汉学的核心价值是"以古为是",其与相关的信仰和技术系统,共同构成了乾嘉考据学最初的"范式"。这一"范式"对钱大昕、王鸣盛等人的影响至深至远,使之得以迅速地进入到考据学的天地之中。不过,"古学"依旧是当时最主要的称名,并产生了广义和狭义的分化,其中狭义的"古学"即专指汉学而言。而乾隆十九年(1754)的进士考试,不但促成了王鸣盛、钱大昕、纪昀等考据学者的聚集,还推动了"古学"群体的形成。众人随即展开了诸多的学术实践,并共同承担起《五礼通考》的编撰任务。这一系列的事件,意味着考据学即将由边缘走向中央,并逐步取代理学,而成为主流的学术形态。  相似文献   

10.
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一能变与三能变不同,也就是一种七现与八识现行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识变过程中,就产生了唯识古学识变的两重能所关系与唯识今学的三重能所关系的识变发生模式的不同,也进一步影响到了古学与今学对遍计所执性和依他起性的不同诠释。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朱熹任南康军知军期间兴复白鹿洞书院的活动。认为单从修复的成就看,影响相对很小,它是南宋书院发展中一个很重要也很引人注目的部分,但它不论是作为新儒家的书院或是北宋的书院,都绝对没有起到领头的作用。从长远看,白鹿洞书院修复之所以声誉巨大,更多的要归功于象征意义而不是历史,因为是朱熹的介入以及他的《教条》才使得它成为新儒学书院的一个有力象征。  相似文献   

12.
何基是朱熹的再传弟子,是婺州金华朱学的开创者.他的"理"论、心性论、知行观、文学观等,虽然来源于朱熹,但是,何基的整个思想显得比朱熹简洁纯粹.特别重要的是,何基的重点是在践履上,即他的思想都是与他的实际道德生活实践相通的.何基以践履树立起榜样,这在儒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陆象山门人杨简(号慈湖)是南宋后期最有影响的儒者,慈湖心学在南宋后期儒学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一方面与南宋中后期掌握政局枢机的史氏家族的支持有相当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慈湖心学在政治、文化中心地域的广泛传布.慈湖去世之后,在浙江一带兴盛一时的陆学,逐渐失势让位于朱学.  相似文献   

14.
朱子对于"诚"这一范畴作了多方面的论释,略有四义一是就本义言,诚即是实,或真实无妄;二是就哲学意义言,诚即是实理,这又包括两方面,从天之道讲,诚是天理(天道)之本然,从人之道讲,诚是人事(人道)之当然;三是就性之意义言,诚即是性,此说盖为"性即理"说之延伸;四是就方法意义言,诚即是实心、实意,与自欺、私伪相对.朱子此四说以第一义为根本,而第一、第二义又是继承程氏之说而来.朱子关于"诚"的论说于继承程氏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为一个有系统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清朝在统一台湾后,为了消除明郑时期的反清思想,致力于提倡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利于稳定封建社会秩序的朱子学,以达到移风易俗、巩固清朝在台湾统治的目的。在朝廷倡导和闽台官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学校教育,朱子学迅速在福建得到复兴并向台湾传播,在康熙至乾隆时期成为台湾儒学的主流,并对台湾社会文化和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朱熹理学在徽州地区得到传播与实践,逐渐形成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新安理学学派。朱熹就是新安理学的创始人。朱熹理学的精义通过教育得以传播并渗透到世风人情、族规民约之中,对徽州地区和谐社会的建构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思想学说必然对社会文化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主题是揭示叔本华如何使一个不可能的自然意志论成为可能。在简要地评析了他所提出的哲学—逻辑学以及语言学的证明或证据之后,重点研究了他对中国哲学尤其是朱熹哲学的援引,并借助他与朱熹的遭逢比较了中西哲学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的同与异。其中对国内哲学家冯友兰、李泽厚等关于宋明理学的某些说法提出了商榷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郑成功和清王朝先后有意将朱子学引入台湾.由于倡导有力,推动有方,践行有序,措施有效,充分发挥了朱子学经世致用的功能,从而在振纪纲、正士风、易风俗,提高社会文明,以及促进台湾各族同胞的民族团结和增强台湾同胞与大陆亲人的血缘联系、确保宝岛台湾永远与祖国大陆融为一体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程朱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一种官方哲学。但是,理学在其初始发展阶段由于被斥为"伪学"而几度遭到禁止。发生在北宋时期的"元学禁"以及南宋的"绍兴学禁"和"庆元学禁"都给理学以沉重打击。但理学毕竟是一种较为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由于其政治适应性,尽管历经坎坷而终成正宗。这其中既有反道学斗争的缺陷,使得对理学的批判无力,也有魏了翁等人恢复发展理学的积极努力,更重要的是封建统治阶级对程朱理学的政治需要。因此,理学的正统化实现乃是历史的必然。程朱理学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哲学,其唯心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它必将被民主主义的思想所取代,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